国学的概念与国学的当代意义
李中华
课程前言
我们当今为什么要学国学,什么是国学?国学它有什么价值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有人请我讲《周易》,就半天时间,那这个《周易》怎么讲?国学比《周易》还复杂,《周易》只是国学当中的沧海之一粟,这得慢慢来,我们今天国人缺的别的都不缺,不缺钱,不缺房,什么都不缺,甚至我们西学也不缺,因为我们现在大学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西学,我们每人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西学的教育,唯一缺的是国学。
国学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复杂的几千年积累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它的经典也是汗牛充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过时了,因为中国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解释了,就是我们从国学最经典的六部经典开始,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它都是我们上代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第一期的发展产生的东西。当今天西方的哲学,西方的文化不足以完全应付人类面对的新的问
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我们自己的文化智慧里得到一些启示?当西方人美国人、欧洲人在强调他们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的时候能不能在我们赵红霞是谁5000年的智慧里也寻一些普世性的东西,没有吗?就以为西方有?我们中国人怎么生存了几千年它的文化没有断裂呢?这里面的学问太大了,中国的文明里面有西方文明不具有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西方文明中也有中国文明不具有的东西,它是需要文明的交流、对话来调整我们人类行为,达到一个新的能适应人类发展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我想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国学
(一)从国学提出的历史背景看国学的内涵
所以我想从最基本的地方讲起一个就是我们说什么叫国学,我简单的说一下,国学有很多说法,最简单理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但这个有点太泛,而且国学概念的提出虽然在夏商周这个时代3000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它不具有近代的含义,我们现在讲的国学是上世纪初由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来的,相对文化激进主义,相对于全盘西化,像章太炎、梁漱溟还有一些人,有相当一批人是在当时我们中国面临着存亡绝续的时候,那时候把它叫做保种、保国、保教的时候,就在上世纪初,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存亡的问题,知识界已经
置顶文字怎么设置提出来要四保,不是林彪搞的四保,要保国、保种、保学、保教,因为西方从上世纪初甚至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用坚船利炮,用武力,用军事打开中国的门户。到上世纪初和学战同时爆发的中西文化之间的强烈的一个碰撞,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一种强势的力量,我们处在非常被动的这样一个历史。
所以这个历史面对的一个主题,一个课题就是救亡,救亡图存。当时有两派人一派人认为这个救亡图存确实迫在眉睫,怎么来救亡?把中国古代这些东西都不能要了,落后了,包括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也说读中国的书就读出两个字,中国的书五千年的书就读出两个字,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都是爱国主义,就是太急了,跟我们现在有时候太急也一样,我们现在有时候一急也那时候还厉害,真是不能急现在,我们现在遇到很关键的时刻。所以当是为了因应中西文化,中西的商业,中西的军事各个方面的挑战,而国家又靠不住,那时候的满清王朝对洋人的畏惧使知识分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所以关于国学的提出就是在中西之间的矛盾要充分的运用我们中国历史造成的国学的地位,具体说孔子的地位,传统文化的地位来整合民族。别的整合的办法都不行,整合不了了。因为它已经是全面的战争了,商战、兵战、学战,既然朝廷不可视,朝廷靠不住了,所以产生从下自上的逐渐形成共识的,去寻全民族认同的一个象征,就是国学,就是我们几千年形成的这个
民族的文化,这个背景是这样的。
100年前国学被提出来,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课题,面对救亡图存这样一个历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有人给国学下了定义。比如说有一位学者,当时一位很有名的保人在上世纪初,这位先生叫邓实,他说何谓国学,他说国学者一国自有之学也,一个国家自有的学,而有地而人生其上,有土地人民生活在这个土地上,就因以成国,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有其国则有其学,他先解释什么叫国,国就是有地,而人民又居住在这个土地上就成了国家了,有了国家就有了学,什么是国,这个国家原本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人,什么是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而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什么是学?这个学就是你学一国所具有的学来为国家来用,来自治这个国家,所以国学这个词就是,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它本乎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环境,根合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民性。我们中国的文化从最初产生之时就深受这个地区的地理、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基本不受这个影响,就他产生起这个很重要。在印度那块土地上产生的学和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学就是不一样,这都有很多的论述,所以他说国学就是与有国以俱来的,它是本乎地理,根乎民性,须臾不可离者也,不能离开,为什么不能离开它?这就像一个人的肉体不能离开你的精神一样,你只有肉体它不足
以支撑你的生命,还要有你的精神,国家也一样,所以君子生是国,君子如果生在这个国家里就要通这个国家的学,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则爱其学,爱国和爱学是不能分的,一方面说你爱国,一方面把孔家店打倒了,把汉字废除了,把线装书当手纸了你是什么爱国?就像我说的那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本来是挺好的事,和平奖,但他居然要有那样的主张。
所以我们说国学用今天的话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我们以前听多了,听多了反倒不理解了,但换一个国学新鲜一点,但国学更抽象了,它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我们四库全书里面有一个四部分类法,这个国学主要集中在经史子集,我们传统留下那么多的经典这叫经,历代对经典的解释发挥形成的学叫经学。史就是我们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本来是一部史书,春秋、国语一直到司马迁史记,一直到我们现在,我们有25史,26史,27大饼怎么做史,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保存了它历代的完整的这样一种历史,不仅有国史,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
导游证自考(二)从反思流行的口号看国学的内容
重视历史恰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征,人类和动物的一个最大区别人类是有历史的,他可以对过去的事进行反思。没有反思就不是人类了,人类的特点是能反思,用冯友兰先生话讲哲学就是反思,甚至对反思的反思,我们去理解我们现在学论语那就是论语里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我们现在又读论语那就是对反思的反思,动物能做吗?
所以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号叫利益最大化,活在当下,取消了它的条件,这个口号都是无根的,怎么叫利益最大化?古人早就说了孟子有一句话叫放于利而行则天下多怨,这话几千年了,哪一个朝代,哪一个时期都不能脱离这个命题,哪个朝代哪个时期如果放纵于利益的追求,利益的追逐没有任何的条件,没有任何的制约放纵于利的追逐,放于利而行那么天下就矛盾百出,天下多怨这是矛盾,一个孟子就非常关注的就是利和义的关系。
在我们的六经里我们说六经是中国人最古老的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的经验,就是我们说的六经经典。大家现在也不一定能够说出,很难形容的,三代文化,都是在孔子以前产生的,六经里面都有关于利义的讨论,比如说《周易》,《周易》的第一个卦叫乾卦,乾卦的卦辞个字非常有讲究讲究,元亨利贞,历史上对它讲很多了,很多很多讲法,不懂这四个字,很多东西都不懂,冯友兰先生因为我最熟悉所以老举他的例子,他在抗战时期写了
六本书,他把它命名为贞元六书,或者叫贞元之际,什么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新世训、新事论构成他一个哲学体系了,六本书都是抗战时期写的。为什么叫贞元六书?贞元两个字就取于贞元。咱们的名牌眼镜店叫亨得利,亨得利取自于哪?就是这,亨得利占两个字,亨、利。它关系到后来的文化。
昆明旅游攻略景点大全所以我们割断得太厉害了,我常举一个例子,我在几年前读清华大学一个海归派的文科的教授写了一本书,他是研究西方启蒙运动的,他说人文主义是由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没有人文这个词,海归派的学者拿着高工资他居然这样说。
《周易》有一个贲卦,叫山下有火,上卦是艮,下卦是离,艮为山,离为火,这叫山下有火,这个是山,这个是火,山下有火就是贲卦,贲就是装饰的意思,就像火光照亮山坳把它带来光明,企业家常让我给他起一个名字,一个企业老板搞装修的我说你就把这个挂在你公司墙上就行这就是贲,这就是装修,装修是一种文明、文饰,它是区别于动物的,动物也有文的,但动物的文是本能的,人类的文是创造的。
清炖鸽子汤所以在《周易》里就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中国有一句成叫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这位学者可能都不知道,
人文化成,人类的教化主要是人文的教育。这在3000年前《周易》的书里就有这样的文字,不仅有人文,有天文,地文、神文,水文都有,都是2000多年前这些都有的,和我们今天的是一个意义。天文是怎么形成的?天文是由阴阳二气的交错,刚柔交错,刚柔就是阴阳,阴气、阳气的作用最后形成自然的文采,我们说风霜雨雪,包括彩虹这都是文,也可以写成这个纹。自然有自己的文,自然的文是由阴阳二气的作用形成的,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文,人类社会的文这个人文是文明以止,这个止就是《大学》三纲里面止于至善的止,这个止就是居的意思,居于文。什么叫人文?人文就要像自然界的火照亮山里,所以人要居于文明,文明之止就是居于文明的意思,文明是火带来的光亮,是这种光明对黑暗的驱逐,驱逐黑暗,丢掉愚昧这就是文明。摆脱野蛮,愚昧、野蛮、黑暗这是文明的对立形式,文明意味着光明,意味着这种智慧,人类的关怀都是文明,这是文明,远离那个愚昧的东西。所以怎么在中国的古代没有人文这个词呢?就是我们的教育全是49年的以后我们的教育进入全盘的西化,对我们自己的东西全都不了解了,所以你不了解天文、人文就像这位海归派的教授一样,犯这个错误。
你不了解元亨利贞,你就不知道什么叫贞元六书。而且元亨利贞四个字解释太多了,比如说在这里贞元六书里就当春夏秋冬讲,元为春,亨为夏,利为秋,贞为冬,一年四季用四
季来解释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有四德说,第一个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这两个不讲了,元就是善,亨就是美,而且善不是一般的善,是善之长也,最高的善。亨就是各种美德会合叫亨特;利,怎么解释利?利者义之和也,没有脱离义的利益,也没有脱离利的义,有美才有丑,有善才有恶,同样有利就有义,反过来说一样。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一种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美和丑,善和恶老子认为它是并存,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和绝对的丑,所以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什么贫贱富贵、美丑兽妖所有对立的东西都具有统一性,道家的老子、庄子就讲这个东西,反对绝对主义。
你说什么是美?庄子在齐物论里说了,说西施美不美,西施天下皆以为美,但是都以为西施最美,但是说鱼见之深藏,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也,你看鸟、鱼、小鹿、佳人这四个东西谁真正知道天下之正,天下最美的?人有人的标准,鱼有鱼的标准,就看你从哪个角度说了,有绝对的美?西施绝对美?西施相对于周围那些
女人比是最美,然后我们就把她变成一个符号了这是最美了,现在我们的传媒,我们的电视动不动就是美女如云,你看她有多美吗?她相对丑来说的。
中国的古人就非常的了解客观世界的相对性,大小、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你说这个东西大还有比这个大的,你有一个绝对的大吗?所以她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大大的高于西方,甚至庄子从这个东西划向了相对主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实际上客观标准还是有的,它是有前提。
所以任何时候都这样,利和义《周易》里面强调这个利没有离开义的利,所以离开了义它都是要以利进行到的,利者义之和也,所以孟子才说放于利而行则天下多怨。这叫正义,正其义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是义和道。讲功利不能离开道义,离开了道义这个功,这个利就失利,所以它是有一个相对性,当然我们说离开了利讲义,那就是空头的道义也不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