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高清:《大学(选读)》析读 402958 《大学》简介
《大学》
《大学》原来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从“记”这个字来看,最初给这本书的定位是不高的。儒家文献一般分三个等级:经、传、记。经地位最高,如《诗经》:传地位其次,如《左传》;记地位最低,如《礼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记》先后两次提高地位。
第一次,《礼记》上升为经。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把《仪礼》《周礼》《礼记》这三部书合并起来,称为“三礼经”,把《礼记》的地位提到了“经”的高度。
第二次,《礼记》中的两篇与《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起来,认为这四部书是儒者必须学习的教材;朱熹甚至认为儒者必须先学的是《大学》,而不是《论语》《孟子》。】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字词汇总
通假字
在明明德,在亲民亲通新,革新。
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尧、舜帅天下以仁帅通率,率领。
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大学》莫见乎隐见同现,显现。
知者过之知同智,智慧。《中庸》词类活用
在明.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如恶.恶臭,如好.好形容词作动词,厌恶/喜欢。
上老.老而民行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上长.长而民行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上老老.而民行孝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上长长.而民行弟形容词作名词,长辈。《大学》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就其位。
亲.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爱。
子.庶民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子,可引申为“爱护”。
来.百工使动用法,使……来,可译为“招来”。《中庸》古今异义迪克牛仔和弦子
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今义:实施高等
教育的机构。
如好好
..古义:美好的女子;今义:喜好美。
孝者,所以
..事君也古义:……的方式、途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大学》
道之不行
蓝燕豪放裸泳
..也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可以。
则知所以治人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整治、惩罚人。
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古义:牢牢握住或坚守不渝,无贬义彩;今义: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含贬义。《中庸》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大学》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其“三纲八目”超越了简单的文献学意义,不仅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基本模式,而且指出了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中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庸》的主要内容中庸之道,是儒家论述的人生哲理,即为人处事的普遍原则。它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把握重点
【高清:《大学(选读)》析读 402958 课文脉络
课文脉络
《大学》这篇文章有两千多字,被朱熹概括为: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是三个纲领,人要想修养自己,成就事业,这三点是最重要的。
八目是具体做法,在这八个做法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圣——如何修养自己,使自己靠近圣人的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第二阶段:外王——如何影响别人,安百姓,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清:《大学(选读)》析读 402958 课文析读(一)三纲
(一)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2奥运首金“大学”的意思是高深的学问,“道”指的是最终极的道理、宗旨、规律。
“明明德”就是使自己的澄明的品德彰显出来,是自我启蒙。
“亲民”就是亲近百姓,宋代的程颐说“亲,当作新”。如果是亲近百姓的意思,还是“明明德”的范畴,属于自我的修养;如果解释成“新”,这个字便是使动用法,使民新。通过孔圣人及其弟子的教化,让老百姓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从更抽象的层面上看,亲民,是自我启蒙;新民,则是启蒙他人。不但自己要不断修养,而且还要推己及人,也让他人、百姓不断提高修养。亲民是内圣,新民则是外王。
“止于至善”是讲的是人生目标。至善,就是最完善的意思。只有达到最完善了,才会
停下追求的脚步;但是,没有人能达到至善。要想内圣外王,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学习、修养不止。
以上讲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人要不断修正自己,彰显美好的品德,之后再推己及人,启蒙他人,治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朝着至善的方向努力。
知止而后有定
“定”在甲骨文里是“房中止息”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一旦有了高远的目标,就不会急功近利,便会把自己的皮囊安顿在一个能管束住物理欲望的房间里。
定而后能静
安顿了皮囊、管住了物理欲望后,人的心就能静了。这是皮囊安顿后的第二步,给自己的内心寻到一个安静的处所。
静而后能安
心灵安顿下来之后,就不会被眼前的一得一失搅乱心绪。
安而后能虑
这句话之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前面工作都做好了,便可以虑了,便可以研习高深的学问了,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
虑而后能得。
“得”甲骨文里是“得到什么”的意思,就是能得大学之道了。这句话说的是结果,思虑了、学习了,肯定就能进步了,就能“得”了。】
【高清:《大学(选读)》析读 402958 课文析读(二)八目
(二)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这句话把“明明德”和“平天下”直接联系起来,这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明明德”,培养、激发、彰显自己的美德,这本是修身的问题,但是后面添加了状语“于天下”,便把“明明德”这个原本是个体的行为上升到如何治理天下的高度了。《大学》的作者认为,“明明德”本身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而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儒者的追求可以这样表述:通过内圣的手段,达到外王的目的。
“先治其国”,国比天下的范围小。儒者认为,要想干好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逆推。前文说儒者的最大理想是治天下,这里说的是要想治天下,第一步就要格物,然后致知,依次类推,最终实现治天下的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点出前面所讲道理的适用范围,从天子,皇帝到平头百姓,全都适用。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身份,处事的基础是个人的修养。《大学》所说的修养,首先是格物致知,是专业技术层面的;其次是道德修养,诚意正心,修养身心。道德修养是任何人处事的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的本义是树根,“末”的本义是树梢。本末,一般指根本的问题和枝叶的问题。在这里,“本”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为;“末”指的是利禄欲望。不能固本,就不能控制利禄欲望。
“其所厚者薄”,应该厚的心性灵魂不屈培元固本,应该薄的利禄欲望却不鄙薄摒弃。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成为君子,更别谈治平天下了。
以上是对八目以及相互关系的一个概述。
1.格物,
2.致知
格物和致知缺失了,通过字面的提示,大概可以猜到:格物的意思是通过由外而内的顺序,探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的意思是通过上面的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智慧。
快乐大本营唐嫣胡歌
3.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提出了毋自欺的要求: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不知道的时候、场合,仍然能做到和人前一样有修养、有原则。
吴越扮演小三被骂接下来,文章用一个小人不能慎独从反面论证。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不能慎独,要掩盖自己独处时的过失,所以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大学》中说,别人看自己的时候,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玻璃人,心肝五脏都能被看见。人和人相处,会长时间交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君子要引以为戒,要慎独。人前不伪善,人后不为恶。这便是诚意,是修养。
4.正心
正心首先是心不能乱,不能被各种情绪扰乱自己。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认为:鲁莽武断、畏首畏尾、玩物丧志、患得患失这四种非常态的情绪,都是影响人的判断力的因素。非常态情感因素,会左右人的理性判断。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心不在焉,今天是说一个人精神溜号;这里的意思却是一个人的内心始终保持一个中正平和的心态。
5.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修身,这里讲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亲疏而影响如何做事。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非常发人深省。人们经常党同伐异:因为讨厌一个人,便对他的一切都加以否定;因为喜欢一个人,便容忍他的毛病错误。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正如谚语所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是因为太过于亲近;庄稼都是别人的好,是因为别人的东西总是好的。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如别人的多,不如别人的好。
其实,对事不对人是非常难做到的。连孔子也做不到,他就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正常的人伦要求。
6.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
国是家的扩大版,家是国的迷你版。治理的道理是相通的,更是相同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这些话的意思是强调齐家具有推广性。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这段话是举例子论证上述观点。
7.治国,8.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治国和齐家逻辑推理相同,但是,更强调统治者、君子修养的示范性。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礼记反映是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当时诸侯国有很多,为了扩大势力,要不断扩大地盘,地盘怎么能扩大,先吸引人口。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说法。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末流。中国的古人在思想上往往排斥财,重视德行。他们认为德行是人修行的根本。修行好了,自然有财;修行不好,有了钱也是不义之财。】
【高清:《大学(选读)》析读 402958 小结:老羊曰
小结
老羊曰:
《大学》者,内圣外王之经也。言终欲治平天下,皆应以明明德为始,救世良言也!今世风浇薄,是说可启浮浪小人之蒙。然蒙可启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哉!】
知识迁移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①能久矣!”
注:①鲜:少,不多。
2.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②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③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①道:即中庸之道。②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的人。知,同“智”。
③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总理在一次演讲中,在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指出“‘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根据本文内容,联系总理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1. 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的。”
2.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够施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能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二.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之道。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