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老子不是同性恋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妇⼈⾃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的统称。
  ⽅: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或捶⾐⽤的棒,⼀头粗⼀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妇⼈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姓…的⼈。
3.⽂⾔⽂短篇翻译与注释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祗同:衹)
  马之千⾥者,⼀⾷或尽粟⼀⽯。⾷马者不知其能千⾥⽽⾷也。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马。千⾥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中,跟普通的马⼀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马著称。
  ⽇⾏千⾥的马,吃⼀顿有时能吃完⼀⽯粮⾷。喂马的⼈不知道它能⽇⾏千⾥⽽像普通的马⼀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千⾥的能⼒,但吃不饱,⼒⽓不⾜,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想要和普通的马⼀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千⾥呢?
  不按照驱使千⾥马的正确⽅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马吗?⼤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才的⼈)。
  千⾥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千⾥。现在常⽤来⽐喻⼈才;特指有才华的⼈。
  ⽽: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之⼿:也只能在马夫的⼿⾥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衹”,只,仅。
  奴⾪⼈:古代也指仆役,这⾥指喂马的⼈。
  辱:这⾥指受屈辱⽽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死。于:在。
  槽枥:喂牲⼝⽤的⾷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称也:不因⽇⾏千⾥⽽。指马的千⾥之能被埋没。以:⽤。称:出名。
  马之千⾥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顿。⾷,吃。
  或:有时。
  尽全,这⾥作动词⽤,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也泛指粮⾷。
  ⽯(dàn),容量单位,⼗⽃为⼀⽯,⼀⽯约等于⼀百⼆⼗⽄。三⼗⽄为钧,四钧为⽯。
  ⾷马者:⾷,通“饲”,喂。
许晴前夫  其:指千⾥马,代词。
赵本山弟子出轨  是:这样,指⽰代词。
  虽:虽然。
  能:本领。
  ⾜:⾜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马的)正确的⽅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法。
  ⾷之:⾷,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指喂饱马,使它⽇⾏千⾥的能⼒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对。
  呜呼:表⽰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
  其(2):⼤概,表推测语⽓。
  邪:通“耶”,表⽰疑问的语⽓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4.⽂⾔⽂短篇翻译与注释
  曾⼦易箦
  佚名〔先秦〕
  曾⼦寝疾,病。乐正⼦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童⼦隅坐⽽执烛。童⼦⽈:“华⽽睆,⼤夫之箦与?”⼦春
⽈:“⽌!”曾⼦闻之,瞿然⽈:“呼!”⽈:“华⽽睆,⼤夫之箦与?”曾⼦⽈:“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夫⼦之病⾰矣,不可以变。幸⽽⾄于旦,请敬易之。”曾⼦⽈:“尔
之爱我也不如彼。君⼦之爱⼈也以德,细⼈之爱⼈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毙焉斯已矣。”举扶⽽易之。反席未安⽽没。
  译⽂
  曾⼦躺在床上,病危。曾⼦的弟⼦⼦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落拿着蜡烛。童仆说:“华美⽽光洁,(那是)⼤夫(才能享⽤)的⽵席啊!”⼦春说:“住嘴!”曾⼦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说:“华美⽽光洁,(那是)⼤夫(才能享⽤)的⽵席啊!”曾⼦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席。”曾元说:“您的病⾮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爱⼈以⽆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死去,也就⾜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体)然后更换⽵席,把他送回席⼦,还没躺好就死了。
  注释
  曾⼦:即曾参,孔⼦弟⼦。
  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病。
  乐正⼦春:曾参的弟⼦。
  曾元、曾申:都是曾⼦的⼉⼦。
  隅:名词作状语,在⾓落。
  华⽽睆(huàn):华美,光滑。
  箦(zé):席⼦。
马诺照片  瞿然:惊叹的样⼦。
  季孙︰鲁国⼤夫;曾⼦受其赐箦,⾮礼也。
  ⾰:通“亟”,指病重。
  变:在此指移动
郑佳甄  姑息:⽆原则的宽容
  正⽽毙︰谓合于正礼⽽殁。
  反:同“返”。
  没:同:“殁”,死。
5.⽂⾔⽂短篇翻译与注释
  ⼤学之道
  礼记〔两汉〕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译⽂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学习和应⽤于⽣活,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彰显明德,认识本⼼,表⾥如⼀。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国家元⾸,下⾄平民百姓,⼀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韩艺瑟男友
  注释
  ⼤学之道:⼤学的宗旨。“⼤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第⼆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亲民:《管⼦·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吾亲民’,⽽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字与上⾯“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于⽇常⽣活当中,⼤⼈的学问即从⽣活中⽽来。
  知⽌:知道⽬标所在。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修养⾃⾝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诚明⼀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指平民百姓。
  壹是:⼀概,⼀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