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小红袄是十七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
、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林妙可瘦了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
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
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
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
第三课时
一、内容归纳(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提纲) 
1.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二、问题研讨(一) 
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烟花特效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哪些明星整过容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是知识修养,“诚意正心”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5、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写几句话。
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学生自由谈) 雪莱的名言
6、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
、忧虑、嫉妒都会使心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
三、课后作业:自读《中庸》节选
第四课时
一、 问题探讨(二)
1、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二、问题探究(三)
王希维个人资料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请举例说明之。
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由学生自主鉴赏)
二、补充练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P39)
(1)小人闲居为不善    (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4)莫知其苗之硕 
(5)其机如此           
三、课外任务
摘记文中经典名言于读写本并写点心得。
四、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