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热点,以案普法释放法治能量
热点案事件往往引发社会强势关注,政法机关若能把握时机,挖掘相关法治元素,及时进行普法教育,则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来说,舆情处于上升期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有些案事件经过舆论渲染,还会给公众带来恐惧心理,此时政法机关可针对案件具体情况,发布与之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使普法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引导舆论理性思考。如徐玉玉案引发舆论陷入信息泄露的恐慌,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紧急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普法的同時,也给公众吃下“定心丸”社保和养老保险区别。
若舆情处于消退期时,一般案事件已有定性,政法机关借此普法时,要消解公众疑虑,通过发布专业性、研究性的解读,详细阐述定性依据,引导舆论更深层次的思考,尤为重要。如于欢案在二审改判后,发布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的文章探讨“应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从案例到法理,不仅打消了舆论对于欢案判决的顾虑,更通过此案带来了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把握尺度,紧扣法律主线详略得当伍娇微博
政法机关在舆情引导时进行普法,尺度的把控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具有争议性案事件,如若随大流为舆论某一方观点会计证怎么考取需要什么条件“站队”,极易产生次生舆情。此时政法机关若想发声,需符合机构身份,客观阐述案事件涉及的法律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达到普法效果即可。2017年李佳念11月,江歌案刷爆网络平台,舆论场上关于人性、伦理与道德的讨论产生撕裂。面对此种舆论环境,政法系统媒体《检察日报》及正义网另辟蹊径,紧扣法律主线,就中日两国对案件的管辖权、刘鑫未开门是否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江歌母亲公布刘鑫隐私信息是否侵权等法律问题作出解答。在不引起争议的范围内,言简意赅,将舆论关切与普法释疑相结合,彰显了专业性和影响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