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吗?
Hola,我来啦。
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吗?
北京时间是中国采用北京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
中国横跨东五区至东九区
东经120度并不是北京的当地时间
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威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而中国东西相跨5个时区(即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5个时区)授时台必须建在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渭南蒲城。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度的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约14分半钟。
格林威治天文台
光大银行信用卡年费
北京时间为什么是在陕西发布的?
1966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会议,把建设我国标准时间授时台的计划正式确定下来,随之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便是选址。经过数百位科研的人员辛勤努力,决定把授时中心定制在陕西蒲城。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授时部位于陕西蒲城县
蒲城地处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当地地质构造稳定,授时中心因地震等自然灾难被毁坏的系数极小;由于其重要性,建立在内陆地区比较安全。
大地原点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
中国的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境内。坐标为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海拔417.20米,正好处在祖国大陆的中部。这里距中国边界正北为880公
里,距东北2500公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西南22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距西北2500公里。
1970年12月15日,国家授时中心开始向全国进行短波广播。在半径达300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后耳熟能详的“嘀嘀嘀”的报时声和“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
“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
秦海璐老公叫什么名字[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两三年内,全国各地所用的时间比较混乱。截止到1952年年底,全国至少在理论上仍然实行五时区的旧制,甚至连时区名称都照旧。
北京时间,也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个概念。那么,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几句话就够了。不过要把事情说清楚,那就说来话长了。
中国八大名菜
1.
十大珠宝品牌晷影漏刻曾用来测时报时
不用很古,大约是一百多年前吧,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的时间概念,基本上就是看看太阳在天上走到什么位置了,根本不需要有多么精确。
海贼王之空气果实
清王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正在领兵与太平军打仗。他在日记中记过他为家中妇女订的时间表: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后纺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曾国藩用的时间单位,还是以在中国社会运行了数千年的传统的十二时辰来计时的。
以往的时候,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中,官府会敲鼓或击钟来向市民宣告时刻的变化,在小一些的城市或街道,值班的更夫用敲梆子来提示时间的演进。听不到梆子声,听听家里饲养的公鸡已经啼叫了几遍,人们也能大致判断出时间已经到了哪个时辰。
官府怎么来知道时间呢?他们是通过晷影漏刻来测量的。这样测出的时间,就是当地太阳运行的时间。
据郭庆生先生《中国标准时制考》一文中说,清代的编历授时工作由钦天监负责,至大清覆灭,他们一直使用晷影漏刻测时报时,这样测得的时间,当然是北京当地太阳运行的时间,用术语来说,就是北京地方视太阳时,而颁发通行全国的历书——《御定万年书》,也是按照北京地方视太阳时计算出来的。
关于时差这个事,也许有人知道,不过对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不重要。因为他们活动的范围都太小了,活动的速度也太慢了,时差根本影响不到他们的生活。
孙小淳先生在《从“里差”看地球、地理经度概念之传入中国》一文中考证说,宋、金末年,效力于蒙古帝国朝廷(即后来的元朝)的耶律楚材在他编算的《庚午元历》中提出了“里差”的概念。里差,其实就是现在我们通常说的时差。
耶律楚材提出“里差”的天文依据是月食观测。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耶律楚材随铁木真大军西征,驻留在寻斯干城(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那一年的夏天,正好发
生了一次月食现象。耶律楚材在寻斯干城观测到的月食开始时刻比在开封早了约1更半。由此他认识到,中原地区的“子正”时刻大约相当于寻斯干城的“初更”时刻,进而推演出了“里差”的数值。
不过,耶律楚材提出“里差”,并没有和地圆及经度概念联系在一起,后来元明时代的历法,也没有考虑“里差”的问题。只是到了明末,西方地圆概念再次传入中国并被接受,这时的徐光启才又提到耶律楚材的“里差”概念。
2.
西方工业革命催生时区划分
对时间测量的精确要求,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需要产生的。在大象公会《为什么格林威治时间是世界标准时间?》一文中,对西方人划分时区的做法,有着很有趣的描述。
现代时间标准的建立,离不开准确的钟表。最早能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出现在14世纪初期欧洲的修道院,以满足僧侣们准时祈祷的需求。
这种钟十分笨重,只有时针,用整点报时的方式宣布时间。由于精度有限,僧侣每天至少要对时两次。随着技术的完善,机械钟的精确度不断提高,1475年第一次出现“分针”,但直到1665年才将时间精确到秒。
中世纪的节奏还体现在地方时上。甚至工业革命初期,各地时间仍然没有统一标准,散漫随意的设置仍然普遍。工程师亨利·布什在1847年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坎特伯雷,科尔切斯特,剑桥……无数的城镇,各自有教区时钟、市场钟,每个都在宣示其独特的时间。”
邱凯伟
这时,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铁路发展三十年后,1839年,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整个流程精确到分钟。这与中世纪散漫、差异的时间观迥然不同。
这一时期,另一件重要的发明也诞生了:电报。电报能跨越遥远的距离即时通讯,使得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校对变得准确可行。1854年,通过电报线路,格林威治天文台与东南铁路站台相连,能准确地传递天文台时间信号。1860年,英国的主要城市都能由电报线接收格林威治的报时信号。
在铁轨和电报线路大规模建设的帮助下,交通与通信网密集的相连,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时间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铁路公司开始强硬要求经过的城镇,都修改为伦敦(格林威治)标准时。一些城市的居民为了交通和电报的方便,发起了“与伦敦时间一致”的请愿活动。
1855年,不列颠岛与爱尔兰98%的公共时钟调整为格林威治时间。这是第一个将时间统一的国家。
1868年,新西兰殖民政府以东经172°30’为准,制定新西兰全境的标准时。通过电报线路,新西兰标准时与格林威治标准时相协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经度设定标准时的地区。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1876年,一个大胆的计划被加拿大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提出: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建立东西半球协调一致的24个时区。
这个提议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在1884年,经美国提议,41个国家参加了华盛顿的国际经度会议,通过了格林威治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格林威治天文台时间为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3.
时区观念19世纪末传到中国
从明代起,就开始有外国传教士将钟表带入中国进贡给皇帝。清代时,清廷宫殿里的外国钟表摆得琳琅满目,据说康熙收藏的西洋钟达4000件。但这些时钟始终也只是皇亲贵族们的玩意儿,并未对社会生活产生真正的影响。
自从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越来越多。上海作为最有代表性和最繁华的开放口岸,也是外国租界最为集中的城市,来往的外国轮船越来越多,进出口贸易日益繁忙,外滩上的海关大楼应运而生。而在这座大楼的楼顶上就镶有一面西式大钟,因为来往的船只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来指挥。
于是在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当局在上海外滩建起了一个信号站,在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并测风力。它由法国传教士办的徐家汇观象台来控制,旨在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
最初,这个气象信号站用的时间标准是上海本地的“平太阳时”。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上,首次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时区的划分方法。格林威治标准时将整个地球分成了24个时区,而中国大部分的繁华地区,即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都在东八区(即以东经120度经线的时刻为标准)。大约19世纪末,中国的沿海口岸也开始改用格林威治标准时,即东经120°的标准时来计时了。当时人们把这个时间标准称为“海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