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下【居住环境】
住宅与房地产
全球化对中国近代住宅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
冬至祝福语简短精悍刘保辰,陈诗月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摘 要:南京在近代历史中受到两种政治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富有中国特的建筑体系。文章通过对欧洲住宅变革的梳理,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近代住宅尤其是南京的影响,从而对中国都市进化和建筑演变有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马苏视频关键词:近代住宅;全球化;南京;住宅区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1-0075-01
住宅建筑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形式,空间特征直观呈现出人们对理性生活的发展历程,文章以
南京城市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风貌。
1 西方历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经过对现代城市与建筑关系简单形式表达之后,迅速演进为更自由和多样的形态,如范·登·布洛克(VandenBroek)和巴克马(Bakema)设计的拉特维夫巨型结构街区。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对现代城市与建筑探索更像是对初始阶段不同美感的综合和极端化。20世纪四十年代,在东欧批判地继承了相对保守的新古典主义复古城市形态后,逐渐发展出大量现代建筑组成整齐的街道界面,类柯布式“自由布局”(freestanding)的高层建筑组合,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大街、柏林斯大林大街。正是这一时期的苏联式设计思维,伴随着1949年后大量的苏联模式影响着中国城市设计。
梁朝伟小三2 借鉴性与民族化
民国政府时期,在《首都计划》的指引下南京住宅更多参照西方各国住宅形式,一方面借鉴了当时欧洲住宅建筑形式,将欧洲传统仪式性城市街道界面与现代住宅景观混合。另一方面,将欧洲建筑与传统民族建筑结合,产生出既有有现代气息又有中式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方面现代建筑行列式布局、大体量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结合的城市模式在南京城2020年跨年表白句子
市环境中转化。另一方面,受当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立面的元素格局以及建筑体量不断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也加剧了一个阶段一个建设标准,随着政策不同形成了临时性特征。同时以“邻里单位”为基础,建设实际更为适合市民日常活动的空间组合及街道形式,伴随着大量工人新村建立,将这种临时性的生长特征与市民性的日常化特征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中国特民族化城市街道。
3 大型居住区溯源
从城市史来看,比较成型的现代城市住区规划往往微邂逅于现代建筑探索和发展。荷兰、英国作为现代建筑史上
开展过较大规模现代住宅探索和实践较
为突出的国家。20世纪初期的荷兰,贝
尔拉格(Berlage)在阿姆斯特丹南部
规划项目中,并没有完成以现代建筑与
城市设计为核心理念的历史任务,更多
是从荷兰传统住宅和历史文脉出发考虑
其形态。30年代以后,住宅区形式才逐
渐接近现代住宅建筑特点。荷兰的大型
居住区实践更多是在城市扩展和边缘区
发展的范畴中,而英国40年代大规模现
代住宅区建设则基本上放在郊区来进行,
达到分散城市工业活动和人口数量。其
缺点十分明显,一方面当工业建设衰退
时,住宅区同样会出现明显萧条,另一
方面,即便有大型购物点,也无法像城
市那样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选择。
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不同于资
本主义精英阶层构想的“至上而下”的
方式,以苏联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者则
是从劳动者日常工作生活实际需求出发
来构想一条“自下而上”的协调生产、
生活和服务的设计思路。这一时期苏联
出现了大量理论和图示,在短期内开展
了大量建设实践。尽管苏联探索止步于
三四十年代,但这一时期的大型住宅区
以“全新”视角鲜活直观的影响着欧洲
现代建筑发展的脚步,它也是对现代建
筑模式的补充和加强,甚至推向极致。
4 居住区转型建设
民国时期,政府推动了贫民居住区
的改造即棚户区改造。第一阶段为1937
年以前,主要集中在下关码头附近的四
所村、护城河边的石门坎以及东水关城
墙根的七里街,采用集中规划、集中设
计,住户出资,政府补助方式进行,而
棚户区居民都为贫困住户,虽然规划方
案比较先进,但居住标准过低,至今已
少有保留。第二阶段为1945年光复之后,
主要集中在中山东路逸仙村,其建造标
准高于1930年代,至今有所保留,不同
于西方住宅区为了分散城市工业活动和
人口数量的“城市边缘”,国民政府更
多为了“有碍观瞻;有碍卫生;有碍消防;
有碍治安风化。”因此采取的根本取缔,
达到美化市容,改造城市形象的目的。
新中国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了
以苏联以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
上偏激定位所形成的关于工人住宅和城
市工业化大生产作为初步城市大规模建
设的标准。曹言行,1954年明确以国家
工业化为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但因经济
条件和技术能力的落后,实际建设并不
能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例如城市公
社运动和住宅工业化得不到经济方面保
证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这些“超社会
主义”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夭折。因此在
实际操作中,建设行为与理论层面存在
着“可理解”的差距,从而导致与苏联
模式相比的“弹性”操作。这种弹性操
作体现在不同城市自身的历史条件与生
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弹性运作,这就
引起了行列式与周边式住宅区的争论。
5 行列式与周边式
建国初期,行列式住宅区在中国得
到运用,如上海的曹阳新村。这种设计
形式符合中国大多数地区气候特点,南
北朝向布局形式有点在于冬季可以充分
利用日照,夏季可以躲避下午强烈的阳
光,同时有利于良好的通风。这与中国
传统建筑形式相契合,于此同时以邻里
单位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这种形式
优点是节约土地利用、形式完整和公共
建筑布局方便,并以此为细胞可以形成
完整的城市形象。同时,它代表了苏联
意识形态的先进性,这种严整的形象被
认为象征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和秩序。
但这种形式主义遭到了批评,其不符合
中国地理、气候、环境、人民生活习惯。
于是,设计师提出居住区应该不拘泥于
表面形式,而考虑到自身需求与条件。
6 结束语
中国近代住宅的发展受西方社会先
进的设计理论影响,受到国情和历史人
文的洗礼,形成一套“借鉴性”与“民
族化”转变的过程。
男生和女生一起打扑克参考文献:
[1]孙震.中国近代里式住宅比较研究[D].武
汉理工大学,2007.
[2]赵博煊.山西近代城市发展研究[D].太原
理工大学,2014.
[3]张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北京独立式住宅
[D].青岛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刘保辰(1991-),男,江苏南京人,
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75
中国梦之声 孙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