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洁满姗史清俊CAI Yongjie,MAN Shan,SHI Qingjun
从三个时期城市细胞的建构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特质Cultur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Urban Space:On the Composing Mechanism of Urban Cells in Three Periods
摘要文章将城市空间的建构单元定义为城市细胞,并以此来审视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分别选取传统、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的典型城市细胞,对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深入解析。传统合院构成的街坊呈现出以多个子系统构建出内向世界的组织逻辑,与西方城市外向性的细胞建构相比具有鲜明差异。这种内向性的空间文化基因在近、现当代城市发展中被不同程度地继承和演化,形成了里院和当代居住小区等中国式的城市细胞。三个时期城市细胞建构机制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中国空间文化中不变的内向性特质,而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内向性与外向性的结合可以成为应对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空间模式。
关键词城市细胞;建构机制;空间文化;内向性ABSTRACT By defining the constructing unit of urban
space as"urban cell",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re v iew the composi n g mecha nism and evolutio n
of Chinese urban space,taking typical cases in
traditi o nal,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to an a l yze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interrelations of
urban cells in depth.The traditional block constituted
of courtyards shows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the introverted world with multiple
subsystems,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ee in
comparison to the western extroverted urban cells.
This introverted developing intention as the gene of
Chinese spatial culture has been inherited and evolved
in different degrees during the followi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forming Chinese urban cells such
as Liyuan block and modern compound.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ng mechanism of
urban cells from three periods,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at introversion is the constant cultural character of
Chinese urban space.The unification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from modern times can be seen as a
spatial model that acts as a solution to Chinese urban
developme n t.
KEY WORDS Urban Cell;Composing Mechanism;
Spatial Culture;Introver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2;TU-092;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1-070-06
1作为城市空间单元的城市细胞
在《新城改造中的城市细胞修补术—
—陆家嘴再城市化的教学实验》1[1]-文中,作者将莱昂•克里尔(Leon Krier)的两类城市空间构成单元-----类以单体形式出现的纪念性建筑物(“图”细胞,以下简称“图细胞”)以及另一类由多个普通的相互关联的建筑物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底”细胞,以下简称“底细胞”)[21解释为城市细胞(Urban Cell,见图1)。由此形成的城市细胞具有四个特点:首先,它是定义城市空间的最小单元,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四周被城市空间环绕;其次,细胞内的空间构造不具备城市属性;第三,城市细胞在功能上具有独立性,是城市的功能单元;第四,城市细胞具有类型学特点,可以产生变形,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城市空间由这些城市空间单元构成,后者以细胞的形式呈现,它的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城市空间的品质。
从克里尔传统欧洲城市的建构单元中能够看出,大量的底细胞是城市空间营造的基础。构成底细胞的建筑物因为城市空间建构的需要,造型上服从大局,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细胞。如巴塞罗那、巴黎、佛罗伦萨的
城市街坊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均以塑造城市公共空
间为主要目的,注重边界形态的完整性,临街界面由
—栋栋建筑肩并肩相连构成,向城市开放且承载丰富
的功能,为城市提供活力。相反,内部的院落大多只
是满足通风采光等技术需求⑶,没有城市意义,一般也
不具备邻里交往的价值,当然不是营造的重点(见图2)。
由于城市生活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里,而不是内院中,
与之相适应的是外向性的细胞构造。细胞与细胞之间
的组织结构以网格为基础,由大量的底细胞填充,互
相之间形成人性化尺度的街道,网格中局部抽掉一些
底细胞构成广场。图细胞与底细胞共同作用使城市空
间富于变化,用简单的类型创造出多样性的空间。
以空间建构单元为线索,克里尔对欧洲传统城市
空间的建构方式进行了总结,这种机制一直传承至今,
成为后现代欧洲城市空间营造的主流策略。借用这种
欧洲的方法来审视中国空间,下文试图解答传统的中
国城市细胞的内部构造特点与相互关系,并观察分析
中国城市细胞在历史上发生的变化,以此总结中国城
市空间的恒定特质。本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揭示中国
空间的文化基因,中国城市细胞概念更大的价值在于
为中国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并且它有潜
力成为一种城市设计的普适性操作工具。
叶一茜2三个时期的中国城市细胞
传统的中国城市空间建构在整个古代展现出强烈
的稳定性,直到近代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才发生了大的
变化;到了现当代,城市似乎已经与传统失去了关联。
但本文的分析基于一种基本判断,即中国城市空间的
发展或演变始终沿袭着某种准则,保证了中国城市空
间文化基因的传承。以此为基础,下文选择中国传统、
近代、当代三个典型时期,通过三种典型城市细胞的
形态类型分析,观察中国空间建构机制的不同特点,
揭示变化背后不变的价值。作为副产品,城市细胞概
念的跨文化普适意义也希望同时得到揭示。
2.1传统城市细胞:合院同构的内向世界
中国传统城市的典型类型是合院,众多的合院单
元平行复制,背靠背连接构成街坊,街坊平行复制进
□□
□t a n
□口 V  □£?
□E
D
底细胞
而构成以街道为骨架、以合院街坊作为空间单元的古 代城市。合院在古代中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山西的窄院,徽州、江南的天井式民居, 云南的一颗印等等。合院表达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 社会结构,尽管不同地区的合院有着形态差异,但均 遵循着这一建构原则。明清北京城最为典型,绘制于
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清晰地呈现了北京城的
空间结构,同样的结构也出现在平江府(苏州)、LU
西平遥等地区。形态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北方的合院
尺度大,建筑多为单层;南方的合院尺度较小,建筑 层数高,布局更为灵活(见图3)。
合院同时也是支撑家庭的空间单位,每家可以拥 有一进或多进院落,合院的进深与进数是由主人的身
份地位、经济状况以及实际需求决定的⑷。街坊有的 边界整齐,有的形态不规则,在空间的同构原则下呈 现出细微差异。下文将以北京四合院街区为例,深入 剖析中国传统城市细胞的构成。
2.1.1合院街坊:平行合院的单元重复
欧洲的城市细胞是由多个建筑相互联结而成的复电视剧突围剧情介绍
合体,构成完整而连续的细胞边界,进而定义街道、 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同样的建构机制也出现在明清
北京城中,作为城市细胞的街坊被继续切分,形成一 个个完整而稳定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合院单元,以 此组织建筑与庭院。单元与单元背靠背相连,平行复
制构成街坊,互不影响,由胡同连接各院落单元的入
口,建筑形式高度相似,整体呈现同质均匀特征,互 相之间无交集(见图4)。
2.1.2合院单元:家庭生活的内向空间
合院单元以自身完整稳定的逻辑来组织内部空
间。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庭院空间有着对自身内部系
统完整性的高度要求,其独立性促使了一种平行组织 关系的形成。单元的边界首先由围墙来定义,简单、
明确地划分出内与外,单元内部以院落为空间组织的 核心。庭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房子。院落的支配地
位带来了四周建筑的向心性,使单元内向发展(见图
5)o 系统中重点营造的庭院仅属于单元内部,并不属
于城市。合院内部的建筑不与城市直接发生关系,而 只与庭院直接相连。庭院与庭院串联起来,最终
通过
1•克里尔:两类城市细胞建构的城市
2•欧洲城市的几种底细胞
3. 传统城市细胞——合院构成的街坊
4. 明清北京城中的街坊:由众多合院平行复制构成
5. 街坊中合院单元的内部构造
1. Leon  Krier: Urban  space  constructed  by  two  types  of  urban  cells
2. Several  basic  cells  of  European  cities
3. Traditional  urban  cell  - neighborhood  constructed  by  courtyards
4. Neighborhoods  of  Beijing  in  Qing  Dynasty  constructed  by  parallel  courtyards
5. Internal  structure  of  courtyard  unit  in  neighborhood
合院街坊合院单元建筑院落
围墙
院墙上的大门与城市连接。
建筑为单层,相互独立的正房与东、西厢房围合庭院,形成鲜明的等级秩序,以展现家庭结构的尊卑有序。建筑的主要立面与开口均朝向庭院,房屋的立面并不构成大街上的景(见图
6)o这一特点与西方城市存在显
著差异。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建
筑的主要立面朝向街道,临街的
入口和大量的开窗使建筑与街道、
广场空间形成交流,临街立面的
造型相较于朝向内院的立面也更精美考究c中国传统城市则正相反,街坊的外边界是由合院的围墙组成的,朝向内部庭院的精美建筑立面与城市无关,围墙将院落内部的丰富世界包裹起来,切断了内外的联系(见图7)0中国传统城市街坊的内向性显然与欧洲街道两侧的建筑界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见图8)。划分细胞单元的墙体没有具体的使用功能,无法为街道提供行为支撑,也无法为城市街道提供活力。街道只剩下纯粹的交通属性,而合院内部承载着家庭生活的一切,相当于将公共生活进行了变性,并将其挤压到院子里面了。
2.1.3内向性的城市细胞组织
内部世界为中心的原则决定了细胞与细胞之间不可能发生关系.也决定了这种细胞同构的街区不可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传统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总体上是消极的。一般街道,如北京的胡同,常常通过围墙定义,只有繁华的商业街才采用开放的建筑正立面进行营造,而商业街直到宋代才出现。合院街坊被规划在一个大街、小街、胡同的三级道路系统里,道路的设定主要是交通需求,对于街道的其他公共功能很少关注。街坊的尺度也较大,东西向可达几百米,而南北进深仅几十米,后者的尺度基本是由合院的进深所决定的。街坊东西方向过长,常常不利于胡同之间的联系。街坊的边界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合院内部形态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合院形态主动,街坊形态被动的局面。
2.1.4小结:内向型的传统城市空间
合院街坊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细胞,它一般由多个合院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包含建筑与庭院,并按照先庭院后建筑的逻辑形成内部子系统。庭院的中心地位带来了四周建筑的向心性,也形成了稳定的内部秩序,使得院落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平行组织。这个
围绕家庭生活的内部小世界成为空间建构的核心,城
市生活的淡化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被忽视。
2.2近代城市细胞:内外并重的邻里单元
近代,西方的新技术和新观念传入中国,把中国
强行带上了现代化轨道。近代城市的一些新型空间,
在上海、青岛、汉口等城市出人意料地得到了蓬勃发
展。中国的殖民城市并未因外来影响而丧失自身的文
化根基,而是在融合与调试之下适应了本土的习俗⑸,
由此衍生出兼具中西方城市空间文化的新类型。脱胎
于欧洲的围合式街坊和联排式住宅,上海的里弄是将
沪上的三合院按照联排式住宅以行列排布,并在外围
周边沿街布置商业建筑,形成一种新的“围合+行
列”类型,巧妙地应对了居住与商业两个重要的城
市功能。随后这种类型传到了武汉,汉口的里分与
里弄形式相近,也是“里”单元与“巷弄”的融合。
类似的转译过程同样发生在青岛,大鲍岛地区于德
租时期出现的里院,是西方的围合式街坊与中式院
落的结合(见图9)。
青岛里院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城市空间类型,在
西方类型的本土化过程中表现得尤其典型。欧洲的街
坊在经过不断适应本地的社会结构特征过程中逐渐被
消化和演变,在民国时期稳定下来,成为青岛普通商
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在这里,传统的“院”始终扮演
着空间的主角.与围合式街坊的外向性特点相结合而
创造出内外并重的里院。
2.2.1里院街坊:多院落的单元集合
青岛的里院是一个整体,看上去像西方围合式街
坊的移植。但如果进入内部院落,却可以发现其空间
构成逻辑带有强烈的中国空间文化彩。一个完整里
院街坊包含两个层次,先由建筑构成院落单元,多个
院落单元平行复制组合成街坊,这一特点既显现出中
国传统合院街区的影子,也像是欧洲中世纪城市街坊
的翻版。视尺度不同,里院街坊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
构成(见图10)。里院街坊的构成也是先从院落“单元”
建构开始的,单元互相之间是平行结构,并且无论在
空间、交通还是功能意义上,院落都是平面组织的核/卜。
222里院单元:多户共享的内向院落
街坊中的里院单元互相之间以建筑背对背相靠.
平行并置。每个单元内部围绕院落展开,采用围合式
布局,共同营造丰富的院落空间。与中国传统合院不
青岛里院
上海里弄
汉口里分
6•围绕院落向心布局
7.北京茅盾故居和梅兰芳故居的院落内景(2018年)
8•封闭的外界面:北京南官房胡同和帽儿胡同(2018年)
9•近代城市细胞类型郝蕾 邓超
10•城市中的里院街坊:多个平行的里院单元构成
11.街坊中里院单元的内部构造
12•建筑与院落的互动
13.即墨路13号和武定路5号的院落内景
14.开放的外界面:青岛安徽路(靠近平度路)与芝眾路(靠近
黄岛路)街景(2019年)
6.Endocentric structure towards the yard
7.The interior views of Dun Mao and Lanfang Mei's courtyards in
Beijing(2018)
8.Enclosed external boundaries of Nanguanfang Hutong and Maoer
Hutong in Beijing(2018)
9.Types of urban cells in modern times
10.Liyuan blocks constructed by several parallel courtyard units
11.Internal structure of Liyuan unit
12.Interaction between buildings and courtyard
13.The interior views of Jimo Road13and Wuding Road5in
Qingdao
14.Open boundaries of Anhui Road and Zhifu Road in Qingdao
(2019
同的是,里院单元包含多个家庭单位,它们共享这个大庭院,建筑相互连接,没有秩序等级。与西方的传统庭院不同,这些共享庭院是邻里活动的中心,是造型的重点。建筑多为二至三层,建筑朝向内院开口.与院互动,沿街的建筑底层若作为店铺则同时朝向街道开门,许多院落正对门洞还设置了传统的影壁。每个院落均是独立的空间单元,通过入口与城市相接,院落之间互不干扰(见图11)O
院落内部设置公共楼梯作为统一的交通枢纽,二、三层围绕院落以外廊联系交通。廊道为每家门前营造出灰空间,形成建筑与庭院的过渡,并与楼梯结合,共同成为邻里交往的平台,营造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场所。这些庭院承载了邻里的日常生活,可用作交流空间、起居晾晒、仓储场地和露天作坊,它们是没有屋顶的“共享厅堂”⑹(见图12、图13)。
里院街区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下产生两套建构逻辑:内部的院落继承了中国空间的内向传统,但服务多个家庭;而对外的开放性建筑立面则完全从西方周边式街坊转译而来,展现了西方城市营造中重视公共空间的传统。与西方的城市街坊类似,里院街区的边界以建筑而非墙体来限定出城市空间,建筑立面平行于街道,街坊的外轮廓直接定义街道。沿街建筑底层大多为商铺,朝向街道开放,用作零售、餐饮、服务等功能,为邻里及城市服务;二层以上均为住宅,直接朝向街道开窗,与城市产生互动,形成丰富的城市形象(见图14)o
2.2.3内外并重的城市细胞组织
青岛的里院街坊以棋盘式布局为基础,建筑平行街道而建,结合地形起伏,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形状的街坊单元。街坊尺度较小,边长平均50m,街道宽度约12m~15m,两侧建筑界面高度约10m〜12m,街道空间形成了高宽比近于1的宜人尺度。西方城市的小尺度路网结构在青岛的华人区得以实现,与开放的细胞边界相辅相成。这种内外兼顾的特质决定了细胞与细胞之间必须互相配合,形成互动,也决定了这种通过同构关系形成的城市街区能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积极影响。显然,殖
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发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积
极价值,它保持了空间的内向传统,又积极面对城市,
开放的外部边界与内部子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空间
与功能的复合。
2.2.4小结:东西方空间文化的巧妙结合
里院的空间结构展现了欧洲街坊的中国化转译。
建筑面向城市街道,促进城市活力;其内部又以院落
为中心,建立多个院落子系统,继承了中国传统庭院
的丰富内部世界,并服务于多个家庭,实现了家庭庭
院向邻里庭院的转型。上海的里弄以及汉口的里分街
区也呈现出内外并重的空间特征。它们通过外部一圈
建筑围合出一个较大的街区,内部通过主弄和支弄组
织内部子系统,形成一个庞大的社区。无论是承载了
邻里生活的里院空间,还是富有街道生活气息的弄堂,
它们均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空间进行了现代演绎,对
当时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来说具有特殊的类
型学意义。
2.3当代城市细胞:回归内部的封闭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单位大院成为国家政治、经济
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细胞和运行单元。这种形式是
20世纪50年代意识形态的缩影,展现出计划性和独
立性,以单位为组团建立一整套工作和生活福利设施,
形成了一个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单元。其布局具有强烈
的内向秩序,传统的轴线序列和封闭的围墙在单位大
院中再次出现。
改革开放后,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主义理念的双
重影响,追求高效的现代城市产生了多元的新类型,
以点式和行列式为主要形态,如剧院、博物馆、商业
吴大伟沛沛中心等独立式的地标建筑,以摩天楼组成的城市CBD
和城市边郊的产业园区等,以及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
空间类型一一居住小区(见图15)。近30年来,作为
商品房的封闭式居住小区几乎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建设
的主要空间模式,不论是城市中心的多、高层住宅,
还是郊区的别墅,均以封闭式居住小区形式建设。从
1991至2000年,上海83%的居住小区被封闭起来,
同期广东省封闭了54000个小区,覆盖70%以上城
乡面积和80%以上人口⑺,一种新的空间类型正在
改变着中国城市形象。
23.1居住小区:封闭的巨型复合单元
不同于传统和近代的城市细胞,当代城市多是大
街廓、大地块的统一开发,形成由独立单元构成的巨
型城市细胞。这些小区在空间结构上的组织较为单一,
—般以点式或板式的建筑单体根据日照和容积率要求
高效地行列式排布,共同围合出中心绿地或社区中心,
外部以围墙封闭或者局部设置底商,通过小区大门和
内部环路组织交通流线(见图16)。小区空间展现出
内向性特征,内部的造型得到充分的关注,而外部的
城市公共空间则原则性地被主动忽略°
232小区单元:确定的中心与不确定的边界
小区的空间布局简单明确,建筑一般通过单元叠
加,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以行列式布局。中心区域
下载音乐到mp3—般被抽掉一两栋建筑以形成小区中心,再配以精美
的绿化,供小区的居民休闲活动(见图17)。由于小
区占地面积大,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又尽量减少开口,
造成了小区内部一套独立于城市的多层级交通系统,
人们要经过户门、单元门、小区门等漫长的路径,才
能从个人住所到达外部的城市公共区域。住宅与城市
的关系既是空间距离,也是心理距离。层级越多,越
能形成住户对小区内部空间的支配感与专属感,空间
的内向性特征就越强烈;而这显然与传统宅院的深度
营造有着某种渊源。
无论规模大小,小区的中心永远会预留一块绿地,
并对其进行丰富的拓展,设置运动场地、健身会所、
幼儿园、社区商业等多种功能。这个中心的地位堪比
传统的庭院,它的造型也成为小区设计的重头戏。几
乎每个中心绿地都倾注了设计师的心血,设计师经常
采用复杂的曲线造型将绿化、水体、硬地、连廊、游
乐设施等元素整合在一起,手段丰富多样(见图18、
图19)。尽管尺度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用者也
从过去的家庭转变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邻居,但居住
小区的中心绿地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传统空间中
院落的
北京化工大院一单位大院上海张江高科——科技产业园区上海浦江镇——居住小区上海浦东新区茉莉公馆小区
小区单元
="+ H
+
建筑
中心绿地
文化属性。为避免雷同,设计师也会对行列进行“改良”, 通过建筑的扭动或弯曲,以形态的变化来营造小区空 间的丰富性。建筑总体上继承了坐北朝南的传统,这
不仅是日照通风的需求,也有方位空间文化的影响。 确定的朝向以及行列布局使得小区被动地面对城市空
间,东西向的山墙无法形成连续的城市空间界面。小
区的外边界大多用围墙或绿篱限定,建筑退守其后,
无法与街道互动。一些小区会用商业裙房取代围墙, 底商在住宅建筑和街道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形成对
街道空间和功能的弥补(见图20 )o
2.3.3回归内部的城市细胞组织
当代居住小区通常占地10 hm 2以上,小区的边
长(也就是街廓的尺度)多可达数百米,小区的大门 也较少,致使小区内部和城市街道之间很少发生交流O  多个大尺度街廓并置在一起,使街道空间非常消极,
不适宜步行,影响了街区的活力。此外,小区内的建 筑布局与造型完全由自身因素决定,导致小区之间在 形态上缺少关联,临街界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清晰
的街道空间。这种封闭式的空间组织展现了传统空间 特征,围墙划分大地块,内部通过围绕中央绿地组织
建筑形成一个大型居住区。内向封闭的特质决定了细 胞与细胞之间不必相互配合,也决定了通过细胞同构 形成的城市街区不能主动建构城市公共空间。
23.4小结:顽强的文化基因
当代居住小区继承了传统,完成了内部世界的回 归。小区的建筑布局、交通组织等均通过自身的技术 逻辑来组织,而外边界放弃了对街道的积极塑造。内
部绿地、游戏场地、会所等设施十分丰富,形成自给 自足的小社会,但失去了服务城市的机会。传统城市 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庭院空间转变成以邻里为中心的内 部世界,它取代了外部世界,成为空间营造的重点。 显然,在经历了近代殖民文化的短暂影响之后,中国 的城市空间再次回归了内向的传统。
但这次回归与传
统有着显著差别,一是尺度的巨构,二是内部的中央
智能网络电视绿地不再是家庭私有,而是几十、几百户居民共享; 邻里空间获得了准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
3总结:中国空间的内向性特质与展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城市空间的内向性源自 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生活方式,公共生活、公共空间 在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没有获得重要地位。所以,中国
城市可以放弃街道,但那个内部的丰富世界却始终坚 持了下来。中国空间的中心是那个属于家族或邻里的 内部世界,由此演绎出独立于城市的丰富的内部系统,
它取代外部世界,成为空间的永恒主题。
三个时期的典型案例分析显示,近现代以来的中
国城市细胞建构机制尽管经历了大的改变,但始终没
有偏离过内向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传统城市中,街坊 进一步被拆分为院落单元,多个院落单元同构发
展,
每个单元以内部合院为核心,通过一套自身的逻辑系
统来组织空间,而街区则以封闭的墙体面对街道,放
弃了与外部世界的对话。近代里院受西方空间文化的 影响,外边界向城市积极开放,塑造了街道,但街区
仍然是由多个子院落单元构成,空间与活动以院落为 中心展开,形成了具有内外两套组织逻辑的新型细胞。
到了当代,城市细胞再次彻底回归内部世界,巨大的 封闭式小区按照自身的内部需求来组织空间,与外部 割裂,使城市空间决定性地回到传统的原点,这种变
化也同时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见图21 )o
三种类型的城市细胞建构机制分析显示,城市细
胞可以作为一种空间理论概念,也同时具有作为城市
设计操作工具的应用潜质。在三个历史时期中,最特 别的城市细胞当属近现代的里院或里弄。它既传承了 中国空间文化的内向基因,又吸收了西方的外向特点,
二者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城市空间史上短暂而又独特的 篇章。遗憾的是,这种两面性的城市细胞没有能够得
到普及与发展。否则,它一定会进化成为价值比肩中
15.现当代城市中的细胞
16•城市中的小区:独立单元构成的细胞
17. 小区的内部构造18. 小区向心式的平面布局
19. 集景观、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中心绿地空间:乾溪三村和瑞
虹新城(2019年)
20. 居住小区沿街界面:瑞虹新城沿街围墙以及乾溪三村小区沿 街底商(2019年)
21. 三个历史时期城市细胞建构机制比较
15. Types  of  urban  cells  in  contemporary  era
16. Gated  communities  in  the  city: Cells  made  of  independent  units 17. Internal  structure  of  gated  communities 18. Endocentric  layout  of  gated  comm u nity
19. Central  green  space  integrating  landscape, fitness  and  leisure —
Qianxi  and  Ruihong  (2019)
20. Street  boundaries  of  gatedl  communities  of  Ruihong  and  Qianxi  (2019)
21. Comparison  of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urban  cells  in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