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判断题库(已整理)
判断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 ×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
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8、马克思主义应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的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
2、发展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发展。  ×
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
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6、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不存在静止的状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有机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8、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哲学。×
9、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10、同一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2、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时候还应该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
高露洁牙膏属于哪个国家的品牌4、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
6、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8、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
9、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
10、真理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有的真理是相对的,有的真理是绝对的。 √ 
1、时势造英雄。 √
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3、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 √
5、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社会意识一定依赖于社会存在。 √ 
1、资本积累最终否定了资本主义本身。 √
2、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3、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何炅侄子7、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什么体质的人不能打新冠疫苗8、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9、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 
1、资本输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改变了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宿命。×
3、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历史退步。×
4、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
5、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
6、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地走到垄断。 √
7、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生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
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单方面的,与生产力这些没有关系。×
9、资本主义的只是一个过渡性生产方式。 ×
10、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 
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再没有第二条道路。 √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 ×
4、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
6.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
7.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 √
8.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是康德。  ×
叶一茜个人资料9. 从无产者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无产阶级就形成了。 ×
感恩节文案朋友圈
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论证。 √ 
1、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 3、科学的社会主义源自空想社会主义,故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区别。  ×
4、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
5、三大差别自产生就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6、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根本体现。 √
7、“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之间没有关系。  ×
8、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9、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起点。 √
10、资本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超越的发展阶段。×
单选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 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为最广大人民众谋利益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D.伟大发现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D.唯物史观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既坚持又发展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C.实践性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冰山毒娃娃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C.运动 
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8、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中共十七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D.“两点论”和“重
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3、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矛盾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