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1.社会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组织建立、壮大,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2.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界,地质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批说明自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全面、深刻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利润、地租、利息、分工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利叶、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代替);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梯里叶、基佐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论特质:
1.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
批判以往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断地批判自身理论。
2.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国产奶粉排行榜前10名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观点强调: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具有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二、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历程及其对你的启示
(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
《开学第一课》的读后感(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两个转变: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时候仍然保留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观点,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分析,也都残存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他认为,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但是,马克思从来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派。早在1842年他就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和自然主义提出过异议;在对人的看法上,他在接受费尔巴哈影响的同时又不断摆脱这种影响;在主编
《德法年鉴》时期,他在转述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论点之后,还含蓄地加以批评。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远远超过了费尔巴哈。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虽然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概念,但却赋予它崭新的内容。他认为,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不是由于其自然属性的共同性,而是由于人从事生产劳动。从这一点出发,他正确地解决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劳动和消费,无论就其内容或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物质生产如此,脑力劳动、科学研究之类形式上是纯个人的活动也如此,因为它所需要的材料,甚至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提供的。他还进一步指出,“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同上书,第122—123页)。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最初表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费尔巴哈虽然反复强调自然界是感性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却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一样,从物质方面来说都依赖自然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这种依赖的范围就越广。因此,自然界是人的生活来源。从形成人的主
观意识来说,自然界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来源。因此,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同自然界相联系。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人通过劳动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他根据资本主义早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指出,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他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同上书,第128页)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人的认识问题。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仅改造了自然界,而且改变了人的感觉能力。人的感觉所具有的丰富性,不是取决于生理结构,而是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因而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他特别重视工业史的认识论意义。他说:工业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如果认识论还没有打开这本书,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同上书第127页)。马克思还把认识论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他认为,人的认识还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丧失了其感觉的丰富性。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通过彻底消灭私有制,才“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他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
想开始,又以绝对的抽象的精神结束,因此“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他还批判了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把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的观点,指出,自我意识的异化是客观现实的异化在知识和思维中的反映,人是感性存在物,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同时,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并且指出,“扬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手稿》还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探讨,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他用辩证法的观点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揭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他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这些成果既为已经完成的两个转变提供了经济学的论证,又为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贯穿《手稿》全书的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是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产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这一思想的核心。马克思通过对产品异化、劳动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具体分析指出,这些异化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异化,人本身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他还分析了异化
田振崴劳动的产生及其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强调指出,要消灭异化必须废除私有财产,“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意义
彻底清算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时期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开展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整个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彻底清算,正是在批判过程中,他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理论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贯穿全篇的基本观点是“实践”。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然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并且致力于把宗教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世俗基础上为什么会产生宗教,
这一事实只能用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而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在实践中使之受到革命的改造。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抽象的个人实际上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此外,马克思还指出,在立场上,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他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却是“人类社会”;在方法上,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他所面临的问题是改变世界。
五、《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地位
七篇序言的丰富思想内容
第一,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1872年德文版序言: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宣言的性质:
《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关于宣言的任务:
“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1882年俄文版序言)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
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
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预见: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
《共产党宣言》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姜素拉骂利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