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持续突变演化,新亚型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重复感染风险增加,且两次感染时间间隔可能缩短。与初始感染相比,尽管重复感染的临床表现较轻、重症/死亡风险降低,但仍可造成超额健康风险。重复感染的发生与疫苗接种状态、个体免疫水平、年龄、职业及居住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未及时接种疫苗者、老年人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尤其是初始感染的重症/危重症者为重复感染重症发生的高危人。及时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在自然感染基础上对重复感染及重症提供额外保护;此外,口罩仍是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重复感染;重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前 言
Omicron变异株流行早期感染的免疫保护随时间减弱,未来重复感染及相应的不良健康风险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保健康、防重症”是新时期的工作目标。我国因时因势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明确了要“强化重点机构,保护重点人刘畅女儿朵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进一步优化了重点环节防控。为此,明确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重复感染和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对于关口前移、加强重点人保护、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的工作目标有重要意义。
一、
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及进化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截至2022年第48周(2022年12月12-18日),Omicron变异株BA.5亚型及其子代谱系在提交至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的序列中占68.4%,但其占比呈现下降趋势[3]。全球重点监测的6种Omicron变异株亚型占全部序列的72.9%。6种亚型及其占比分别为:BQ.1*(42.5%)、具有5种突变(S:R346X、S:K444X、S:SV445X、S:D450D、S:N460X)中一种或几种的BA.5(13.4%)、BA.2.75*(9.8%)、XBB*(6.1
%)、BA.4.6*(1.0%)和BA.2.30.2*(0.1%)。XBB*亚型于2022年8月在印度检出,目前已在至少70余个国家检测到,其中在印度、多米尼加共和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占比已超过40%。XBB*亚型流行过程中产生的子代分支已有20个,其中XBB.1.5亚型在部分国家,特别在美国占比显著增加。2022年10akb48成员月22日至2023年1月11日,38个国家报告了5 288例XBB.1.5亚型的序列,大部分来自美国(82.2%)、英国(8.1%)和丹麦(2.2%)。据中国CDC 2023年2月1日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我国目前本土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为BA.5.2和BF.7亚型。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数据显示全部为Omicron变异株,共存在26个进化分支。其中重点关注变异株12例,XBB.1亚型仅1例,其余为BQ.1*亚型。
Omicron变异株在目前进化中表现出多种较高增长优势的亚型同时涌现。尽管进化过程各不相同,但其突变集中在受体结合域(RBD)的几个特定位点。这些突变的病毒在获得极强逃逸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亲和力[5]。XBB*亚型由BA.2.10.1和BA.2.75亚型重组产生,BQ.1*亚型为BA.5亚型的子代分支,在关键抗原位点携带多个突变。有证据提示XBB*亚型对其他Omicron变异株亚型诱导的近期免疫应答可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2022年10月,WHO公开发表声明,现有证据表明BQ.1*和货币的职能
XBB*亚型与Omicron变异株其他亚型呈现类似的致病性,但在免疫逃逸潜力上存在差异。
与其他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亚型相比,XBB*亚型重复感染风险更高,但目前发现重复感染病例主要限于Omicron变异株流行早期感染的病例,仍需进一步研究BQ.1*亚型是否存在更高的重复感染风险。2023年1月WHO针对XBB.1.5亚型发布了快速风险评估报告,显示XBB.1.5亚型的免疫逃逸能力与XBB.1亚型相当,属于迄今为止免疫逃逸能力较强的Omicron变异株亚型。基于其遗传特征和早期增长速度估计,XBB.1.5亚型可能会在全球造成病例发生率的增加。但截至目前,对这种评估的总体把握较低,因为增长优势估计仅来自美国。
二、重复感染定义与发生率
1. 重复感染定义和时间间隔:
观月雏奶根据我国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重要标准。此外,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分离/培养阳性或血清学阳性也可以作为新冠病毒感染
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公认的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定义。美国CDC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对重复感染给出了基于实验室和间隔时间的定义。美国CDC李易峰家是干什么的基于实验室的新冠病毒测序结果显示,两次感染的病毒若为不同变异株或亚型则认为是新的感染,而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则认为已恢复的确诊病例,随后感染新冠病毒,经实验室测序显示两次为不同的感染则可认为是重复感染病例。此外,若最近一次发病/样本采集/样本检测/报告日期距上次核酸/抗原阳性>90 d,排除长时间病毒脱落的可能后可认为是新的感染;或者上次仅为血清学阳性并未报告为病例,最近一次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抗原阳性可认为是新的感染。根据欧洲CDC的定义,新冠病毒重复感染为距初始新冠病毒核酸/抗原/血清学阳性60 d后再次出现新冠病毒核酸/抗原阳性。
在Omicron变异株流行之前,重复感染的发生较罕见且间隔时间一般较长。一项美国的研究显示,重复感染与初始感染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16 d;卡塔尔的研究则表明,重复感染与初始感染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77 d。沙特阿拉伯的研究显示>60%的重复感染者时间间隔为200~600 d。
Omicron变异株可能使重复感染与初始感染的时间间隔缩短。一项法国的研究通过PCR确
定了188例感染过不同Omicron变异株亚型(包括BA.1、BA.2和BA.5)的患者,结果显示,两次感染时间间隔<90 d的患者为50例(26.6%),<60 d的患者为28例(14.9%)。BA.1亚型初始感染与BA.2王瑞儿亚型重复感染的中位时间为84 d;BA.1亚型初始感染与BA.5亚型重复感染的中位时间为171 d。
2. 重复感染发生率和亚型:
传播力随时间的变化、不同变异株的流行、检测策略和疫苗覆盖情况的差异限制了各国重复感染情况的可比性。总的来说,Omicron变异株流行以前,重复感染并不常见。一项系统综述纳入91项队列研究共15 034 624例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显示Alpha变异株流行期间重复感染发生率为0.57%(95%CI:0.28%~0.94%),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重复感染发生率为1.25%(95%CI:0.97%~1.55%)[17]。另一项系统综述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的11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重复感染发生率在0~1.1%,且没有研究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感染的风险增加。
相比之前的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重复感染的风险和发生率大幅升高。血清学研究显示,在Omicron变异株流行前,全球已有43.9%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尽管如此,O
micron变异株流行仍造成了全球感染和住院人数的激增,除了病毒变异因素外,也与初始感染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有关[20]。南非一项针对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期间重复感染风险特征变化的研究显示,重复感染风险大幅增加与Omicron变异株出现的时间一致,表明Omicron变异株的增长优势至少部分是由于重复感染能力增强所致。这与美国华盛顿州卫生部门监测的重复感染趋势一致。截至2021年12月15日的英国卫生安全局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中,Omicron变异株引起重复感染的风险是Delta变异株的5.41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