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欧泉隔离霜好用吗
张翰十年只谈过两次恋爱【封神資料】《封神演義》序(清康熙四雪草堂刊本)今年端午节高速公路免费吗?
明⼈許仲琳.關於陸西星之說也值得重視和研究,張政烺,孫楷第先⽣對此說有精闢論述,我的⽼友朱⼀⽞先⽣在《明清⼩說資料選編》中也對此說頗為重視。
《封神演義》的本事,主要⾒⾃司⾺遷《史記》中的《殷本紀》,《周本紀》及託名姜尚的《六韜》。
據《殷本紀》載:帝紂資辨捷疾,聞⾒甚敏;材⼒過⼈,⼿格猛獸;知⾜以距諫,⾔⾜以飾⾮;矜⼈⾂以能,⾼天下以聲,以為皆出⼰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愛妲⼰,妲⼰之⾔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裡之舞,靡靡之樂。……百姓怨望⽽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明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之紂。九侯⼥不熹淫,紂怒,殺之,⽽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歎。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裡。西伯之⾂閎夭之徒,求美⼥奇物善⾺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歸,乃陰修德⾏善,諸侯多叛紂⽽往歸西伯。西伯滋⼤,紂由是稍失權重。……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百。諸侯皆⽇:“紂可伐矣。”武王⽈:“爾未知天命。”乃複歸。
在《周本紀》記載較《殷本紀》更詳,會盟津時“武王渡河,中流,⽩⿂躍⼊王⾈中”。武王“還師歸”後:居⼆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囚箕⼦。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王,遂率戎⾞三百乘,虎賁三千⼈,甲⼠四萬五千⼈,以東伐
紂。⼗⼀年⼗⼆⽉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武王朝⾄於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諸侯兵會者⾞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萬⼈距武王。武王使師尚⽗與百夫致師,⼄太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欲武王亟⼊。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反⼊登于⿅台之上,蒙⾐其殊⽟,⾃燔於⽕⽽死.武王持⼤⽩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遂⼊,⾄紂死所。武王⾃射之,三發⽽後下⾞,以輕劍擊之,以⿈鉞斬紂,懸⼤⽩之旗,已⽽⾄紂之嬖妾⼆⼥,⼆⼥皆經⾃殺。武王⼜射三發,擊以劍,斬以⽞鉞,懸其⼩⽩之旗。周武王在紂王死後,還對之極酷,有失仁厚,遠不如後來李⾃成之待崇禎,難怪後⼈對此有微詞。武王“封商紂⼦祿⽗殷之余民”,但⼜不放⼼,在殷都東,西,北三處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監之,“是為三監”(《帝王世紀》)。在託名姜尚撰《六韜》中亦有較詳記載,並收錄了⼀些傳說,如武王伐殷時,“丁侯不朝”,於是:太公乃畫丁侯於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蔔者占雲:“在周崇恐懼,乃請舉國為⾂。”太公使⼈甲⼄⽇拔丁侯著箭,丙丁⽇拔著⼝箭,戊⼰⽇拔著腹箭,丁侯病稍愈.四夷聞,各以來貢。
《封神演義》第四⼗四回“⼦⽛魂遊昆侖⼭”中,聞太師⾄⾦鼇島請⼈擺下”⼗絕陣”,姚天君在“落魂陣”內築⼀⼟台,臺上劄⼀草⼈,上寫姜尚的名字,每⽇披髮仗劍,步罡念咒於台前,⼀⽇三拜,拜⾛了薑尚的⼆魂六魄,幸虧⾚精⼦持太極圖⼊陣,搶⾛草⼈,否則姜尚就要喪命。在第四⼗⼋回“陸壓獻計射公明”中,陸壓散⼈在岐⼭營內築⼀台,劄⼀草⼈,上寫趙公明三字,每⽇令姜尚披髮仗劍,腳步
罡⾾,⽤“釘七箭書”將趙公明射死.這⽅法與《六韜》所記⼤同⼩異.⼜如在《六韜》逸⽂《⽝韜》續篇中記載:武王伐紂,雪深丈余,五⾞⼆⾺,⾏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問焉.太公對⽈:“此必五⽅之神來受事⽿!”遂以其名召⼊,各以其職命焉.既⽽克殷,⾵調⾬順。
逸⽂《陰符》中⼜記載此事,並雲“四海之神皆會”:南海神名祝融,東海神名句芒,北海神名⽞冥,西海神名蓐收。
《封神演義》第⼗三回加“太⼄真⼈收⽯磯”中,衍為四海⿓王敖光,敖順,敖明,敖吉。
再如《六韜》逸⽂《⽝韜》續篇記載:武王伐紂,師⾄汜⽔⽜⼭,⾵甚雷疾,⿎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死。太公⽈:“⽤兵者,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神視之不⾒,聽之不聞。……”遂命驅之前進。周公⽈:“今時逆太歲,⿔灼⾔凶,⼘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太公怒⽈:“令紂刳⽐⼲,囚箕⼦,以⾶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安可知乎”乃焚⿔折蓍,援枹⽽⿎,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此中姜尚是位唯物主義的卓越軍事家,不失時機,⼀舉克殷興周。
關於⽂王⾧⼦伯⾢考事,史載有⽭盾。《史記管蔡世家》中記載伯⾢考去世較早,故不得⽴。《禮記檀⼸》雲:“⽂王舍伯夷考⽽⽴武王”,漢鄭⽞注⽈:“權也。”似⽂王去世時,伯⾢考仍在。⽽《帝王世紀》
中則載:囚⽂王,⽂王之⾧⼦⽈伯⾢考質于殷,為紂禦,紂烹為羹,賜⽂王,⽈:“聖⼈當不⾷其⼦羹。”⽂王⾷之。紂⽈:“誰謂西伯聖者⾷其⼦羹尚不知也。”
《封神演義》第⼗九回,⼆⼗回中,即取材於《帝王世紀》之載衍為⼩說。關於姜尚封神事,⼤概先秦時傳說頗多,除《六韜》中記載“五⽅之神”,“四海之神”,“⾵師”,“⾬師”,“河伯”之外,《史記封禪書》還載:始皇遂東遊海上⾏禮,祠名⼭⼤川及⼋神,求仙⼈羨⾨之屬,⼋神將⾃古⽽有之。或⽈:太公以來作之。由此可知,姜太公封神傳說在先秦時已出現了。
關於妲⼰,《尚書牧誓枚傳》,《史記殷本紀》已有記載,《國語晉語》⼜載:殷⾟伐有蘇,有蘇⽒以妲⼰⼥焉。妲⼰出⾝于諸侯之家,是位貴族⼩。清俞樾《⼩浮梅閒話》中考,“《代醉篇》引《古今事物考》謂”商妲⼰,狐精也,或⽈雉精,猶未變⾜,以帛裹之,宮中效矣“。委巷之談,即今演義家所本。”張政烺先⽣在《〈封神演義*于⽇本古刻本“梁⼤夫內司⾺李邏”撰《注千字⽂》,在“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句下注釋。此書在唐以前即有,九尾狐狸精變成蘇妲⼰,俗傳也很久了。宋元時期說話藝術興盛發展,說話⼈往往喜歡搜集神奇怪誕的傳說聳動聽眾,以此謀⽣,武王伐紂事因年代久遠,史書中即有神話成分,⼜⾃先秦後流傳成不少神話故事,遂成為說話⼈絕好的講話資料。《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或稱《呂望興周》,為上,中,下三卷,就是宋代說話⼈的舊藍本,經元代說話⼈補充修訂,在⾄治年間(1321—1323)由建安虞⽒刊刻的.《武王伐紂書》只分上,中,下三卷,無回⽬,但書中有圖四⼗⼆幅,圖上均有題句,也可代替回⽬,趙景深先⽣在《〈武王伐紂平話〉與〈封神演
義〉》⼀⽂,胡⼠瑩先⽣在《話本⼩說概論》下冊中,曾對平話與演義內容做過⽐較。平話中四⼗⼆幅題句如下:
1.湯王祝網
2.紂王夢⽟⼥授⽟帶
3.九尾狐換妲⼰神魂
4.紂王納妲⼰
5.寶劍驚妲⼰
6.⽂王遇雷震⼦
7.⼋伯諸侯修台閣
8.西伯諫紂王
9.西伯寶劍驚妲⼰
10.摘星樓推殺姜皇后
11.酒池蠆盆
12.炮烙銅柱
13.太⼦⾦盞打妲⼰
14.胡嵩劫法場救太⼦
15.殷交夢神賜破紂斧宇宙之外是什么
16.刳剔孕婦
17.紂王斫脛
18.皂雕⽖妲⼰
汉字演变过程
19.⽂王囚羑裡城
20.賜西伯⼦⾁醬
21.西伯吐⼦⾁成兔⼦
22.雷震破⿎三將
23.紂王賜⿈⾶虎妻⾁
24.太公捉⿈⾶虎
25.⾶廉費孟追太公
26.⽐⼲射九尾狐狸
27.剖⽐⼲之⼼
28.剪箕⼦發
29.太公棄妻
30.⽂王夢⾶熊
31.⽂王求太公
32.太公下⼭
33.武王拜太公為將
34.南宮列殺費達
35.離婁師曠戰⾼祁⼆將
36.伯夷叔⿑諫武王
37.太公燒荊索⾕破烏⽂畫
38.太公⽔淹五將
39.太公破紂兵
40.⼋伯諸侯會孟津美国签证办理
41.烹費仲
42.武王斬紂王妲⼰
從這些題句可窺知平話內容的⼤概。《封神演義》從開⾄第三⼗回,除去哪吒出世的第⼗⼆回⾄第
⼗四回外,幾乎全是據平話內容加以擴充編寫的。從第三⼗⼀回起,才暫拋開平話,專寫“三教僉押封神榜”和“三⼗六路伐西岐”的神怪故事,由五萬字的平話擴展成七⼗萬字的演義⼩說。中間只將烹費仲和伯夷叔⿑諫武王事插⼊。《封神演義》寫到第⼋⼗⼋回孟津會師時,才⼜將平話中尚未採⽤的內容衍⼊,如刳剔孕婦,囚箕⼦,除千⾥眼,順⾵⽿,⽕燒鄔⽂化等。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有些學者認為《封神演義》的作者只是⼀個改作者,不是創作者。這種說法不夠公允,因《封神演義》⽐平話擴充了約⼗四倍,⽽且所採⽤部分也做了較多變化,發展,這正如《西遊記》,《三國演義》與平話之間的關係,它是⼀種推陳出新的再創作,是全新的作品,決不只是改作者。
《武王伐紂書》因是宋代說話⼈的藍本,來⾃民間,故能突破儒家封建倫理觀念的說教,表達了強烈愛憎。如⽂王姬昌對被紂王囚禁羑裡城之仇和其⼦伯⾢考被醢之恨,刻⾻銘⼼難忘,以致“脹於⼼,因此得疾染患”,臨終前叮囑太⼦武王“不得忘了無道之君,與伯⾢考報仇”,含恨⽽逝。武王繼位後,忙於治國政,“不念伐紂之事”,太公作“韜書,放在武王禦案上”。武王⾒後“⼤喜,遂宣⽂武⾄殿評議”,決定築壇拜將,命太公率軍伐紂。於是“太公前進,武王禦兵後隨”,兵伐朝歌,⽣擒了殷紂王。殷郊本是殷紂王的太⼦,因紂王聽信妲⼰之⾔,將太⼦⽣母姜皇后推下摘星樓摔死,⼜欲殺太⼦,殷郊被胡嵩救出法場,得神⼈賜破紂斧,所以殷郊請命“⼀斧斬了紂王”。此中的周⽂王,周武王以⾂叛君,弑君,殷郊以⼦叛國,弑⽗,均表現得很果決,很激烈,反映了民間的愛憎觀。但此部平話內容不夠豐富,情節簡單,敘述不夠細緻,⽣動,⼈物性格不夠鮮明,⽂字⼜⽐較粗陋,做為⼀部⽂藝作品,⽔準不⾼。
《封神演義》雖然深受《武王伐紂書》影響,但它的敘述⽅法並⾮直接承襲這部平話,還另有所本。據孫楷第,胡⼠瑩,柳存仁,周貽⽩等先⽣考證,在《封神演義》刊刻之前,明⼈余邵⿂編《列國志傳》(全名作《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傳》)中,其第⼀卷“蘇妲⼰驛堂被魅⾄太公滅紂興周”,共有⼗九則,敘述武王伐紂故事,與平話中內容略同。《列國志傳》⼋卷,僅第⼀卷敘述姜太公滅紂興周事,“然無封神之說,其所敷陳之事,雖與《武王伐紂書》⼤同⼩異,⽽神怪⾊彩卻抹去不少,其敘事多出以簡煉之筆,不逞想像,不涉誇張,⽐較接近史實。”《封神演義》作者是以《武王伐紂書》為藍本,⼜參考了《列國志傳》卷⼀中內容,⽽創作出這部⾧篇⼩說的。但《封神演義》標明重在斬將封神,所以⼤量描寫戰爭,侈談神魔,在闡截⼆教⾾勝中⼜雜⼊佛教內容,神怪⾊彩,宗教⾊彩較濃。從下⾯兩個例⼦,可⾒三種書的演化與承襲關係。《武王伐紂
書》中終南⼭⽩⽔洞賢⼈⽂素獻“寶劍驚妲⼰”,“劍似⼀⼤蛇⾛趕”,妲⼰請紂王將劍“送在太廟內掛了”。《列國志傳》則演化為“雲中⼦進斬妖劍”,“紂王即將⽊劍懸于後宮”,妲⼰“昏臥於榻”,乞紂王下令“出⽊劍焚于宮外”。《封神演義》中仍為“雲中⼦進劍除妖”,“掛在分宮樓”,妲⼰“昏昏慘慘,氣息微茫,懨懨若絕”,紂王急命左右將⽊劍“⽤⽕作速焚毀”。⼜如殷交事,《武王伐紂書》中,殷交為殷紂王之⼦,因母親姜皇后被害,⼼懷不憤,也險遭殺害,被將⼠救出.他得神⼈授破紂斧,投奔武王為將,破殷,親⾃持斧殺了紂王。《列國志傳》覺得這做法太過份了,遂演化為“紂王⾃焚,妲⼰則由殷交⼿刃”。《封神演義》內容前半部分與上述⼆書近同,但後⾯則演化為殷郊奉九仙⼭廣成⼦之命下⼭
助周滅紂,途中受申公豹遊說,違背師命,兵伐西周,在“岐⼭受犁鋤”。這種演變,反映了三個不同時代中不同作者的封建倫理觀念,很值得研究。
《封神演義》在創作上受儒家思想影響較重,⼜因題材所限,陷⼊種種⽭盾。儒家主張君為⾂綱,⽗為⼦綱,恭守⾂節,仁孝治國。但孟⼦⼜提出民貴君輕,“民惟邦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民伐罪的民本思想。董仲舒雖提出“君權神授”,但他⼜認為:“天⽴王以為民也,故其德⾜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國家將有失道之敗,⽽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省⼜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傷敗乃⾄。”董仲舒宣揚的雖是天⼈合⼀,天⼈感應的觀念,但其中⼜有儆戒當政者勤於政事,重視民間疾苦的⼀⾯,即施仁政,順民⼼,也隱念有民本的思想。《封神演義》正是從儒家的這些觀念出發從事創作的,因此對《武王伐紂書》,《列國志傳》中有些故事,有些⼈物加以改造。如為了粉飾周⽂王姬昌,寫他雖被紂王囚禁羑裡,⼜殺害了其⼦伯⾢考,但他臨終時⼀再叮囑武王姬發道:“我死之後,吾兒年幼,恐妄聽他⼈之⾔,肆⾏征伐。縱天⼦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弑君之名。”“商雖無道,吾乃⾂⼦,必當恪守其職,⽏得僭越,遺譏後世。”並叮囑姜尚道:“今⽇請卿⼊內,孤有⼀⾔,切不可負:倘吾死之後,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伐君。丞相若違背孤⾔,冥中不好相⾒。”最後,⽂王姬昌感喟⾃⼰“蒙紂王不世之恩,⾂再不能睹天顏直諫,再不能演⼋卦羑裡化民”,“⾔罷遂薨”。在作者筆下的⽂王沒有⼀點反抗性,是典型的忠⾂。作者筆下的武王也是如此,當姜尚上出師表時,武王堅決反對,認為“紂王無道,君也,孤若伐之,謂之
不忠”,“有辜先王之⾔,謂之不孝”,他希望:“孤與相⽗共守⾂節,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後經姜尚,散宜⽣⼀再諫⾔,要“⾏弔民伐罪之師”,“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如不順上天,厥罪惟均”,才勉強同意。當兵過⾸陽⼭時,伯夷,叔⿑阻兵諫⾔,“武王聽罷,停驂不語”,⼼存愧意。當兵圍朝歌時,東伯侯姜⽂煥鞭傷紂王后,武王竟對眾諸侯道:“今⽇這場惡戰,⼤失君⾂名分,姜君侯⼜傷主上⼀鞭,使孤⼼下甚是不忍。”當紂王在眾叛親離後以⽕⾃焚時,武王⾒摘星樓⽕光沖天,“掩⾯不忍看視,兜⾺回營”,並對姜尚歎道:“你我皆為⾂下,曾北⾯事之,何忍⽬睹其死,⽽蒙逼君之罪哉”作者通過種種事件,種種細節描寫,美化⽂王,武王是仁義之君,千古聖賢。⾄於說殷紂王之荒淫無道,這是周⼈的⼤⼒宣傳,究竟如何,因歷來留下的都是對勝利者有利的史料,真偽難辨。不過,這是歷史學家研討的問題,與《封神演義》關係不⼤。⼜如殷郊,本奉⽼師廣成⼦之命下⼭助周興紂,殷郊聽申公豹之⾔,不欲“⼦助外⼈⽽伐⽗”,遂兵敗岐⼭受犁鋤。死後殷郊怨⼼不服,⼀陣⾵徑往朝歌城來,⾒“紂王正與妲⼰在⿅台飲酒”,便⽴於御前諫⾔道:“⽗王,孩兒殷郊為國⽽受犁鋤之厄。⽗王可修仁政,不失成湯社稷.當任⽤賢相,速拜元戎,以任內外⼤事。不然,姜尚不久便欲東⾏,那時悔之晚矣!”作者筆下的殷郊已由平話和《列國志傳》中的叛逆者,⼤義滅親之⼠,變為封建社會中忠於社稷的孝⼦賢孫了。作者不僅從儒家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仁政化民觀念出發,⽽且在⼩說中還有⼀根宿命論的弦在顫抖,哀鳴,低唱,貫於始終,不僅周興殷滅是天命,⼩說中所有⼈物的吉凶禍福,⽣與死,皆由天定,無法改變,所以“三教共議封神,其中有忠⾂義⼠榜者;有不成仙道⽽成神道者;各有深淺厚薄,彼此緣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後”,“此是天數,⾮同⼩可,況有彌封,只⾄死後⽅知端的”。殷紂王正因為荒淫無道,逆天⾏事,才使天⼈共怒,諸侯叛反,⾃取滅亡的。
《封神演義》通過武王伐紂的故事,塑造了形形⾊⾊的⼈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薑⼦⽛。姜⼦⽛據《史記⿑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薑⽒。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孫,或為庶⼈,尚其後苗裔也。本姓薑⽒,從其封姓,故⽇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蔔之,⽈“所獲⾮⿓⾮彨,⾮虎⾮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說,⽈:“⾃吾先君太公⽈”當有聖⼈適周,周以興。“⼦真是邪吾太公望⼦久矣”故號之⽈“太公望”,載與俱歸,⽴為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裡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三國時譙周《索隱》謂“呂望嘗屠⽜於朝歌,賣飲于孟津。”《呂⽒春秋》雲“太公釣于茲泉,遇⽂王。”《⽔經注》雲“磻磎中有泉,謂之茲泉”,“即太公釣處”,“東南隅有⽯室,蓋太公所居也”。《說苑》中記載較為神異:呂望年七⼗釣於渭渚,三⽇三夜⿂無⾷者,望即忿,脫其⾐冠。上有農⼈者,古之異⼈,謂望⽈:“⼦姑複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投,無令⿂駭。”望如其⾔,初下得鮒,次得鯉。剌⿂腹得書,書⽂⽈“呂望封于⿑”。望知其異。
姜尚這個真實的歷史⼈物,⼤概從戰國時起漸漸衍變成了神異的⼈物。《漢書藝⽂志》道家類有太公⼆百三⼗七篇,⼤多失傳,流傳下來的有《六韜》,《⾦匱》,《陰謀》等佚⽂,真偽難辨,其中收有⼀些神異故事。唐肅宗李亨上元元年(760)追封姜尚為武成王,列⼊祀典,天下遍⽴太公廟,與⽂宣王孔丘分別為⽂武兩廟共存。在宋代之後,武廟的位置才漸漸被關⽻取代。⼩說中的姜尚雖增加了神
異的⾊彩,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不失軍事家的⾵範。⼩說中⿈⾶虎是個來歷不明的⼈物,《武王伐紂書》說他是“胙城縣南燕王”,⼜稱作“⾷殿王”,⼤概最初是個地⽅性的神,被《封神演義》作者⼜加以改造,充實和發展。張政烺先⽣推考,《史記⿑太公世家》中⽂王遇姜尚時占卦有“⾮虎⾮羆”之語,唐代諱虎字引《史記》多改“⾮
虎”為“⾮熊”,可⾒⾶虎和⾮熊“出於⼀個來源,由武成王姜⾶熊變成武成王⿈⾶虎,這是《封神演義》作者有意地掉換。”
《封神演義》展⽰出⼀個龐⼤的神仙體系,還雜⼊佛教中⼈物,《西遊記》中出現的仙佛,在《封神演義》中幾乎都有介紹,似乎在為《西遊記》作注釋或詳解。因為商末時佛教創始⼈釋迦牟尼還未出⽣,所以⼩說中只提西⽅教主接引道⼈和准提道⼈,隱指佛教。⼩說中道教的最⾼⼈物為洪鈞道⼈,“⼀道傳三友,⼆教闡截分”。洪鈞實指宇宙洪荒,也許就是道家的⼤羅天,張政烺先⽣認為洪鈞道⼈⼤約就是據此編造出來的.洪鈞道⼈⾨下有三⼤弟⼦,為⽼⼦,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元始天尊主持闡教,通天教主主持截教。此外還有位道⾏甚⾼的燃燈道⼈,似乎獨⽴於闡,截⼆教之間,⽽且每逢姜尚有難,他就來幫忙,闡教下的⼗⼆⼤弟⼦也聽他指揮.燃燈道⼈修真在靈鷲⼭圓覺洞,他得到趙公明⼆⼗四顆定海珠,此珠後興於釋⾨,化為⼆⼗四諸天。此中燃燈道⼈,似隱射佛教中燃燈佛,亦譯“錠光佛”,是⽐釋迦牟尼還早的⼀位古佛.⼜如闡教⼗⼆⼤弟⼦中的懼留孫,後⼊釋教為佛,據《五燈會元》卷⼀“七佛”中有拘留孫佛,為在賢劫第⼀尊,⽽釋迦牟尼佛為第四尊,也是⼀位古佛。
懼留孫即拘留孫,故⼩說中注明“後⼊釋成佛”。再如⽂殊廣法天尊,普賢真⼈,慈航道⼈,⼩說中注明後成⽂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截教下的⾨⼈也不乏西⽅之客,如多寶道⼈,定光仙,毘蘆仙等都歸了西⽅教主,毘蘆仙後成毘蘆佛。⼜如⼀氣仙⾺元,蓬島煉氣⼠法戒,⾦雞嶺孔宣,也⼊西⽅,⽽孔宣是天地初開時孔雀精,即佛教中孔雀明王。此外,如李靖,哪吒,⾱護更是佛⾨中⼈物,李靖即《西遊記》中托塔天王,也就是釋⾨中毗沙⾨天王(北⽅天王),⼿托寶塔,眷屬很多,其三⼦哪吒太⼦。毗沙⾨天王事⾒《毗沙⾨儀軌》,《北⽅毗沙⾨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哪吒事⾒《五燈會元》卷⼆“哪吒太⼦”:“哪吒太⼦,析⾁還母,析⾻還⽗,然後現本⾝,運⼤神⼒,為⽗母說法。”《封神演義》由此衍出第⼗⼆回“陳塘關哪吒出世”⾄第⼗四回“哪吒現蓮花化⾝”的動⼈故事,塑造了具有叛逆精神的英雄形象,成為所有描寫哪吒的⼩說中最豐滿,最⽣動的典範。⾱護即佛教中⾱馱,梵⽂塞建陀⾳譯訛略,佛教守護神之⼀,居四天王三⼗⼆將之⾸,⾃唐初道宣記載其事後,被置於寺院中,⼿持⾦剛杵。⾄於楊戩,素被稱作⼆郎神,來源很複雜,⽽且眾說紛紜,莫衷⼀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是李冰之⼦李⼆郎,助⽗除⽔患,灌⼝有⼆郎神廟。⼆是隋朝嘉州太守趙昱,斬蛟除害,有“七聖”相助。三是楊天佑與雲花公主之⼦,曾劈⼭救母。四是毗沙⾨天王之⼦⼆郎獨健,⾒《毗沙⾨儀軌》。《封神演義》中的道教神仙甚多,⽽且還與民俗關係甚深。道教認為⼤羅天⽣⽞,元,始三氣,化為⽟清,上清,太清,⽟清元始天尊(天寶君)居清微天;上清靈寶天尊(太上道君)居禹餘天,太清道德天尊(太上⽼君)居⼤⾚天,為三⼤尊神.⼜有“⼀氣化三清”之說,即“三清”均為元始天尊的化⾝。《封神演義》尤尊⽼⼦,為元始天尊的⼤師兄,“⼀氣化三清”,⼆⼈共掌闡教.元始天尊的弟
⼦⾚精⼦,廣成⼦皆道教中傳說的上古仙⼈。《曆世真仙通鑒》記載,⾚精⼦在顓頊時“說微⾔經,教以忠順之道”。廣成⼦隱居崆峒⼭⽯室中,《莊⼦在宥》記載,⿈帝聞廣成⼦之名,上“空同之上”,“問以⾄道之要”。⾄於南極仙翁,傳說極早,極多。南極仙翁,⼀作南極⽼⼈,壽星。⼜雲⾓亢為⼆⼗⼋宿之道,故⽈壽星。在《史記》中《天官書》,《封禪書》,《漢書天⽂志》,《後漢書禮儀志》等書均有記載,《通俗編》說“俗畫壽星像,每甚⾧”。東漢時祀⽼壽星時,還舉⾏敬⽼活動,《西遊記》中孫悟空戲稱他為“⾁⽼兒”。《封神演義》反映古代民俗的內容甚豐,除壽星外,還有神農⽒藥王,⽕神羅宣,灶王張奎,財神趙公明,瘟神呂岳,⾨神⾼明,⾼覺,雷神聞仲,開路神⽅相等,幾乎將天上星宿,民間諸神全部包括。尤其有趣的是趙公明的妹妹雲霄,瓊霄,碧霄,其最厲害的法寶是混元⾦⾾,《封神演義》第九⼗九回點明這“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即⼈間之淨桶。凡⼈之⽣育,俱從此化⽣也。”古代社會中婦⼥地位低,⽣育被認為是污穢不淨事,常被迫在廁所進⾏,嬰兒落⼊淨桶,雖聖賢神仙也不例外,故她們祭起混元⾦⾾⼤顯神威,將⽂殊廣法天尊,慈航道⼈,太⼄真⼈等⼗⼆弟⼦俱拿⼊陣中,⽽她們擺下的“九曲⿈河陣”,即是張政烺先⽣考證的“華北⼀帶農家的⼤糞坑”。就連道術神奇的陸壓,也躲不過混元⾦⾾,燃燈道⼈借⼟遁化清⾵才逃過⼀劫,⾜⾒其厲害,寓意⼜很幽默。
《封神演義》深受宗教思想和思維的影響,突破⼀般思維的模式,馳騁幻想,創作出極其離奇,⽽⼜能令⼈接受和啟迪的充滿幻想的內容和荒誕的情節,令⼈⽿⽬⼀新,不忍釋⼿。如楊戩和袁洪均有⼋
九⽞功,七⼗⼆變,不懼⼑劍,哪吒是蓮花化⾝靈珠⼦,沒有三魂七魄,不怕各種奪魂魄之術,還能現出三六臂。⼜如⼟⾏孫,張奎俱會地⾏術,⽇⾏千⾥。雷震⼦,⾟環⾝⽣內翅,可⾶起半空與⼈酣⾾。楊任的眼睛⾧在兩個⼩⼿的掌⼼,能看⾒地下之物。鄭倫,陳奇在哼哈之中,吐出兩股⽩光吸⼈魂魄。⾼明,⾼覺,⼀個能⽬視千⾥,⼀個能⽿聽千⾥。陸壓不懼⼸箭,使之化為灰燼。作者在⽭盾糾葛和情節發展中任意馳騁,使表現⼿法和格調意境呈現出獨特的⾵采,富有藝術魅⼒。
《封神演義》⽐較成功地塑造了姜尚,⿈⾶虎,哪吒,⼟⾏孫,聞仲,申公豹,紂王,妲⼰等⼈物形象,個性突出,令⼈難忘。但眾多的仙魔卻模式化,⽽且有些內容近同。
另外,在描敘上犯有時代性錯誤。如第三⼗⼆回中⿈天化取出“莫邪寶劍”,劍尖吐出⼀道星空,將潼關守將陳桐斬⾸。第三⼗九回⽊吒背上寶劍兩⼝,名⽈“吳鉤”,分有雌雄,祭劍空中斬了九⿓島煉氣⼠李興霸。“幹將”,“莫邪”寶劍,乃春秋末期鑄劍⼤師幹將,莫邪夫妻所造。“吳鉤”是⼀種特殊彎形的⼑,也是吳王闔閭時所造。在時間上較殷末晚數百年,實為失筆。《封神演義》今存有:《新刻鐘伯敬先⽣批評封神演義》,別題作《批評全像武王伐紂外史封神演義》,為明⾦閶舒載陽刊本,⼆⼗卷⼀百回,存⽇本內閣⽂庫.《封神演義》⼋卷⼀百回本,清覆明本,別題作《封神傳》蔚⽂堂覆明本,別題作《商周列國全傳》。《四雪堂訂正本封神演義》⼀百回,⾸有康熙⼄亥褚⼈獲序,也是覆明本。還有《繡像封神演義全傳》⼆⼗卷⼀百回,與四雪堂訂正本相同,⾸有褚⼈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