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2010中国女性影像史
过市。这是最酷的。以至于有人看不惯气不过,到街上拿着个啤酒瓶去丈量别人裤管的大小,不合规格了就用剪刀绞掉。在今天当然奇怪,谁有这样的权力呢?可是在刚结束的70年代末,似乎谁都有这样的权力,把不符合自己审美的东西绞杀,而且还真理在握,大义凛然。 似乎是一个反弹,大众的审美马上迎来一个新的阶段:怎么张扬怎么夸张就怎么来。乞丐衫、健美裤、蝙蝠衫、巨大的塑料耳环、满脸红红绿绿的大浓妆,就是城市女青年最美的打扮。不怪中国人艳俗,80年代的世界潮流真的就是这样子,够靡烂、够浮夸。那时,中国刚刚和世界时尚接上了榫,看起来都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了。 浮夸时代的偶像也够浮夸,比如刘晓庆,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说我漂亮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女人。她的张扬有些另类,然而,同时代别的万人迷早就销声匿迹了,她一大把年纪仍然经常上娱乐版,有这种耐力和持久,就足以证明她的成功。 廉价的时尚像浪一样地打过,人们随着崔健《一无所有》了,人们随着王朔北京核酸检测结果查询解构崇高了,80年代是美的启蒙时代,又是人文精神复归的时代,可启蒙完成后,无所适从的人们,最终只能选择泡在消费主义的沙砾里,把头埋着,死活不肯出来。这时,再谈服饰变化已跟时间流转没有什么关系了,哈日、哈韩、雅皮、嘻哈、波希米亚、旗袍,啥都在同时流行,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人穿,良家妇女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穿上大面积暴露的超短裙和吊带衫,施施然去上班。 大家都是顽主,崇高的东西遭嘲笑轻蔑。标准美女意义不大,讲究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于是乎,超女来了,女生男相的Tomboy李宇春们宣告了超越审美的颠覆性的胜利,而且,5年过去了,她开创的新审美观还是很正点。事物都是螺旋上升的,李宇春的中性美指向的是优雅、帅气,显然与70年代的没有美感的中性化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时代越来越宽容之后,美的下限也不断降低。同是波希米亚的调调,三毛是当年的代表,杨二车娜姆却成了今天的代表,只能哀叹一蟹不如一蟹。接下来,芙蓉冒头了,闫凤娇来了,凤红了,兽兽火了……虽然她们并不能成为大家的偶像,可是看看主持人温雅的表情,她对兽兽的羡慕嫉妒恨都快能从脸上滴出来了。我觉得大众和媒体提供了种种平台让这样的人能够走红,无疑是审美的失败。 梦见别人拿刀当然,见多识广了,真正的美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张图片,有个搪瓷杯上写着解放全台湾,活捉林志玲,从侧面印证了林志玲之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主流的审美观仍然是起作用的。 哪个年代的女人最美?历史和个人趣味叠加,会得出各种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美将拯救世界,拯救世界未必,但说它能拯救人类,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
时代感是女人的造型光,投射在女人的眼神、表情、妆容、衣着、言谈、举止里,令她们与隔代的佳人,那么地不一样。
她们更有消费力。郑曼陀、杭穉英等名家把笔下的月份牌美女画得鲜明柔和,细腻可触,和这座都市的声光影正相得益彰。 另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是1926年作为中产和流行代表的《良友》画报创刊了。《良友》内容丰富,印刷精良,每期以电影女明星、名媛名太等摩登女性作为封面女郎,把名媛这个美妙的称谓,连同一种新的社会认同和期望的女性形象包揽下来,推销出去。现代商业文明包裹下的中产阶级女性显然成为值得效尤的佼佼者:她们知情识趣,落落大方,注重时尚和生活质量。 作为这种潮流的呼应,1930年,名媛选举在上海应运而生,又被称为上海小选举。早年流行的评选、月旦人物的花国选举,所评选的花榜散发的是旧文人的酸腐气息,上海小的选举则带有了更多都会摩登的彩。入选的名媛身世清白,甚至出身名门,比如当年夺冠的就是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大小。 如果把视线拉远,就会发现,中国影坛正是30年代的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倒影。好莱坞巨星闪烁,星光熠熠,中国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大明星也成了这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 当然,那个时代还有一些真正的名媛,例如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张允和诸妹等,她们是出的沙龙女主人,更是男人爱慕、女人羡慕的对象,是时代偶像。只是,并非有才有貌的名女人都可以充作名媛,比如同时代的张爱玲、冰心、丁玲、萧红等人就无法进入大众偶像这个名册,哪怕有姿有身份也不行。要言之,众人仰慕的对象关键还须嫁得好。 所谓时代的审美观,借用的就是当时中产阶级的眼光:如何才算完美女人?父慈子孝夫妻和美生活富足,还要美貌多金和适度的风流。别抱怨,时尚一定是势利眼的。 禁锢时代(1950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爱与美总是相辅相生的,当爱情在大众生活中绝迹的时候,美也就变成了邪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中国生活中的道德程度过低,与它的日用人文太缺少美感有直接的关系:美的良知一旦焕发出来,比之道德自觉与发现功效是强得太多了,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显然,禁止美,就是没有道德的一种体现。 领袖曾经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号召的结果,就是让大家变得男女穿得一样,长得一样,干得一样。郑元畅林依晨1958年,城市姑娘邢燕子去农村参加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的偶像。 不允许在乎容貌和个人感情的时代里,那么多美好的青春干什么用呢?都用来奉献了。当时中国拥有工作的女性也许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了。很多女大学生都自愿不自愿地嫁给了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和个人志趣;这也被当作时代的美丽形象,宣传之、歌颂之、强化之。赵树理在小说《小二黑结婚记》里头写,婚姻登记处会询问:你为什么要跟她他结婚?提供的标准答案就是:因为她他能劳动!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但外形服饰打扮的粗鄙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其实, 50年代的时候,倒是产生过喀秋莎那样健康美丽的优质偶像(虽然人家是苏联的),可惜很快就被粗糙乃至丑陋的形象所替代,中性化、无性化是女人唯一的选择。这个阶段,也是政治宣传画最兴旺蓬勃的阶段,宣传画上的女孩子个个都是邢燕子,满脸红光,斗志昂扬,脸上的表情要么就是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和热情,要么就是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还配合着拳头,像是随时准备揍人。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她们的确认为这很神气。进步女性喜穿列宁装,剪短发、直发梳辫、不施脂粉,脚蹬布鞋及上胶的解放鞋。到了期间,装成为最革命的服装,是紧跟潮流的标志,标准配置为: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解放鞋、红袖章、军挎包,挎包盖上绣有鲜红的为人民服务字样。 爱美之心就像草籽一样,总是能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芽。就算穿着统一的军装,年轻的姑娘也会想办法给毫无腰身的军服系上皮带,挺起她们骄傲的胸脯;在军服上翻出一道整洁的白衣领,令人在一片灰绿中眼前一亮;再把裤管缝上几针,突出身体的线条…… 好在,这样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浮夸时代(1977嘉佑集2010 首先,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悄悄进村了,像柔顺剂一样,将人们早已被斗争磨砺得粗糙不堪的心重新软化了,人靓歌甜的邓丽君,一时也成为美的最高标准。风气开了之后,喇叭裤来了、蛤蟆镜来了、牛仔裤来了。街上的男青年留着长卷发,穿着尖领花格衬衫和奇形怪状的喇叭裤,戴上有商标的蛤蟆眼镜,拎着硕大的三洋录音机,里面放着邓丽君歌曲招摇 女人努力让自己美丽,是主动照着自己想象中美的定义让自己漂亮,也是潜意识中照着当代对美的定义让自己好看。读女人的美,能读出时代的精气神和那个年代的审美能力。
她们更有消费力。郑曼陀、杭穉英等名家把笔下的月份牌美女画得鲜明柔和,细腻可触,和这座都市的声光影正相得益彰。 另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是1926年作为中产和流行代表的《良友》画报创刊了。《良友》内容丰富,印刷精良,每期以电影女明星、名媛名太等摩登女性作为封面女郎,把名媛这个美妙的称谓,连同一种新的社会认同和期望的女性形象包揽下来,推销出去。现代商业文明包裹下的中产阶级女性显然成为值得效尤的佼佼者:她们知情识趣,落落大方,注重时尚和生活质量。 作为这种潮流的呼应,1930年,名媛选举在上海应运而生,又被称为上海小选举。早年流行的评选、月旦人物的花国选举,所评选的花榜散发的是旧文人的酸腐气息,上海小的选举则带有了更多都会摩登的彩。入选的名媛身世清白,甚至出身名门,比如当年夺冠的就是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大小。 如果把视线拉远,就会发现,中国影坛正是30年代的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倒影。好莱坞巨星闪烁,星光熠熠,中国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大明星也成了这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 当然,那个时代还有一些真正的名媛,例如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张允和诸妹等,她们是出的沙龙女主人,更是男人爱慕、女人羡慕的对象,是时代偶像。只是,并非有才有貌的名女人都可以充作名媛,比如同时代的张爱玲、冰心、丁玲、萧红等人就无法进入大众偶像这个名册,哪怕有姿有身份也不行。要言之,众人仰慕的对象关键还须嫁得好。 所谓时代的审美观,借用的就是当时中产阶级的眼光:如何才算完美女人?父慈子孝夫妻和美生活富足,还要美貌多金和适度的风流。别抱怨,时尚一定是势利眼的。 禁锢时代(1950钉钉直播报告分屏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爱与美总是相辅相生的,当爱情在大众生活中绝迹的时候,美也就变成了邪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中国生活中的道德程度过低,与它的日用人文太缺少美感有直接的关系:美的良知一旦焕发出来,比之道德自觉与发现功效是强得太多了,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显然,禁止美,就是没有道德的一种体现。 领袖曾经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号召的结果,就是让大家变得男女穿得一样,长得一样,干得一样。1958年,城市姑娘邢燕子去农村参加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的偶像。 不允许在乎容貌和个人感情的时代里,那么多美好的青春干什么用呢?都用来奉献了。当时中国拥有工作的女性也许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了。很多女大学生都自愿不自愿地嫁给了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和个人志趣;这也被当作时代的美丽形象,宣传之、歌颂之、强化之。赵树理在小说《小二黑结婚记》里头写,婚姻登记处会询问:你为什么要跟她他结婚?提供的标准答案就是:因为她他能劳动!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但外形服饰打扮的粗鄙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其实, 50年代的时候,倒是产生过喀秋莎那样健康美丽的优质偶像(虽然人家是苏联的),可惜很快就被粗糙乃至丑陋的形象所替代,中性化、无性化是女人唯一的选择。这个阶段,也是政治宣传画最兴旺蓬勃的阶段,宣传画上的女孩子个个都是邢燕子,满脸红光,斗志昂扬,脸上的表情要么就是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和热情,要么就是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还配合着拳头,像是随时准备揍人。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她们的确认为这很神气。进步女性喜穿列宁装,剪短发、直发梳辫、不施脂粉,脚蹬布鞋及上胶的解放鞋。到了期间,装成为最革命的服装,是紧跟潮流的标志,标准配置为: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解放鞋、红袖章、军挎包,挎包盖上绣有鲜红的为人民服务字样。 爱美之心就像草籽一样,总是能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芽。就算穿着统一的军装,年轻的姑娘也会想办法给毫无腰身的军服系上皮带,挺起她们骄傲的胸脯;在军服上翻出一道整洁的白衣领,令人在一片灰绿中眼前一亮;再把裤管缝上几针,突出身体的线条…… 好在,这样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浮夸时代(19772010 首先,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悄悄进村了,像柔顺剂一样,将人们早已被斗争磨砺得粗糙不堪的心重新软化了,人靓歌甜的邓丽君,一时也成为美的最高标准。风气开了之后,喇叭裤来了、蛤蟆镜来了、牛仔裤来了。街上的男青年留着长卷发,穿着尖领花格衬衫和奇形怪状的喇叭裤,戴上有商标的蛤蟆眼镜,拎着硕大的三洋录音机,里面放着邓丽君歌曲招摇魔兽世界3.13美的标准,各人各时代不同,相同的是:性情、气质、心灵、思想、行动,亦透过外表,散发光辉。
女人好不好看,还跟男人有关。两性世界的丰富与融合,绝不止于女为悦己者容。
过市。这是最酷的。以至于有人看不惯气不过,到街上拿着个啤酒瓶去丈量别人裤管的大小,不合规格了就用剪刀绞掉。在今天当然奇怪,谁有这样的权力呢?可是在刚结束的70年代末,似乎谁都有这样的权力,把不符合自己审美的东西绞杀,而且还真理在握,大义凛然。 似乎是一个反弹,大众的审美马上迎来一个新的阶段:怎么张扬怎么夸张就怎么来。乞丐衫、健美裤、蝙蝠衫、巨大的塑料耳环、满脸红红绿绿的大浓妆,就是城市女青年最美的打扮。不怪中国人艳俗,80年代的世界潮流真的就是这样子,够靡烂、够浮夸。那时,中国刚刚和世界时尚接上了榫,看起来都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了。 浮夸时代的偶像也够浮夸,比如刘晓庆,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说我漂亮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的女人。她的张扬有些另类,然而,同时代别的万人迷早就销声匿迹了,她一大把年纪仍然经常上娱乐版,有这种耐力和持久,就足以证明她的成功。 廉价的时尚像浪一样地打过,人们随着崔健《一无所有》了,人们随着王朔解构崇高了,80年代是美的启蒙时代,又是人文精神复归的时代,可启蒙完成后,无所适从的人们,最终只能选择泡在消费主义的沙砾里,把头埋着,死活不肯出来。这时,再谈服饰变化已跟时间流转没有什么关系了,哈日、哈韩、雅皮、嘻哈、波希米亚、旗袍,啥都在同时流行,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人穿,良家妇女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穿上大面积暴露的超短裙和吊带衫,施施然去上班。 大家都是顽主,崇高的东西遭嘲笑轻蔑。标准美女意义不大,讲究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于是乎,超女来了,女生男相的Tomboy李宇春们宣告了超越审美的颠覆性的胜利,而且,5年过去了,她开创的新审美观还是很正点。事物都是螺旋上升的,李宇春的中性美指向的是优雅、帅气,显然与70年代的没有美感的中性化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时代越来越宽容之后,美的下限也不断降低。同是波希米亚的调调,三毛是当年的代表,杨二车娜姆却成了今天的代表,只能哀叹一蟹不如一蟹。接下来,芙蓉冒头了,闫凤娇来了,凤红了,兽兽火了……虽然她们并不能成为大家的偶像,可是看看主持人温雅的表情,她对兽兽的羡慕嫉妒恨都快能从脸上滴出来了。我觉得大众和媒体提供了种种平台让这样的人能够走红,无疑是审美的失败。 当然,见多识广了,真正的美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张图片,有个搪瓷杯上写着解放全台湾,活捉林志玲,从侧面印证了林志玲之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主流的审美观仍然是起作用的。 哪个年代的女人最美?历史和个人趣味叠加,会得出各种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美将拯救世界,拯救世界未必,但说它能拯救人类,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乱世并不使女人难看;心乱了的时段,女人总是不耐看。
相由心生。价值观,才真正决定着女人的相貌。
 /侯虹斌
 曾看到几张上世纪20年代婉容皇后与溥仪的合影。婉容烫着卷发穿着旗袍,与身着西装佩着怀表的皇帝翩翩合影,嫣然百媚。流传最广的那张,便是婉容娇懒地斜坐在太师椅上,旁边年轻的皇帝挟着礼帽端站着,俨然她的侍卫。
一张图传递出的信息或许比一座大教堂还多。那个时代,那个最上流社会里,旗袍、烫发就是美,西装领带就是美,甚至男人充当女子的守护者这种做派和风度,也是美,是时髦、可爱。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推翻了帝制,也颠覆了晚清时期的观念和审美。虽然这离真正的平等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但皇帝愿意站着,就证明了观念的改变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的确,由此开始,以花盆底为代表的满清女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过市。这是最酷的。以至于有人看不惯气不过,到街上拿着个啤酒瓶去丈量别人裤管的大小,不合规格了就用剪刀绞掉。在今天当然奇怪,谁有这样的权力呢?可是在刚结束的70年代末,似乎谁都有这样的权力,把不符合自己审美的东西绞杀,而且还真理在握,大义凛然。 似乎是一个反弹,大众的审美马上迎来一个新的阶段:怎么张扬怎么夸张就怎么来。乞丐衫、健美裤、蝙蝠衫、巨大的塑料耳环、满脸红红绿绿的大浓妆,就是城市女青年最美的打扮。不怪中国人艳俗,80年代的世界潮流真的就是这样子,够靡烂、够浮夸。那时,中国刚刚和世界时尚接上了榫,看起来都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了。 浮夸时代的偶像也够浮夸,比如刘晓庆,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说我漂亮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的女人。她的张扬有些另类,然而,同时代别的万人迷早就销声匿迹了,她一大把年纪仍然经常上娱乐版,有这种耐力和持久,就足以证明她的成功。 廉价的时尚像浪一样地打过,人们随着崔健《一无所有》了,人们随着王朔解构崇高了,80年代是美的启蒙时代,又是人文精神复归的时代,可启蒙完成后,无所适从的人们,最终只能选择泡在消费主义的沙砾里,把头埋着,死活不肯出来。这时,再谈服饰变化已跟时间流转没有什么关系了,哈日、哈韩、雅皮、嘻哈、波希米亚、旗袍,啥都在同时流行,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人穿,良家妇女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穿上大面积暴露的超短裙和吊带衫,施施然去上班。 大家都是顽主,崇高的东西遭嘲笑轻蔑。标准美女意义不大,讲究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于是乎,超女来了,女生男相的Tomboy李宇春们宣告了超越审美的颠覆性的胜利,而且,5年过去了,她开创的新审美观还是很正点。事物都是螺旋上升的,李宇春的中性美指向的是优雅、帅气,显然与70年代的没有美感的中性化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时代越来越宽容之后,美的下限也不断降低。同是波希米亚的调调,三毛是当年的代表,杨二车娜姆却成了今天的代表,只能哀叹一蟹不如一蟹。接下来,芙蓉冒头了,闫凤娇来了,凤红了,兽兽火了……虽然她们并不能成为大家的偶像,可是看看主持人温雅的表情,她对兽兽的羡慕嫉妒恨都快能从脸上滴出来了。我觉得大众和媒体提供了种种平台让这样的人能够走红,无疑是审美的失败。 当然,见多识广了,真正的美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最近网上疯传的一张图片,有个搪瓷杯上写着解放全台湾,活捉林志玲,从侧面印证了林志玲之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主流的审美观仍然是起作用的。 哪个年代的女人最美?历史和个人趣味叠加,会得出各种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美将拯救世界,拯救世界未必,但说它能拯救人类,我觉得一点也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