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前进的基础美术教育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一个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时刻。纵览我国基础美术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1904年在中小学堂设立图画科和手工科,经过一代又一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到20世纪中期,基础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自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基础美术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
30年后,我们回顾这一历程,旨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探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美术教育界的全方位开放
30年间,“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t l。”而在美术教育界,坚持开放,就是打开国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成果,既通过吸收和借鉴各国经验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美术教育界人士纷纷来我国访问,我国也有不少美术教育工作者出访,并有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美术教育研究者,他们带回了各国美术教育的宝贵经验。特别值得
一提的是,在我国教育部门的领导下,1994年、1998年,在北京相继召开了中美美术教育研讨会和国际美术教育研讨会,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对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而美国盖蒂基金会代表团中的中小学教师在会上进行了以D B A E理论为基础的美术教学展示,使与会者亲眼目睹了美国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当时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这一教学示范对我国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笔者最近采访了北京市特级教师侯令,请他从个人的角度谈谈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契机。他认为打开国门,即“开放”是最重要的。1987年,他和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寿鹏受教育部委托,得到美国盖蒂基金会的资助,访问美国3个月,1988年又去美国进行了回访。他们在美国初次接触到艺术教育史以及创造主义思潮、D B A E思潮等前沿理论,观看了美国中小学美术课,了解到美国美术教学的实际,打开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他俩回国后,介绍美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致力于美术欣赏教学和美术创作教学探究,取得了值得推广的教学成果。而当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登纳(H ow ar d G ar dner)作为与中国交流的学者,来到北京,进行为期1个半月的访问。他介绍了零点计划的研究项目,进行了中美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在我国美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与我国各个领域一样,美术教育界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国际美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各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相继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吸收和借鉴,我国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国际间美术教育的交流合作更为频繁,并呈现出
高以翔一集15万
新的特征,即从原先主要是吸收和借鉴各国经验发展自己,发展到如今平等合作交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紧跟时代潮流的锐意改革
“锐意改革,就是要跟上时代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四。”30年间,我国教育部门发布了五次美术教学大纲和二次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紧跟时代潮流的锐意改革。细读这些文件,可以发现在美术课程目标和内容面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从强调社会功能到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oled屏
中小学美术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强调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到注重美术学科功能,再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演变过程。
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现实主义美术观为依据,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终极目的是“为造就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凸显了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强调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
、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倾向于学科中心主义的美术教育观。
而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订的课程目标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为清晰地体现了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的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创作和欣赏方法,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战斗机教程2.从三大课业发展为四大学习领域
伴随着课程目标的演变,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变化十分显著,从以美术门类划分课业发展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
上述1979年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绘画…‘工艺”和“欣赏”三种课业形式和各自的比例(绘画50%;工艺40%;欣赏10%)。1992年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延续了1997年大纲中三种课业形式,但在各自的比例方面作了弹性规定(小学:绘画45%一50%;工艺40%~45%;欣赏10%。中学:绘画40%~45%;工艺40%一45%;欣赏15%),增加了工艺和欣赏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无疑是一大进步。
2001年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以美术门类划分的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应用”四个美术学习领域,并注意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这些特征与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紧跟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重新设置高中美术课程
我国在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曾相继颁布了<;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和《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设高中美术课程。直到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包括“美术欣赏”的内容,高中美术教学才得以恢复。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美术课程与音乐课程相分离,独立成为完整的课程,从而真正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笔者采访了上海市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孙家祥,他是我国建国以来最早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的一员。孙老师认为高中美术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有关1997年和2003年高中美术课程的不同点,孙老师认为2003年的高中美术课程提供了更多开放的空间。的确如此,可以认为1997年的高中美术欣赏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2003年的高中
孔孝真美术课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课程目标从重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发展到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美术鉴赏、跨学科学习和美术学习评价诸方面的能力,学习领域从美术欣赏扩展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三、以学生为本的美术教学实践
通过每三年一次的全国美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2008年全国首届小学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以及各省市的美术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我们欣喜地发现,30年间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创造精神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直观化教学提升为创设学习情境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直观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进入21世纪,美术教师们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和文化情境”,并减少传授的比重,加大引导的比重。许多美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比较、思考以及表达、表现、展示等活动。一些美术知识和技能上的“关键点”,不再由教9币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探索等活动让学生由思考和亲身体验而获得。
更为突出的是,美术教师们进行了跨学科的教学探索。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间封闭的状况,将学生
于多元的情境中,开展以美术为切入口的跨学科探究活动。通过这类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学习用美术与音乐、舞蹈、戏剧、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方法,增强了综合表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人际交流和合作意识,美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2.电化教学升级为多媒体教学
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中主要利用范画和演示手段进行教学。到了90年代,开始利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片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逐渐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可视信息的容量,使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并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有机整合体现在:一方面,美术教9币们灵活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教学,并积极运用数码设备,例如运用实物投影技术进行中国画、版画、泥塑等教学示范,利用数码摄影、摄像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计算机检索美术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并运用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创作美术作品,进而通过网络展示作品,进行交流。
3.作业评价扩展为学习全过程评价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小学美术教学仍然采用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分的评价方式。90年代末,开始出现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方式,提倡教师鼓励学生展示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观。
进入21世纪后,许多美术教师改变了以往仅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灵活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开展美术教学评价,并巧妙利用课堂环境充分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性评价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了美术教学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起激励学生美术学习、促进美术能力发展的机制,以发挥评价对学生美术学习的促进作用。
地板砖十大品牌排名此外,在教学资源方面,从因地制宜、制作教具以及设立美术专用教室,发展到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美术课程资源。许多美术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当地美术资源,编写校本美术课程,开展教学。这些校本美术课程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并树立其保护与发展当地文化遗产的志向,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气象
1983年,“六五”规划启动后,随着我国教育科学规划体系的形成,美术教育研究逐步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九五”规划启动时,增设了“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评审组”,确立了美育在教育科学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之后,美术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1.研究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数量逐渐增多。在“九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全国美育小组的课题17项,其中美术教育课题仅2项,为总数的11.7%。2002年第一批“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全国美育小组的课题28项,其中美术教育课题8项,为美育小组课题总数的35%。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研究课题立项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
在研究内容方面,20世纪80年代,围绕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地位和价值开展讨论;90年代,围绕智能开发、创造力培养、高中美术欣赏教学、隐性课程开发、设计教学、电脑美术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进展。21世纪,学校美术课程理念与目标JL童及青少年美术心理发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育评价、美术教师培养等课题的数量逐渐增多。近年来,出现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美术课程改革、视觉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课题,表明研究者们已开始以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视角投入美术学科教育研究,并取得了对我国教育决策有贡献、对教育实践起推动作用以及促进国际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方法在美术教育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融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为一体的案例研究方法正随着美术新课程的实验逐步推广,这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2.美术教师研究团队逐步形成
30年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小学和初中从以兼职教师为主到逐步配置专业美术教师,而1997年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后,逐渐形成了高中美术教师队伍。
2001年和2003年的美术新课程培训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经过美术新课程的培训,许多美术教师具备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美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他们对日常教学工作保持着敏感和探索意识,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改进美术教学工作,提高了美术教学效率;他们积极开展地方或校本美术课程的研究,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并为建立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作出贡献。近年来,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通过攻读教育硕士课程,不仅提高了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比较扎实的
研究能力。
可以认为,一个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具有综合素养的美术教师研究团队正在逐步形成。
3.<;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的杰出贡献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的前身《美术教育通讯》的创刊号于1980年问世。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以振兴学校美术教育为宗旨的杂志。它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之后,曾更名为《美术教育》,1989年由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办,同时更名为《中国美术教育》。如今,经过改版的《中国美术教育》又以崭
新的面貌出现在我4f-$艮前。无论是美术教师还是美术教育研究者,都能通过这本杂志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获得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教学研究的方法。
30年间,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轨迹在《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得到了全面和清晰的反映。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为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五、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2006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艺术教育大会的主题是“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Fr eder i co M ayor在《艺术教育宣言》中指出:“创造力是人类凌驾万物的关键”。2008年8月在日本大阪召开的第32届I nS 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继承了这一主旨。
今后,我国美术学科教育应沿着“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方向推进。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激发创意的学校美术课程
创造是竞争的世界里让所有人都赢的策略,而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连接的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我们为青少年的将来所做的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希望所在。
黄金渔场之radio star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绝好时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理解美术与更广阔的领域中思维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学会跨领域进行思考,激发创意,并逐步树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志向。
2引入新媒体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正是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与以往艺术家单独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体现出团队紧密合作的精神。
这一新的艺术样式引入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有机联系,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活动的方案,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积极推广优秀课例
针对程式化教学设计、忽视课堂教学生成、美术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精选有创新的美术教学设计、教学形式与内涵相统一、实施有效探究学习和真实评价、具有课堂生成环节以及具有
教师鲜明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例,从多渠道进行积极推广,为美术教师指引正确的方向,并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此外,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互联网、参加国际美术教育学会、邀请各国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学者来访等渠道,介绍世界各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情况,开展国际比较、分析和研究,开阔视野,促进美术教学创新,以达到逐步激发学生创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目标。
六、结语
30年一瞬而过,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30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远大目标相比。同学生和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在此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美术教育,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和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我们无法想象或理解的思想、发现和事件。这些虽然是未知的并且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我们可以开始看到并追踪其轮廓,并开始准备第一份蓝图瞄。”今后,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新局面,描绘美术教育的新蓝图。
参考文献:
【1】引自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2引自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
【31(澳)理查德·沃特森.未来50年大趋势I M].张庆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钱初熹,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邮编: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