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未来》杂志为你遴选出,百年来衰败最快的十个专业。他们或曾经火爆一时,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人摒弃;他们或匆匆上马,学科设置、教师水平和理论基础都远未成熟;他们或出身西方名门,但不适应中国国情而沦为鸡肋。什么是他们衰弱的原因?而从这些专业和时代的互动之间,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数学
曾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仅是许多学子选择专业的金科玉律,更是报效祖国和建设“四化”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影响下,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十分吃香。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中国登上舞台,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有用”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相对于金融学、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数学显然成为“没用”的专业。再者,90年代后期计算机与互联网开始勃兴,过于复杂的数字计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解决,日常需要的计算能力早在高中阶段就能掌握。所以,数学成为连鸡肋都不如的专业。
然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反问,“现在哪个学生有很强的说理能力?有多少人考虑问题时不是观点先行,没有经过严密论证?”数学等传统学科的缺失,导致当下的年轻人鲜有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这一点,又有哪个新型学科能弥补?
哲学
2011年,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3人。这也是自2007年浙大实行大类招生和自主选择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此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浙大哲学系最多的时候一年曾达到近百名毕业生,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能保持每年30名左右。
1977年恢复高考时,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文科类专业。这一年南京大学800多名新生里,哲学一个专业就有70多人,几乎占整个招生人数的十分之一。一方面,在那个知识和选择都匮乏的年代,越基础的科目越有市场,甚至是越时尚;另一方面,在那个大学生还包分配的年代,学生基本上没有就业压力,所以选择专业都凭借兴趣。
然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哲学热后,80年代中后期,哲学专业面临法学、新闻学等新潮专业的冲击。不仅如此,学生也从思考社会、国家的理想主义转向创业、留学等实用主义,而好坏专业的衡量标准也只剩下就业这一条了。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宋道发无奈表示:“哲学系本科生几乎没有直接对口的岗位,只能和中文、新闻等专业…抢饭碗‟。”这似乎是中国哲学系学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
民国时,恰逢乱世,人们有强烈认清自己的意愿,而历史学的作用恰如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
所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了很多著名的史学家,如王
国维、陈寅恽傅斯年、胡适、唐德刚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学不再是个香饽饽,一方面由
于政治因素,史学背离了其客观记录历史的轨道,成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真正做学问
的史学家如陈寅恪被扣上“伪科学”“假权威”的帽子。晚年的陈寅恪甚至被赶出居住了16年的
康乐园,在孤苦中黯然辞世。
历史学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即使到了今天,近代史和现代史里面还有太多“不可说”。另
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理想主义的彩越来越淡,历史这种几乎全无用武之地的专业,愈发被冷落起来。
表面上看,近些年穿越剧、宫廷戏、戏说历史的节目和书籍火爆,消费主义似乎救了历史一命,但其背后的悲凉似乎只有史学者自己明白。除了遥远的康熙雍正可以反复意淫,对于正
在发现的历史,他们力不从心。只能看着高华渐行渐远的背影,一声叹息。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排出的本科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在列。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然而当时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小,并未形成太大影响。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工业外
贸等专业迅速成为热门专业。1998年原国家教委将上述四个专业调整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此合并而来的专业,学习内容纷繁庞杂,包括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等等。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时大热,吸引
大量的学生涌入。
但这个专业并没有持续坚挺,一来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世
界经济并不景气;二来在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纷纷跟风开设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量大
阕的拼音质堪忧。
公共事业管理
“公管公管,东管管,西管管,…大内总管‟最后来个撒手不管。”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论坛里,关
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质疑比比皆是。戏谑之言并非空穴来风,这个专业正处于“宽进窄出”
lol小楼的尴尬境地。
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随后五年,开设
该专业的院校更是由57所扩展到300多所。一时间,这个“舶来专业”在国内成了人人争抢的
香饽饽,它也在众人的追捧中不断吸收进体育、文教、卫生、环保等专业知识,贪婪地成长。急速的膨胀往往意味着囫囵吞枣,在十多年的发展后,公共事业管理成了一个博而
不精的专业“怪胎”。大学四年下来,学生们习得的管理知识只有半桶水,其他专业知识也只
有半桶水,两者难以融为一桶受市场欢迎的“瓶装水”。更为严峻的是,教育部对该专业的人
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中国,要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那只有千军万马闯过公务员考试这条独木桥。因为除了进入官方体制,当
下中国并没有多少NGO组织,更谈不上社会自治和公民社会,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也只能沦为看守草料场的林冲——英雄无用武之地。
社会学
“我学社会我贤惠,终身贡献居委会。”在2010年走红网络的日志《一条状态引发的专业爆炸》中,学生们如是吐糟社会学。与大多数研究上层建筑的人文类学科相似,当下的社会学专业
蚂蚁森林浇水已成为社会的“鸡肋”。
因为其百家争鸣的理论学派和深入生活的田野调查,更因为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普世
情怀和现实意义,社会学曾一度受到年轻学子的青睐。然而因为种种缘故,直到1979年,中国的社会学才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和认知度也不高。更让人灰心丧气的是,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正沦为闭门造车的“政治修辞学”——部分学者每天只会扛着远离社会学精神的口号满街乱窜,向国家骗取经费,然后足不出户就完成毫无现实意义的学术报告。
在凤凰网制作的“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的学科”中,社会学榜上有名。学社会学的人,或
是远离了社会,或是无法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使是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到中
国的环境里,这些方法也统统失效。这不得不说是整个学科的悲哀。
近几年,网络交易的兴起使电子商务专业受到各大高校追捧。据统计,自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如今已有339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已有7万名,专科生更达到20多万。不过按照人力资源专家预测,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在未来几年仍达到200万之多。
但电子商务专业诞生之初,就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其缺乏充分的实践资料和理论基础。事
实证明,不少高校扯着“电子商务”大旗招生,但在课程上仅仅是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
的简单堆砌,导致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2008年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模块,指导各个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显然是在为之前的仓促埋单。2011年团购网站集体低迷,电子商务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这一次动荡持续时长也将考验社
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热情。
英语
自2009年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首次公布以来,英语本科专业连续三年都被列进就业红牌警告榜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
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英语一直以强势面貌出现。其中有两个
很明显的英语热潮,一是1990年前后自费留学教育的逐步开放,让考“TOEFL”和“GRE”成为
当时潮流;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几年时间内,英语教育受到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在民间受到欢迎。
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获得了官方默许的肯定,但这种肯定已经脱离了英语作为一种
交流工具的本质——想想看,即使你报读古汉语专业研究生也要通过英语的考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实行本土化策略,人民币升值抑制中小企业出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缺乏增长点。当英语失去了职场“光环”后,人们开始怀疑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模式是否恰当。
文学
无论是传统文学的衰颓,还是网络写作的风靡,似乎都与大学的中文系无关。北大中文系主
任陈平原在回顾中文系的辉煌
时曾说:19世纪以前的大学,人文学科是中心,30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但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崛起,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
中文系教育本身也矛盾重重:号称“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以《文学史》、《文学理论》等
为主要教材,将“文学”彻底知识化、模式化,并在脱离文学本身创造性和想象性的路上越走
美容护肤小窍门视频越远。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过关。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人文
霍建华 叶璇学科本身就业指向性不明显等诸多因素,直接导致了中文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面宽”的优势也随着专业细分、就业市场不断被分割而成了劣势。
表演艺术
于月仙的个人资料及图片刚刚过去的北影招生考试成为媒体和网络热点,一边聚起想看帅哥美女的闲人,一边却牵动
着超过2.5万个考生家庭的心。其中,报考表演学院的有6186人,最终录取的只有85人,
虽然这已经是大手笔扩招之后的人数,却仍有九成以上的人成了“炮灰”。
“艺考热”的背后折射出不少隐忧:且不论这九成“炮灰”,即使是那幸运的1%,也未必能如赵薇、章子怡等成为“明星”,不少毕业生都迫于生计而选择另谋生路。高校扩招、艺术院校增多、剧院企业化等诸多因素,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