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刘璟
(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破坏性创新的创造性、破坏性、非竞争性及其与知识吸收的耦合性使其创新效率较强,破坏性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构建多维度量化指标,运用结构化面谈、信息编码等工具,考察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演绎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对其转型升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势头”还不够大;模仿性创新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仍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破坏性创新互动性不显著。一方面,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应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破坏性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知识吸收;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0)12-0045-08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LIU Jing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Guangdong526061,China)
Abstract: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s stronger due to its creativity,destructiveness,n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upling with knowledge absorption.Destructive innovation mod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To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indicators,use structured interviews,information coding and other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in this area,and deduce the impact of the choic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mode on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n this basis.The" momentum"of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especiall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not large enough;Imitative innovation and input of labor,capital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are still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destructive innovation is not significant.On the one hand,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hould take advantag
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to build a destructive innov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of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on the other hand,they should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commercial system.
Key words:Destructive innovation;Knowledge absorption;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引言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了对华为的新制裁,其制裁内容全面升级。这意味着,随着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近期不顾新冠疫情的蔓延,再次制裁华为,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温。中美贸易摩擦是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隐射,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和之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有效需求不足而过渡依赖消费,实体产业创新不足而过度金融创新等。这说明贸易摩擦和金融危机不仅是经济周期问题,
收稿日期:2020-06-24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2019A1010021⑵;2018年度广东省
普通高校特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2018WTSCX156);2020年度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研究课题(Fwmykt201902);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
划项目(20ZC--02)。
作者简介:刘璟(1974-),男,湖南湘潭人,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发展与政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45-
牧术蝕济与管搜研老2020年第12期
更涉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其深层次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战略的本质和目标是对全球价值链(GVC)实行超强控制,通过不对称优势实现“瀑布效应”,并试图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作为后起的国家或地区,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考虑应对方法。
与此同时,湾区经济在国外已蓬勃发展,这种经济发展形态已逐步成熟。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已十分成功,它们均具有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十分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时代和国情发展的产物,其经济实力可与三大湾区比肩,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具有优势。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
经出台,经济合作发展已进入关键期,而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态势正由工业化中后期向知识和信息型的后工业化时代过渡。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融合程度极高的基于全球产业价值网络的体系,以高新科技、仓慚、人才、设计、系统以及供应链管 理等一系列宽泛的智能制造与服务构成,涉及环保、节能、绿以及可持续等方面。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珠三角地区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及其路径选择是摆在当前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困境。
国外经验表明,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进行协同创新是充分利用高端生产要素实现产业发展突破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美国硅谷的形成正是基于美国其他地方确立的分工中心。所以,粤港澳地区在形成产业集聚的同时,分工显得十分重要,毕竟有分工才有重点,有分工才有协作。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和积累,我们已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企业转型升级应充分围绕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型发展上的转型升级,从社会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的层面进行深度创新,可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了较大规模的人才储备、一定规模的市场、较好的制造基础、较为充裕的资本以及稳定的政策环境。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必然为高效解决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二、研究综述
企业转型升级涉及企业观念、组织结构、利益、技术等方方面面,是系统性的变革概念,“转型升级”可以看成是由“转型”和“升级”两个概念组合而成,而企业的转型主要是指企业改变生产的行业或跨行业经营[1],或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等叫企业升级主要是指技术能力或市场占有能力的改善与提升,竞争能力的增强,同时,伴随着产品价值链的提升,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综合来看,转型升级其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营销、研发能力的提 升以及品牌的打造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等方式进行。Schum­peter指出应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纳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国内方面,金碚等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或行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因素眄安同良等从行业、企业规模和企业所有制等方面考虑企业RD行为,揭示企业转型升级的真实机理,并指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RD投入呈“V”型,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叫张杰等则从集聚效应的角度,指出企业通过进口,增强对技术的吸收与模仿,从而带动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提高产品的出口质量与技术,从而调整出口结构达到企业转型升级叭孔伟杰则通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实证指出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市场结构以及技术水平等均对企业转型升级产生影响叫
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早见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强调“效率更高的技术或劳动者正是对效率低过程的破坏”恰恰是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所在。数十年后,克里斯滕森在对批判S曲线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完善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这一概念。他指出,单从技
术轨道来分析显得十分片面,因为技术与市场不可分割,只有满足市场的技术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从而改变其技术轨迹叫之后一些学者从市场、制度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叫破坏性创新的评价标准,市场特征,困境与实施条件的理论模型化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等展开研究[9,10]o学者阿德纳、泽姆斯基认为破坏造成竞争威胁,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国内对于破坏性创新的现有主流研究,从内容上看大多集中于产业与企业应用层面,如破坏性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11]、产业成长[12],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内在动力以及企业竞争策略等。虽然个别学者已有过破坏性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成长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尚没有建立完整的利用破坏性创新研究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新范式,相对缺少破坏性创新作用于企业转型升级内在机理的深入系统研究,对实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则更为少见。
综上,破坏性创新是从发达国家起源的理论,文章应结合国内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从而拓展至中国经验。文章力图突破传统上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利用后发优势,探索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三、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1.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基本因素
(1)消费者最优决策驱动
基于Acemoglu和Zilibotti的收敛模型,引入破坏性创新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包含潜在需求的消费者需求往往是决定创新的内在驱动要素,对最优效用水平的追求是消费者行为的最佳体现,由于存在预算约束,因此提高收入水平成为主要目标。同时,消费者的潜在或现实的偏好和需求往往刺激厂商提供品质更高或价格更低的商品或服务,企业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进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劳务,也是技术进步的形成过程。当然,除了消费驱动之外,也存在生产者厂商驱动需求的情况。破坏性创新的产生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最优选择的原则,正如信息技术的创新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对于沟通的内在需求所推动的一样,破坏性创新与模仿性创新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反映在其相应的效用函数特征上。
模仿性创新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帮助垄断厂商实现新的垄断利润,但按克里斯滕森对破坏性创新的分析,当
-46-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消费者购买质量提升的产品却不愿多付价值时伴随着新技术的 破坏性创新的产品会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在这里,研究假设消
费者效用随着新产品而出现,并随新产品的质量提升而提升,
则相应的效用函数为:
=
移” I nX
i
(1)
i=1
i=1
i=1
i=1
式中,m 代表高质量产品的数量,设m =0,1,2,3,…;A 代表 产品质量的提高速率,设人三1代表产品质量不下降;兀代表
第i 种产品的消费数量。另外,设出清的预算约束为:
移 XP =I (m )
i=1
式中,P 代表i 产品(质量)的价格,I(m)代表消费者的收入 总合,也即消费总额,此时,消费者最优选择(静态)为:
辛酉日MaxL  =U+Z (I -移 XP )
竝 i=1
对式⑶进行一阶求导可得:
<=-z p i =移TX  -z p i =0
i=1
对式(4)进行迭代消除拉格朗日系数Z ,得:
由此可以得到消费者对于第i 种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移XP XP i  二 XP  二 £「= I(m)
(6)
艸=冲=二=A m+1 1
(6)
移八 a -t
-1
i=1
(2)消费、市场份额与企业选择
什么是变频空调
根据上述需求函数可知,当产品的质量i 以提升速率A 不断 提升时,该产品的消费额度也会不断上升,显然i 、j 两种产品 的消费量可表示为:
由此,企业在进行研发决策时需要考虑未来研究出的新产 品与当前产品质量上的差异度,再进一步,类产品中的任何 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X p i =移 X p if  =I (m) ,…+i A i
(8)
j =1 a  二L_1
移 a  a -1
j=1
相对m 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X ”p ”=
移 XjPj 亠=/(m)
(9)
j =1
a  -
1-1
移 a
a -1
j=1
新产品i 出现后,需求函数为:
X i P i =
移 X i
pf  =I(m+1) A ”
(10)
冃移a  看
-1
j=1
新的m +1类产品市场需求变为:
X m+1 m+1
XiP 冷L  =I(m+1) — (11)
j=1
a _ -1
移 a
a -1
=1
由于I(m)和I(m+1)未必一致,这就意味着从m+1变到m+2,
当A >1时,市场份额X i R/I(m)随着m 的增加而减少,其相应减少
的部分体现在新产品所带来的新消费中。
2.欠发达地区企业的技术升级决策
假设该地区企业通过模仿先进的技术强度为n (t)=n ,基于
Lucas(1988)的干中学模型,企业的模仿强度可改为n  (t)=n +N e ,
其中N 代表劳动力新增,e 代表劳动力的经济积累系数。此处,
。>0,企业通过模仿可使其生产效率提高至n A
,-1
,设该地区企业
的工资水平为3,该地区企业的额外成本为
该地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的概率为A ,如果创新成功,则 企业的生产效率将提高Y 倍,设上一期破坏性创新技术水平函 数为y A ,-1,式中,Y >1, kA ,-1代表该地区企业研发的成本,k 代
表研发成本的系数,0<k<1。人=酬,-1+対,-1代表该地区企业通过
关于教师节的黑板报
模仿或原创带来的生产效率之和,如果该地区企业通过扩大规
模,积累经验,则该地区企业利润可表示为:n (n +N S ) A ,-1-N ”; 如果该地区企业规模不变,通过购买新技术促进技术升级,则
该地区企业利润可表示为:^(n A ,_1+Ay A ,_1)-kA ,_1O 式中,前面为 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后面为研发成本。则该地区企业的经验
积累方式可表示为:n (y +N e )A t -1-N w ^n (fi A ,-1+Ay A ,-1)-k A ,-10
将不等式两端除以A ,-1,并令远旦,可化为:妇W
A,—
N 严妨。令N (严),则当g
时,该地区企业扩大
n A y -K
n A y -K
规模,采用模仿性创新的收益会大于进行研发的原创新的收
益;而当a,-1>s 时,则该地区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的收益会更
室内设计师好做吗
大。如果一个地区的技术与发达地区技术差距越远,那么该地 区企业则更可能选择模仿性创新;而按理论假设,作为与技术 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逐步接近的地区,该地区企业应该选择破坏
性创新。
3.基本假设
从企业家的个体决策来看,创新活动是一种提升或者改变
其自身经济地位且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其目标就是获得创新
所带来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是对企业家所冒风险的回报。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研发投入的选择往往因其不确定性
和高风险性而显得十分谨慎,从而影响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
当破坏性创新的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 商可能会选择较低风险的模仿性创新;而当破坏性创新的风险
较小、成本较低时,企业选择破坏性创新战略成为可能。破坏 性创新恰恰因其破坏性,使得它更多地来自于技术与市场需求
的动力。因此,可以推导出一个基本假设:模仿性创新是一个 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突破的瓶颈,当这个地区的 技术接近发达地区时,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将破坏 性创新作为该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47 -
牧术蝕济与管搜研老2020年第12期
四、破坏性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结构要素分析
鉴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模仿创新、破坏性创新、知识吸收与企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联系。因此,在结构方程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理出如下结构要素,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Cohen首次提出“知识吸收”这一概念,并指出识别、消化与利用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函数分析范式,后来不少学者利用此函数对无数企业的吸收能力进行加总而得到一个国家(地区)总的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认为,正是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使得企业有识别、学习、领悟和消化周围环境的知识能力。宋志红等以中国企业为背景,实证强调知识吸收、知识传播与企 业技术创新有着正相关性。由此,因为模仿者是基于竞争者知识的吸收,因此,它们有着十分相似的知识相关性,也便于模仿者吸收新的知识。
假设H1:企业模仿与知识吸收存在正相关关系。
基于Acemoglu和Zilibotti的收敛模型,引入破坏性创新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与作用。研发的成本是企业十分重视的因素。当破坏性创新的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可能会选择较低风险的模仿性创新;而当破坏性创新的风险较小、成本较低时,企业选择具有破坏性创新战略成为可能。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创造性破坏机制以及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创新机制诠释了破坏性创新的驱动机理。因此,破坏性仓IJ新与知识吸收具有“内生耦合性”特征,这种影响是基于创新成本与创新效率选择之上,因此是占优的选择。
假设H2:知识吸收与企业破坏性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Christensen就曾指出,相对于模仿性创新的继承性,还存在破坏性创新的创造性。它是针对非主流用户的,但是一种新的具有破坏性的市场应用技术冋。破坏性创新通常会带来显著的技术突破而且会创造新的知识,本质上是革新,它不是原有技术轨迹的继承,而是一种跃升;它是利用新技术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最初的固定电话到手机的发展,在当时就是一种破坏性创新。Michael指出模仿性创新的继承性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并且在当前的生产技术上做小的提升如果该种创新是一种继承而非创造,这就是典型的模仿性创新。汪晓波以中国的“山寨”手机为例,指出企业应从模仿性创新走向具有原创性创造特征的破坏性创新。因此,模仿性创新是沿着原有的技术轨迹,在主流市场上寻生存之地,也不存在技术轨迹的跃升,与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取向正好相反。
假设H3:企业模仿与破坏性创新存在负相关关系。
Cohen和Levintha等学者指出企业的吸收能力十分重要,是对外部知识吸收转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知识有着自我积累且不断创造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不会产生任何成本。而这知识不断积累且不断创造的过程往往使得企业的创新效益递增,这是企业间相互知识的流转、吸收与消化造成的最终结果。因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能有效地影响其转型升级。
假设H4:知识吸收与企业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
Pedro指出可利用对上游技术能力的模仿,来进一步提升模仿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回。Riccardo Cappelli指出主流企业的研发溢出效应会激发其它跟随企业的模仿,这些模仿企业加入并将其模仿的知识输入研究机构可以增强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其转型升级[16]。国内学者孙金云认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通过探索模仿式创新的发展路径,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胡耀辉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模仿,进行技术积累,从而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蔡翔指出企业不应盲目追求自主创新,但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实现局部的转型升级。因此,模仿性创新是企业创业初期技术积累的一种较为稳妥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通过“干中学”的模式,完成企业的技术积累,可最终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而成功转型升级。
假设H5:企业模仿与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
刘佳、李新春则指出中国的企业进行模仿性创新往往多于破坏性创新,企业如何选择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但模仿性创新终究会形成瓶颈,而破坏性创新企业会最终优于其它企业而得以发展。国内外学者指出,破坏性创新带来了企业的成长和利润增加,从而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企业应从生产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供应、市场识别与拓展、组织结构、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投入,并取得成效。对当前主流市场上的主导企业实施有效的破坏,从潜在市场和新兴市场入手渗透,最终抢占主流市场,促使企业成功转型升级。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破坏性创新驱动企业或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跨越等内在机理,并以案例分析来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田红云等,2007;黄海洋等,2
011;王真,2011;盛亚等,2010)。因此,破坏性创新能有效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假设H6:破坏性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
2.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构建
假定市场上某种产品只有两家企业竞争,两个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成本为零,企业的唯一投入是知识,前人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为: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导致知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造成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直接突变跨越式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这意味着企业的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不难得知,知识吸收与企业生产效率关系密切。可知,正是这种知识吸收与破坏性技术创新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使得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和运行得以体现与实施。通过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离开维持性创新的轨道,脱离在位者制定的游戏规则的制约,通过创造新规则获得突破。破坏性创新战略的选择能促使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参与者不是选择与领先者进行直接正面交锋,而是选择从强大的竞争对手所忽略的领域中寻求立足点。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并生产出破坏性创新产品,在竞争对手有所认识之前发起对方无法抗拒的进攻,一举夺得市场优势地位,而知识吸收与破坏性创新的互动正是满足上述要求的合适选择。由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增强,破坏性技术创新能力随之增加,原创性技术的原始性以及原创性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使得企业从渐进性、维持性增长到突变性、跨越式创新发展。
如上所述,破坏性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尽管学者们从各个侧面对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
-48-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因素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企业转
型升级需要不同的内部因素支撑,这与模仿性创新环境下的转 型升级是不同的,同时结合前面模型推演,研究认为知识吸收
与破坏性创新的互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理。综上,文章尝试 建立企业模仿、知识吸收、破坏性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四个主
要因素的实证模型,模型理论假设如图1所示。
企业知识吸收能
力通过企业
内各种因素 与破坏性创
新互动驱动 企业转型升
级, 知识吸
收能力能有 效降低技术
创新的成本,而破坏性创新的投入成本因素又不断刺 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断增强知识吸收能力,上
述关系可概括为“因素一能力一企业转型升级”。
五、样本企业与数据说明
1. 数据采集与间卷设计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00家企业进行调查。共发出400
份问卷,收到335份有效回答问卷,有效回收率83.8%。文章 数据收集以企业面谈为重点,并根据相关的采访记录,形成调
查问卷的初稿。在第二次正式调查之前,还借助相关平台,与
52个重点企业接触,进行问卷设计的前期讨论与修改。
采用Nvivo7.0定性研究工具对大量企业访谈的信息进行处 理,对难以量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分析,收集相关调查中的关联
证据,追溯并重新整理相关信息,挖掘调查研究的相关概念与 想法。从总部所在地来看,调查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从企
业规模看,大型企业42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4家。 在前面预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发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发放对 象是在联400家企业的中层和高层管理者,文章采用利克特5
点量表测试,并进行拟合指标检验。在访谈中,各个企业对自身发展、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以
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述说,虽然访谈的内容较为分散,但 通过结构化编码解读,总结岀高频词汇,如“走岀去”、“新
产品”、“成本压力”、“需求空间大”、“赢利空间小”、“用 工成本”、“税收优惠”、“平台作用”、“技改研发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税收政策”、“金融”、“互联
网”、“证券化”、“入股”、“环境”等。这些编码串联起来就 呈一种明显的趋势,调研的内容实质上体现出企业在寻竞争
力的突破,并期盼政府支持企业发展。而这种对成本的关注, 对新产品的推进,以及对环境的渴望以及政府的服务型转变和 相关支持政策的推出等恰恰是本研究从微观层面进行知识吸 收、破坏性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所体现出的主体思路。
2. 样本企业情况分析(1)企业地区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为335份,平均员工数目为991人。 从企业的投资方式来看,民营企业占60.60%,国企占17.50%,
合资占39.40%,其他占0.60% (因回应公司可选择多项答案, 故所有项目百分比的总和可能大于100%)。从企业所从事的行 业来看,涉及18个大类,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13.1%)、新 材料(11.3%)、半导体照明(10.7%)、电子信息(11.3%)和
装备制造(11.3%)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调查企 业地区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
表1广东被调查企业地区行业分布
\行业 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个)先进制造业(个)
现代服务业
(个)
计 地总电子信 息产业生物医 药产业新材料 产业半导体 照明业环保 产业装备制 造业汽船舶 工业石化 产业钢铁 产业金融业现代物 流业
广州58353732228856
深圳43225744217950
珠海44332321223231
佛山44432323213334
江门433312211121
东莞8867453223149
中山26854432112240
惠州455434111230
肇庆334423111224
行业总计384438362638211411102930335
从主营收入方面,广东省被调查企业全部335家总规模达
到4.3万亿元,最高为3074.54亿元,最低为0.37亿元,平均 规模为54.38亿元。从地区分布来看,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
珠三角地区的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珠海六市,总 体分布较为均衡,广东省被调查企业地区行业分布情况为: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54.2%,主要集中在电子
信息、半导体照明等行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
28.1%,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占被调查企
业的17.7%,主要为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其中广州、深圳、
东莞、中山等市的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符合采样的基本要求。
(2) 企业总资产分布
研究分别以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为标准对335家被调查 企业的规模进行了统计, 广东被调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
百分之百,其中,特大型企业为10家,占被调查数的3.0% ; 大型企业60家,占17.9%;中型和小型的企业较多,共计265
家,占被调查企业的79.1%。这与研究选择的主要是高技术企业 有关,大多数高技术企业为技术密集型,其规模不大的占多数。
(3) 问卷企业被访者情况统计
被访者的个人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生产部门和技术/研发两个部门在此次调查问卷受访者中占
主要部分,占整个被访者比例分别为42.6%和24.4%。而从被调 查的职务来看,主要
集中在项目经理和项被访者背景资料
有效问 卷(份)百分比(%)
累计百分
比(%)目成员,占整个被访
技术/研发部门7624.424.4市场/销售部门35
11.235.6为 38.1%
部门生产部门13342.678.2
和 27.9%, 其他职能
行政部门5517.695.8其他部门13  4.2100部门经理占比也达到
项目经理11938.138.1厂 0G  LI  r/rt  /H,企业高管258.046.126.0
,项目成员8727.974.0被调查企业对企业整
其他职能部门经理8126.0100
-
49
-
月上重火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