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
日前,深圳联合北京大学深圳研
高
端科技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粤港澳大湾区。
究生院共建的深圳湾实验室正式落地深圳光明新区,进一步加速整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生物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旨在加强生
疫情最新问候语图片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张超娄艺潇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实验室自揭牌以来已组建了49支科研团队,在相关
一带
一路
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
中国产经
领域发表论文近70篇,在针对新冠肺炎的核酸测序、药物试验、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看来,作为广东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员”,深圳湾实验室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知名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的有力支撑。
这实际上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补科研短板的一个缩影。《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称“协议”)签署三年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建设也在大湾区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正
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
赋能等几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
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往往侧重于应用型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基础研究
是短板,所以才如此重视积极布局
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
平台。”汪云兴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
协议签署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已推
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
超算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
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
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
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落地,广深港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
离子加速器”也实现开工建设,粤
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呼之
欲出。
专利背后的基础研发短板
引进或推动建设实验室、积极布
局大科学装置,长期以来被外界解
读为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补短板的重
彭佳慧陈国华要手段之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
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告诉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条完整的科
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
澳科技创新走廊正在串珠成链。
这些科研平台的加速集聚,自然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由10.36万件增加至33.08万件,增长219.31%。
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顾奇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制造业是应用型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总量上占优无可厚非。但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型发明专利上并不占优势。
“如果把专利比喻成盖房子,房子盖得多高往往取决于基础型发明专利这个地基,这意味着应用新发明专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型发明专利。”顾奇志说,粤港澳大湾区在成果转化能力上强,但基础研究领域弱。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也曾撰文指出,在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必然要具备极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本源工作上发力,而非仅局限
当分工发展。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加速打
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顾奇志还建
议,应该理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
的关系。“企业往往只重视科研转
化与市场需求,不关心基础研究,
但科研院所往往重视基础研究,不
关心成果如何转化。两者是脱节的,
产学研之间要形成一个比较流畅的
对接渠道。”
汪云兴表示,在这一点上深圳
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以深圳清华
大学研究院为例,该机构首次提出
了“四不像”创新模式,兼具大学、
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四类主
体的特征,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产业孵化、企业培育、投资服务等
功能融为一体。
该类新型研发机构既能分享在
通信、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的先
进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又能在企业融资方面,为高科技企
业提供市场信息,协助申请各项科
技基金,帮助高科技企业申请银行
贷款担保等。
汪云兴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还
要在加强吸引专业服务业、创新服
务业等关键人才上下功夫,粤港澳
三地可以加强这类人才的自由流动。
据了解,截至目前广东从港澳引
进19个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汇集来
自港澳机构高层次人才183人。而
广东省正加快研究编制《(2020—
2022年)广东省推进“广州—深圳—
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行
动方案》,通过走廊建设,串珠成链。
■
于应用技术开发。
推广“四不像”创新模式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明专利
总量上增长迅速,在引进大科学装
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上也不遗余力,
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以科技创新投入为例,粤港澳
大湾区内珠三角地区2018年的R&D
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为3.19%,但由于港澳地区产业结构
高度偏向现代服务业,导致港澳两
地R&D投入强度均不足1%。
在受访对象看来,大湾区的创新
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马太
效应”,即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集
中在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创新
资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例如,
深圳一市就集中了广东超三分之一
的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
请占比超80%。
在顾奇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创
新能力的“马太效应”越强,代表
有哪些好看的古装剧其集聚能力越强,这种集聚能力有
感恩教师节的话语利于推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
整合能力,反过来也会更加利于创
新。
内酯豆腐在汪云兴看来,这也要分阶段
看。特殊时期的“马太效应”确实
可以起到集中资源、聚焦重点的作
用,在爬坡过坎追赶阶段,是可以
理解与支持的。但长期看,粤港澳
大湾区应该要协同、均衡发展,科
技创新链条很长,各地应该进行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