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崔淑琴女汉族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众多,目前存在港口功能重叠、缺乏科学定位,相互竞争激烈、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需要科学合理地重新确定湾区港口的层次定位和功能定位。”(陈朝萌,2017)基础设施是政府、企业、市民生产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还是投资境中的硬件部分,是影响投资境的重要因素,是营造投资环境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交通、港口、通讯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应该是区域整体规划的核心。没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不仅使现有的资源与设施空置与浪费,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提高了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航道、路网、供水、供电及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了内地通往港口城市的公路和铁路,以及通往港口码头的公路、铁路等通港交通建设,完善了通信设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了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目前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路网、管网、口岸、供水、供电、排水、信息等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的硬境,为展开工业布局创造更好的境和条件。
二、环境保护合作
区域的紧密合作离不开环境保护合作,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整合区域境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境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内容。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处理区域境问题,联手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有利于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格局,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半封闭海湾,潮差小,水循能力不强,海水净化速度较慢,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批重化工业项目、钢铁厂项目、浆纸项目、石油炼油项目、火电、核电等能源项目,这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不能走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不可忽视。
三、旅游开发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蕴藏了无限的机遇,其发展需要抓手,需要基地,需要龙头.粤港澳大湾区商业文化鼎盛,三地共同培育大湾区国际都会圈旅游目的地既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抓手,也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龙头基地.国际都会圈的形成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相关度,对内地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三地双边协议以及粤港澳政府间的合作框架协议的叠加优势,完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机制,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实施具体的文商旅项目,实现合作共赢。”(黄晓慧,2016)粤、港、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旅游业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越,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的广泛共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建设,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品牌,共同推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线路,建立旅游景区联盟,做好景区规划、建设和布局,建立旅游投资联盟,建立旅游电子商务、信息联盟,使得旅游开发相得益彰。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资源丰富,特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也有了相当规模。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完成,旅游联合体和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初见成效,搭建区域旅游信息平台、打造区域旅游精品、树立整体形象等实务性合作得到全面推进。各方联手打造大旅游、构建大产业、
促进大发展的合作框架初显端睨。继续深化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产品、客源和市场共享,促进旅游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的共识。
红外线水平仪四、信息平台合作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途径和必然的选择,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努力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和共同繁荣。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合作离不开信息化模式下的分析、控制、宣传、交流和管理。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合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政策信息、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的开放和交流。积极创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个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的快速发布、传播与共享。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区域合作方案,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市服务制度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建立对内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息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五、港口经营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内各方加强合作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港口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实现物流通畅,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
胃病饮食众多,经营管理较为分散。深化港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港口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统筹规划和建设是当前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行政管理体制、沿海港口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加快形成口岸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体系。
完善重点港口码头、泊位、航道、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海上运输合作磋商机制,加强港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既要打破以往港口管理中条块分割局面,建立新型的综合型港口管理模式,又要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增强港口竞争力,推进港区一体化进程,做大做强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把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港口资源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快速发展。
六、贸易通关合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王晓红,2017)随着贸易往来频繁,粤港澳大湾区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增,相关行业对贸易通关方面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贸易便利与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关注的焦点,执行区域通关一体化,进一步转变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简化手续,减少节,降
低通关成本,打破海关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的格局,逐渐全面的实现了区域通关一体化。贸易通关效率不仅是企业效益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共同建立高效便捷的贸易通关渠道、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加强通关监管力度,共同建立和完善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通关口岸和通关模式,积极改善粤港澳大湾区贸易合作和通关软硬境,也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合作的内容之一。
七、人才开发合作
加强人才开发与合作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开发的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广泛深入地参与区域合作,中心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而实现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也是题中之意。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人才需求旺盛,在交通、贸易、物流、旅游、小语种、能源、农业、制造业、投资、海洋资源共享源与产业开发、区域环境等都急需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和开发的重中之重。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应实行区域内人才流动政策、吸引政策、培训政策、人才评价、薪酬待遇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一体化的政策框架,降低区域内人才流动和开发成本,促进人才自主自由的流动。在自然资源、文化环境、经济结构等方面各具特,人才资源方面互补巡回检查组
性很强。打破体制性、区域性界限,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良性优势互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一体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证。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必须在深化区域人才开发合作上做足文章。
八、城市建设合作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
,既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自
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
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与动力支撑点,承
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
的战略。”(蔡赤萌,2016)政府引导
下的城市协同发展将有助于克服粤
港澳大湾区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
心城市的局限。粤港澳大湾区根据城压力管理
市各地的发展条件和基本趋势,实
施差别化战略,构筑多层次、多样化
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
良性互动、产业对接、错位发展。城
市既是创造就业和人口集聚的城
市密集区域,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和参
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粤港澳大湾
区城市的发展尚处
于起步阶段,是正在
形成中的新兴城市
落。针对各自的区位、
资源优势等有不同的
发展侧重。
“建立粤港澳大
湾区城市也是希望
能够深化与港澳台合
作,推动珠三角城市
和跨省区重大合作
平台的建设。”(曹方
平,2017)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加工制造业和商
初夏的诗句贸、金融、会展、物
流等现代服务业,发
挥亚热带滨海旅游资
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交通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和生态境保护,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城市经济优势互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
加快城市建设,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和开放有序的区域
统场的形成。区域内的同质竞争逐渐减少,沿海港口也纳入了统一集团化的组合港协调开发。统筹考虑今后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开放开发,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崛起有着重大的意义。
王廉 陈之明 张勇:粤港澳湾区三产与地均收益对标
作者单位: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陈飞宇晒与陈凯歌旧照
湾区同全球一样,已进入智密智能产业时代,自然、实物与人力资源三大财富,成为智能时代的大众聚焦,真正体现地区实力的是服务能力,竞争已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若从湾区发展阶段看,纽约、东京、旧金山、伦敦湾区是后工业时代,粤港澳湾区则为中后工业时代,其标志是前者20年前即进入高端服务业引领,已从重要的30大高端制造业迈向新硬件引领的、以高端服务业主导,产业体系政策制定改变为优科优业及环节合作,以及创新创强和受人尊敬的、高新的、平台的、知识的企业引导,而粤港澳湾区仍处于“脚踏两只船”的工业化、城镇化、智能化和高服化四维合一阶段。
广东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14万亿,规上企业4.2万家,高新企业约2万家,与纽约、东京湾区不相上下,乃至超过了这些湾区的企业数。但税收、高端服务业、城市地位、地均收入仍有一定差距,可以考虑从政策制定态度,重点政策上予以突破,几年内有望经济实力倍增。如果抓得好,仅珠三角将可以在几年内赶上世界前几位湾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在政策态度方面,珠三角三产与地均收入,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要有有战略能力的人和机构主持,不是一个技术比对那么简单;其次是要用先进工具进行分析,不然就有可能钝刀子割肉;第三是全覆盖设计,用会计方法进行效益分类分析制定政策,不能简单用“三产”或“产业政策”配套或体系化、全产业链自我围城,只有环节优势、优项、优整合作,才能构建起开放的系统、服务能力强的体系。
在政策建议方面,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改变为构建圈层开发体系和设计效益体系,可分为核心、郊区2个层次主导,制定空间战略;二是细分产业类别,以高端服务业作为平台和话语权产业,倒逼产城升级制定产业战略;三是以效益主导和平台与话语权为切入点,以全民创业、企业创新放在第一位,制定国民收入与生活质量发展战略;四是全域推进特小镇与美丽优雅乡村建设,制定国土整治下的美丽
乡村与城镇化战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