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4.0导向下的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站城人一体化”规划策略
□ 鲁 颖
[摘 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轨道交通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作用也越发明显。文章在解读粤港澳
大湾区政策的基础上,梳理深圳市龙华区在深港中轴的区域位置和政策优势,研判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提出“站城人
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TOD4.0模式,并通过对TOD4.0模式经验的分析,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综合提升规划
实践,从功能复合开发、人性化空间设计、多元网络连接和“单元统筹”规划4个方面提出“站城人一体化”规划策略,以
期为我国大中城市的同类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TOD;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中轴;站城人一体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21-0084-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鲁颖.TOD4.0导向下的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站城人一体化”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0(21):84-91.
TOD 4.0 Oriented Planning Strategy of "Station-city-people Integration" for Shenzhen Rail Transit Line 4/Lu Ying
[Abstract]As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u great bay area gradually enters promotion stage, the role of rail transit is
escalating. With a review of the great bay area polici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advantage, character,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central axis of Shenzhen-Hongkong region, and proposes a “station-city-peopl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i.e. TOD 4.0 model. With an analysis of TOD 4.0 experie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trategies of
complex uses, humanistic space, multiple network, and unit integr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henzhen Rail Transit Line 4 planning.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TOD,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u great bay area, The central axis of Shenzhen-Hongkong region, Station-city-
people integration
0引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提出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日益增强,区域融合显著提升,已成为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湾区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与此同时,深圳市正步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时期,以城际轨道实现与湾区主要城市间的快速联系,以市域轨道实现近郊区与核心区的快速通达。深圳市轨道交通由1996年的东西向轴带发展模式转变为西联东拓、南北贯通的轨道网络体系,4号线的延长建设明确了龙华区在深圳市的战略地位,其成为新时期以轨道发展激活深港中轴的重要脊梁区域,以及深圳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纽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TOD模式带动创新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TOD理论的发展,垂直交通体系得以逐步优化,使得用地更加集约、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日建设计所以杭
州信达中心臻奥院为例,对TOD的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在满足交通、服务和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对人行为的日常关照—它将是展示当地特文化或自然景观,并拓展城市个性和创造力的魅力场所,这就是“站城人一体化”模式,即TOD4.0模式[1]。结合TOD4.0模式,本文将轨道交通站点按功能分为3种类型,即中心站、枢纽站和一般站。其中,中心站用地强调功能复合,以商业、办公、公共配套、
[作者简介]鲁 颖,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院规划二所技术总监。
生态休闲和居住等为主要功能,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枢纽站强调立体连通,以交通功能为主,集多种交通换乘方式于一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转换节点,同时强调单元混合开发,置入混合功能;一般站以居住、配套和休闲功能为主,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
1TOD4.0模式及经验
1.1 TOD4.0开发模式解析“站城人一体化”开发,是将作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站体空间与城市的开发建设及人的深层次需求融为一体的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在空间上,弱化站体内空间与站体外各种公共空间的物理分割,通过空中、地面、地下的联系,使其形成连续一体、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打通“最后一公里”;
②在功能上,以交通换乘为基础促进商业、办公、休闲、酒店和居住等各类功能的有机组合,进行高强度复合开发;
③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社交需求、倾诉需求、认同需求和艺术需求等精神需求,建立安全、健康、便捷及活力的宜居城市;④强调文化延续,在国家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地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
1.2TOD4.0模式经验
1.2.1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
TOD4.0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建设复合多元的公共空间及空中、地面、地下高效连接的步行空间,使TOD站点“出站入园、高效链接”,旨在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可消费、可停留、可交流的TOD绿公共开放空间,增加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2.2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TOD4.0模式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设计理
念,营造河岸滨水空间及城市公园,打通
山水视线通廊,活化利用街头空间,建立
连接地铁站至河流水系及郊野公园的绿
廊道,在形成多层绿地体系的同时,
为鸟类的迁徙、栖息提供保障,构建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城市。
1.2.3以建立紧凑型可持续发展都市
为抓手
“紧凑城市”理念强调土地混合使
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在一个区域内既可
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和娱乐等服务需求,
又可以满足其职住平衡需求。因此,应在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集约使用土地,进行多
功能混合开发,提升站点周边的土地价值。
1.2.4以刚弹并举的单元统筹规划为
保障
TOD4.0模式要求划定统筹单元、建
立管控机制及提出保障措施,以便为其
他项目提供规划依据,同时在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形成强制性
约束,对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提出指
导性控制要求。
2T OD4.0导向下的“站城人一体化”
规划路径
2.1功能关联一体化
2.1.1功能复合
TOD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规
划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强调土地功能
的混合使用,主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
城市各主要功能片区分布在公共交通站
点周边步行可达范围之内;强调区域性
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带动作用,有效
改善城市生活中的步行体验[2]。对站点
与周边地区进行圈层式土地开发,沿站
点进行高强度、集约化建设,置入复合
功能,为乘客创造出便捷的集换乘、办公、
赵薇女儿最新照片
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
间,为轨道交通“造血”。
以TOD开发为导向,在站点周边构
筑“产业+配套+综合服务”多元功能
的混合街区,将传统二维功能元素、环
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手法进行竖
向延展,在三维垂直空间上实现“屋顶绿朴灿烈亲吻郑秀晶图
化+办公+公寓+商业综合体+地下商
业街+地下停车”的混合开发,提升土地
利用效率(图1),同时提供多种类型的开
发模式,满足多类型站点开发模式需求。
2.1.2文化共生
在当今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大
背景下,要充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通
过TOD4.0模式,融合文化、生态、人与
城市,形成以文化赋予城市能量的精神
高地,在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
承载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吸引人才
汇聚,形成人文与自然结合、历史与现
代相辉映的个性化城区。
2.2空间结构一体化
2.2.1营造人本多元的开放空间
城市生活的主旋律正逐渐由“快节
奏”转向“慢生活”。“地铁+慢行”
的出行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和选择,城市步行空间品质亦将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2]。因此,规划要以人
为本,充分重视、理解、满足人民众
的心理需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打造“全
域公园化”TOD,弱化站体内外空间,
利用道路、河流、绿地、地标,在满足
日常需求、公共配套的基础上,建立绿
中庭、绿平台和绿连廊等空中公
园,打造“站点综合体公共空间+公园+
广场+街头绿地”全域一体化的开放空间,
形成地下轨道空间与城市地面公园和空
中绿步道相衔接的有机系统,增加人
们对于公共空间及环境的认可度,提升
居民幸福指数。
2.2.2美化与活化桥体空间
当今的轨道高架桥,不但桥下大量
空间被浪费,而且灰的冰冷水泥严重
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需打破传统消
极利用方式,在地面站加强对灰空间的
利用,扩大桥下的绿化带,激活桥下功能,置入健身、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可停驻、可运动、可交流的多样公共空间,并对高架桥沿线进行绿化,对灯光、彩等景观界面进行控制,增加其标识性。
2.2.3构筑弹性海绵体系
在规划中,应营造旱涝两适的河岸滨水空间及城市公园公共空间,打通站点与周边山水的生态通廊,形成多层级绿地体系,同时加强LID设施建设,构建水安全基底,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服务。2.2.4塑造个性立体的空间形态站点周边城市形象的打造对城市品牌有着积极的作用。应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特性打造不同高度的建筑集,营造在地性特征,形成区域地标;对沿站点区域进行高密度复合开发,对沿河流水系进行低密度开发,保障城市界面的通透性,形成“退台式”城市空间形态;构筑富有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统一且富有地方魅力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2.3交通连接一体化
2.3.1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TOD4.0同样强调站点的交通连接功能,建立站点及轨道线沿线的综合交通系统是重要一环。因此,在进行一体化开发的过程中,要完善站点及周边区域的综
合交通系统,使多类型公共交通与慢行
系统相结合,实现区域内外交通的快速
荷花古诗
疏解。同时,为应对功能复合带来的大
量人流,也应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
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
2.3.2实现空中、地面、地下无缝
衔接
通过空中平台、地面释放、地下联
通形成多维过街方式,形成空中、地面、
地下全互通步行网络,增加交通换乘方
式,优化交通换乘体验;链接人流、资
金流和信息流,集商务办公、商业休闲、
文化娱乐、地铁车站和公交换乘于一体,
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接驳。
2.4规划保障一体化
2.4.1建立单元管控机制
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城市更新,都
是在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土地的立体化开
发、集约化发展。通过用地潜力综合评
价划定潜力用地,并以现状权属、容积率、
建筑质量和开发强度等要素为基础进行
分析,制定相应土地功能提升策略(图2)。
同时,划定导控单元,对潜力用地进行
分级控制,从而为法定图则的调整及其
他规划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依据。
2.4.2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自上而
下管理项目运营,在项目运行模式方面,
建议建立专职项目领导机构,形成多部
门协调机构,强调项目的执行力。对于
重点项目,建议由区政府主管城市建设
的领导成立专职的项目领导机构,协调
和监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并严格控制
各项目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确保完成
和落实;在项目库年度实施计划上,结
合项目具体操作,提出“第三方服务”
项目实施运行“试点”机制。
3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
综合提升规划实践
3.1规划范围
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沿长段位于
深港中轴北拓段,南连香港,北接东莞市。
广深港高铁开通后,龙华区作为湾区交
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规划范围为轨道交通4号线延长线
两侧200~1 000 m范围内,南至清泉路,
东至大和路,西至龙澜大道,北至求雨
岭公园,总规划面积为11 km2,共涉及
9个轨道交通站点,其中清湖站、清湖北
站为高架站,竹村站、茜坑站、江围站、
观澜老墟站、松元厦站、观澜湖站、牛
湖站为地下站(图3)。
规划提出“珠联璧合、重组龙华
DNA”的理念,实现深圳市“中轴脊梁、
活力纽带”的设计目标,旨在创造展示
龙华区承接高铁枢纽的“红利”,打造
图1  建筑功能混合(左)与垂直功能混合(右)示意图
屋顶绿化商务办公居住
商业骑楼商业街地下一层商业地下停车地块间连廊
吸引湾区企业总部落户的新区形象。
3.2特征认知
3.2.1区域交通动脉,城市通勤走廊轨道交通4号线及延长线端头站福田口岸与牛湖站,分别为链接香港与东莞市的门户地区,其作为深圳市中部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同时承担了区域性交通联系与城市通勤的双重职能。但现状龙华区与中心城区普通交通出行量大,高峰期饱和度高,高峰不均衡系数达到7∶1,现状路网密度为6.76 km/km2,与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轨道交通4号线及延长线的建设对疏解交通压力至关重要,如何疏解交通压力、构建无缝接驳的快慢网络,成为规划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3.2.2城市功能混杂,增量空间匮乏规划范围内现状为高建成区,轨道线沿线以工业与居住用地为主,用地混杂。工业用地面积为300.15 hm2,占比为27.15%;居住用地面积为256.48 hm2,占比为23.2%,其中以城中村为主,空间品质不佳。现状用地增量空间匮乏,未来发展将极大依靠城市更新。因此,如何挖掘潜力用地,使其成为城市更新的有机载体,成为规划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3.2.3用地权属分散,空间肌理破碎规划范围内用地产权复杂,权属种类较多,已备案地籍分为合同产权、行政划拨、两规处理、非农建设和国有储备5类,共2 383宗宗地。其中,合同产权宗地数量最多,面积最大,有1 342宗,共38
4.49 hm2;行政划拨、两规处理、非农建设、国有储备宗地分别有393宗、600宗、6宗和42宗。
从用地权属来看,合同产权用地集中在清湖站、清湖北站、竹村站和茜坑站周边,空白的产权不清用地则集中在北侧。如何化零为整营造错落有序的城市形态,成为规划面临的第三大挑战。3.2.4绿地水系众多,空间不成体系
项目周边有羊台山、九龙山、吊神
山和佛坳山等7座山体,其中羊台山海
拔高度为587.3 m,是深圳市西部的最
高峰,也被称作英雄山,其余山体海拔
高度为100~230 m;水系以观澜河、
愿亲人在天堂安好唯美句子茜坑水库、樟坑径水库和横坑水库等为
主,其中观澜河河长88 km,河道宽度
为20~65 m,总落差为70 m,流域面
积为1 249 km2,主要支流为大浪河、民
治河、樟坑径河、牛湖水和白花河。
通过对现状山水资源的梳理可以看
一路向西 主演出,项目周边山水资源丰富,但可达性
较低,同时被观澜大道阻隔,呈现分散
式布局。公共空间缺乏系统结构整合,
城市感知与公共空间意向模糊;建设品
质不高,特与活力不足。从山水空间
关系来看,茜坑水库与横坑水库、观澜
河湿地公园、九龙山与鹭湖公园、观澜
高尔夫与观澜湖生态体育公园之间的生
态廊道至关重要。如何激活周边生态资
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规划
面临的第四大挑战。
3.3规划策略
3.3.1功能复合开发,为轨道交通
“造血”
(1)站点分类与功能设置。
图3  规划范围图图4  站点分类示意图
枢纽站
中心站
一般站
端头站
图例
在功能复合与无缝衔接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站点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结合
相关研究,选取轨道交通站点的一些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配套设施、站点与中心区距离、建筑强度、建筑密度、
建筑混合度、路网密度、站点慢行环境、公交接驳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同
时,对站点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即在站点环境因素中,对于建筑密度、建筑强度,分别选取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为衡量指标,其为数值变量,直接取用;建筑混合度是站点周边用地多样性和混合程度的度量,一般采用熵值来表达,熵值是一个异质性指数,取值为0~1,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混合度越大,定义混合度的熵值为M,则其
[3]                                                                        公式(1)式中,为第的比例;为站点周边区域内用地的种类;为用地的种类数量,选取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其他用地,因此k 取值为3[3]。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站点的属性值,
确定站点类型,以打造“双中心、三枢纽、多节点”的多元化复合街区(表1,图4)。①“双中心”。新中心茜坑站强调“显山露水、出站入园”,规划进行
单元混合开发,建立城市综合体地标建
筑,提升新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营造集商业、办公、配套、居住、生态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区;老中心观澜老墟站强调文化复兴、景观提升,规划结合观澜古墟和贵湖塘老围,以文化为主题,提升现状景观,链接南北两侧的公共空间及功能,打造整个轨道沿线的文化片区。②“三枢纽”。以清湖站为例,未来有27号线经过,清湖站既是4号线延长线的起点站,又是有轨电车试验线的起点站,为应对未来更大的人流量,应考虑全互通步行网络及大型综合体需求,构筑“空中+地面+地下”多维过街平台,利用“二层连廊+二层平台+天桥”系统打通站点到周边功能组团的多种路径,形成“交通脊梁、活力中心、多维平台”
的互通式、立体化的“站城人一体化”城区。③“多节点”。以清湖北站为例,结合清湖站,应延续全互通的慢行网络,创建二层连廊链接站点两侧地块,同时沿站点周边布置商业服务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考虑周边人的使用需求,宜打通站点与两河交汇处的视线通廊,增加到河可达性,
同时华清大道天桥北接规划文体设施,南达河岸,人流量较大,建议进行美化,打造特天桥。
(2)挖掘站点区的文化底蕴。观澜老墟站及牛湖站的文化氛围浓
厚,规划在保护老墟及贵湖塘老围的基础上,活化利用街头空间与现状街巷肌理,形成与客家民俗风情文化相结合的特文化,营造高品质的文化氛围,从
而带动沿线文化品质的提升,增加人们的归属感;同时,通过TOD4.0模式有效链接人、产业和城市,链接生态与商业、办公等多元功能,形成由TOD 沿线产业发展带与老墟、游客中心、文化中心、文化弧及蓝绿景观环组成的空间结构,控制周边建筑高度,留出视线通廊,形
成龙华区的特人文小镇(图5)。3.3.2人性化空间设计,增加轨道交通“幸福感”
(1)多层级蓝绿空间。
规划在自然生态基础上,建立连接
地铁站至观澜河及郊野公园的绿廊道,提升到河、沿河、跨河的可达性,打通茜坑水库与横坑水库、观澜河湿地公园、九龙山与鹭湖公园、观澜高尔夫与观澜湖生态体育公园之间的生态廊道,形成“绿廊道+河流水系+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四级一体化绿地体系。
以茜坑站为例,规划构筑站点周边社区公园、产业园、站点综合体、百花山公园、观澜河和观澜世纪广场等多种功能空间的全贯通的绿慢行网络及多样公共空间,使人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多
种公共交通与多元复合的公共开放空间
观澜老墟站中心站“三枢纽”清湖站枢纽站交通换乘、商办混合
立体连通
江围站枢纽站松元厦站枢纽站“多节点”清湖北站一般站
以居住、公建、配套为主打通“最后一公里”
竹村站一般站观澜湖站汤灿被执行死刑原因
一般站牛湖站一般站
图5  观澜老墟设计构思示意图
TOD 发展带4号线带动沿线商业发展形成TOD 发展带活力环由樟坑径河水街、观澜河绿道、社区公园绿道共同构成的蓝绿景观环
文化弧
由观澜老墟、游客中心、贵湖塘老围与文化中心共同构成的文化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