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创造的文化品牌
                ——打工文学
刘畅模特09中文系一班 刘鹏程
[ ]:打工文学这一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它是打工者进行精神诉求的舞台。打工文学把异乡、流浪、梦想作为叙事视野,以小说、诗歌、散文、报告等体裁和表现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城乡变化。反映了他们在这一段时期的生命感受,反映了他们对这种生活的体验和梦想。背负着打工者的梦想和渴望,体现了打工者的自我关怀和渴望社会关怀的祈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发展历程; 视野; 转移; 社会意义; 发展趋势
“打工文学”这个词自21世纪以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个词给人带来许多猜想和疑惑,打工文学能够成为中国文坛的领跑者吗?打工文学是文学吗?还是一种现象?……一系列的争论促使人们加深了对其了解,这便印证了那句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词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鄙夷不屑,怀疑,兴奋,孤独,茫然……[1]
一、何谓“打工文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GHOST安装—中国农业人口城市化,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乡土文学和城市文学的打工文学。青年文学评论家杨宏海于1985年提出“打工文学”这个术语,主要指“打工者”在自己的打工生涯中所触发的灵思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打工者生活的文艺作品[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同不知哪一只巨手按动了那埋藏千年的磁场般,一时引来了许多“英雄豪杰”。打工者在长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之下,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心灵史”,如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在《特区文学》上发表,成为打工文学的开篇巨著。引起了众多舆论的关注和报道。
哲学上说“人一辈子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打工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九十年代初,“打工”是广州方言,“打工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话题,是继对外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产生的文学现象。作品主要涵盖打工者的情感经历,打工文学已然成为深圳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第二阶段,九十年代
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打工文学”较之以前发展比较充分,打工文学是在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下反映打工者这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更甚至有的作品被拍成影视作品,为打工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第三阶段,千禧年之后,“打工文学”是打工这一社会体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等各类文学体裁,打工文学不单纯包括打工者反映生活的作品也包括非打工者写的以打工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我认为,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下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南中国沿海地区。[3]
就整体而言,打工文学其实就是平民文学,它的主要艺术特在于它反映打工这一体在特定的背景之下表现出来的生活面貌、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心灵轨迹、忧患意识[4]。少数打工作家也是打工文学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将个人情感上升为整个体的生存状态、精神内涵、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高度。总体上来说,打工作品语言朴素、犀利丰富,纪事性比较强,并且作品故事情节细致,为其他作品提供了典范。
二、“打工文学”视野的转移
他们张望着远方的故乡,只能用苍白的文字来跟真实的生活对话,打工文学是各自讲述经历和见证的舞台,文字是自己说出疼痛不止的存证早期的打工者经常用笔墨与泪水来表述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对打工城市的抗拒,对自身身份的自卑,对谋生不易的痛楚和失败的无奈。当年深圳三资企业的“打工歌谣”中有这样一首“一早起床,两腿起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久)做下去,十(实)会死亡。”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渴望融入城市。经过时间的磨合,打工作家写出了许多鸿篇巨著。婷(刘庆邦《家园何处》)由于家境贫寒而外出打工,不料被建筑包工头张继立诱骗,成为其地下情人,后来又被卖给酒吧歌厅,于是一个清纯、朴素的女子从此沦落为风尘女子。刘庆邦以其亲身感受为写作基础,直逼社会的主题。写出了打工者的辛酸苦楚。前期作品大都反映打工者处在社会下层的生命感受,并没有对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社会。打工者和打工作家以自己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用笔记录下心灵的轨迹。同样打工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性。深圳是专家学者公认的打工文学发源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的人沦落为社会的附庸,打工者和打工作家以独特
的视角表述了他们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打工诗人郑小琼代表作《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铁是她写作的核心,她多年在五金厂工作,她感受到铁的坚硬、尖锐、冷漠、脆弱,她看见了铁被切、拉、压、刨、剪、磨。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机械的做成固定的形状,她感受到一个坚硬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强大的外力所改变、修饰,它不再具有以前的形状、角度、外观、秉性[5]……铁当如此,何况人呢?他们用语言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他们从打工者的角度甚至从社会的角度,揭露生活带来的种种劣迹,给人们以震撼和启示。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打工文学不断成熟。从当初的星星之火,到今日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以前政府对打工文学发展的漠视,到今日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深圳市多次举办打工文学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就打工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梳理。同样政府的支持,也推动打工文学的发展。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设立“鲲鹏文学奖”,奖励为打工文学做出贡献的作家和学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打工文学也带来了新变化,一是打工者的范围的变化,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也加入到打工者的行列,作家整体水平也在提高;二是作家的思想从朦胧走向觉醒,从自发创作向坚持独立的写作意识转变;三是打工文学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它既涵盖了打工者写的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打工者写的以打工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6]。如今,打工文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坛上熠熠发光。
三、打工文学的社会意义和发展趋势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无疑是打工青年素质提高的表现。打工文学价值不在于反映了打工现象,而是在于它关心打工者这一体,回答了“我们如何对待打工者,打工者如何对待社会、对待生活”这一难题。直接地反映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道出了打工者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精神矛盾和心灵矛盾,展示了中国的城市化轨迹。为打工者建立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打工者和打工作家精神诉求提供了方便。
评论家陈辽先生说:“打工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株奇葩和异卉。”[7]
打工文学作家大都是进城务工的青年,他们的知识层面、文学功底等比较薄弱。但纵观中国文坛,哪种文学存在有打工文学持而久远的生命力,并拥有众多读者。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打工文学寄予厚望。
四、总述
尽管人们对打工文学现象评论不一,但是并没有影响打工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发展浪潮中,并没有阻拦打工文学前进的脚步。在当代文坛上,打工文学像颗宝石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尽管在前进的路上有许多的曲折迂回,但是打工文学拥有光明的未来。打工文学的发展为打工者提供了精神诉求的舞台,为今天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杨宏海.“打工文学”纵横谈吴京谢楠婚纱照曝光[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2]龙华.打工仔谈“打工文学”[OL].打工文学联网﹨文学评论,2003
[3]杨宏海.文化视野中的广东“打工文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4]郜元宝.2007-2008中国文学评论双年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5]郑小琼魏骏杰与滕丽名. 《铁》(散文).墙布十大载《人民文学》.2007年第5
[6]杨宏海.打工文学备忘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7]张一文.打工文学:世纪初的观察[J].文学评论,2008
>支付宝领红包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