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体,这个体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不稳定的社会特征,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体。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所有社会学者,人类学者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打工收入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并成为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经济收入特别是传统农业(种植业和饲养家畜为主的副业)收益低下。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农民之所以外出打工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与城市廉价劳动力需求的拉力,形成推拉合力使然。但是,“不是农民没有地可种了,归根到底,是种地越来越不值钱了。”因此,开始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组成浩浩荡荡的农民打工体(以下简称“农民工”)。流动进城的农民,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在20实际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李培林在译者前言中也焦虑的指出:现在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几乎每天都有70个村落,原有的传统村落社会网络被打碎,是很多农民进入城市但又难以融入城市,产生生活和心理的各种困难。他同时又提出:“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目前的3.6亿农业劳动力,还需转移2亿多人,即使按2020年非农业就业人员达到70%的目标,也还需要转移1.5亿农村劳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外出务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输入地的角度,对农民工的来源地及其
吴卓林上节目被批迁移的目的、就业方式、行业和职业、收入、工作与生活环境、权益保护以及社会网络、适应过程、对输入地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研究;二是从输出地的角度,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原因、性别、外出的信息来源、选择、方式与外出人员特征、从事的行业、公众分布及外出以后对家乡和的影响、个人现代性的习得等方面做研究;在这类研究中,第一种研究起步较早,政策性的研究较多,第二中研究起步较晚。
一、输入地研究回顾
崔传义在《适应农民进城调整城乡关系》一文中对进京农民工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和居住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就业歧视与收费和收容遣送问题,并
明星陪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在再就业、就学、居住等问题上公平对待进城农民工;其次,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遭遇的不公,根本是要按照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原则,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再次,按照市场就业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的原则进行政策清理、制度创新;最后,破除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歧视。
刘世定河流能在《户籍—身份制、贫民区与社会安全:一个理论准备》一文中通过关注犯罪行为及规
模与贫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户籍—身份制取消的影响和居住格局的影响引入文章,文章从制度约束和理性选择的理论框架出发来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早期芝加哥学派就发现,某些越轨现象的发生特别集中于城市的某些区域,他们假设,这些区域的越轨高发率,原因在于那里的社会解组: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的种族和族成分越复杂、移民的比例越大、居住区的社会组织程度和社会控制力度越松弛,则该区域发生越轨事件的比例就越高。芝加哥学派对这个理论假设做了天然的实验室,并对贫民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李涛、李真在《农民工流动在边远》一书中,运用了个案分析和实际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现实生活和种种困境,以及他们的社会心理和三地(京、粤、青<岛>)农民工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让我们跟清晰的了解到现代农民工的心声。
周大鸣在《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一书中,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移动以及他们的文化适应,和外来人口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民工的角、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教育与管理、以及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进行了探讨。移动网上营业厅上海
李强在《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提出了流入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分析了流入城市农民工的利弊,流入城市农民使城市增添了大量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劳动力,但是流入城市农民也存在不少问题,大量农民的流入对城市物质供应、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等方面造成的压
农民工研究综述
赵晓芳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2004427)
摘
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体,并且农民工研究在学术界的各个领
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本文分为分别从输入地、输出地以及人口流动的理论这三个部分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现阶段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论述方面来进行弥补。
关键词:农民工;输入地;输出地;人口流动
2022国庆73周年2007年2月第4卷第2期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07Vol.4No.2
82・・
力,确实损害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引来了不少城市居民的种种怨言,由此也引发了城市居民与流入城市的农民之间的矛盾。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中,通过数据分析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概貌进行了概括。首先,农民工的职业变动比较大,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其次,农民工最有可能向上流动的机会,就是想个体工商户,而成为城镇正式工人和企业老板的可能性则很小;另外,农民工向农业劳动者流动的可能性很大,基本上没有任何障碍。
李培林在《巨变: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一文中,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进行了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和城市已令人目眩的速度扩张,也与中国一个比较特殊的因素相关联,这就三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李路璐在《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一文中,在流动人口问题上,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寻一个平衡点。一方面,移民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改变传统经济和社会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和某些人担忧的是: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否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白南生等人为,大规模的候鸟式的农民工流动,是中国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特殊方式。虽然不乏回乡创业的生动案例,但调查结果并不支持媒体宣传的“创业神话”。虽然许多农民工也曾经有过回乡创业的梦想,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回乡农民工回到了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之中,回乡创业只是个别现象。白南生还进一步指出,回流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水平明显低于有外出打工者的家庭。他以自己在调查中得到的资料证明说,如果有可能,一半以上的回流农民工都会选择再次外出打工。
二、输出地研究回顾
对输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对输出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对输出地社会结构的研究,例如:陈阿江在《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文中运用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和现代农村社会的乡土性,来说明现代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另外,张继焦在《外出打工者对其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一文中,关注的是外出打工者对其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两个层面。在家庭层面上,外出者与家庭之间的非正式合约是观察与解释外出打工
者对家乡影响的内在机制。这种基于家庭伦理的合约将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双赢状态。而在社区影响层面上,更为关注的是“社区内向式反刍”,主要指出了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的正效益。
夏至下雨有什么说法(二)对输出地政治结构的研究,例如:周大鸣在《渴望生存——
—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一书中,就有一节专门讨论“农民工外出务工与输出地政治结构的变迁”,该文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强调了农民工回乡对当地政治结构的影响。他认为,农民工对村落政治结构的影响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是直接影响:打工农民工成为乡村精英,直接参与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竞选中去,冲击原有的精英体系。第二是见解的影响:大量农民工通过不断带来的新观念、对输出地政治结构产生影响。现在,农村基层的权利已经逐步转移到了打工赚钱比较读的人手上。
(三)对输出地经济结构的研究,例如:周大鸣在《渴望生存——
谢杏芳怀孕照曝光—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一书中,对输出地经济结构的研究只是作了简单的分析,分析了外出务工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层面带来的好处,和外出务工的驱动力[6],还有待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黄平在《寻求生存——
—
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工业化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公平而有序地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何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仅保持农业原由的发展水平而且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工已经成为所有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并且针对其现有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我国解决民工潮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其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工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农民工——
—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2][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
[3]周大鸣.渴望生存——
—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
[4]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
[5]龚维斌.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农村社会变迁[M].文物出版社,1998.[6]黄平.寻求生存——
—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8]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9]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9.
83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