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源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12.07
∙【字 号】
∙【施行日期】2011.12.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户户通安装调试指南∙【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实施意见
产权到期怎么办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粤府〔2011〕101号)精神,现就我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精神,积极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创“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并完成林业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系统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在全省实施封山育林),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林区秩序明显好转,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1.2%,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地区之一。但随着我市水陆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江河两岸地带开发速度的不断加快,部分路(河)段两侧森林生态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一些重要路(河)段两侧、交通节点的裸露地及采石场等植被破坏地块;部分路(河)段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地森林质量不高、林相层次简单、景观类型单一;一些主干交通要道沿线森林斑块和绿化带破碎化。上述状况与建设区域安全体系
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行复绿美化、林分改造,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加快推进交通主干线两侧、江河两岸、城镇周边宜林地区的造林绿化,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市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景观林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早日见到成效,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和景观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促进河源早日实现绿生态崛起。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按照省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绿发展和生态惠民战略,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要抓手,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强化生态功能,积极引导发展绿低碳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升生态优势,继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着力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入室抢劫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以杜鹃和枫香为主
题树种,以其它乡土阔叶树种为基调树种,坚持生态化、乡土化,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落,不搞“一刀切”的形象工程。二是依据现有,整合资源。在现有林带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在绿化基础上进行美化生态化,注重与沿线的湿地、农田、果园、村舍等原有生态景观相衔接,注重与各地防护林、经济林、绿道网等建设统筹实施,充分实现各种生态建设项目的整体效益。三是科学营建,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并与其它规划相衔接,对跨行政区的路(河)段绿化美化生态化进行统一布局规划,保证建设工程的有序衔接和生态景观的整体协调。四是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突出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属地政府统筹安排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建立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目标任务
周杰伦江语晨 全市统一规划建设4条生态景观林带,分别为河梅高速公路10号生态景观林带、粤赣高速公路12号生态景观林带、京九铁路17号生态景观林带、江河(东江)20号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任务量为83.4万亩,其中:绿化景观带(高速公路两侧25米)建设任务1.4万亩;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1公里可视范围)建设任务29.1万亩;江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任务52.9万亩。2011年开始试点,力争3年初见成效,6年基本成带,9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形成4条“结构优、健康好、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生态景观林带。
四、工作要求
(一)建设方法。综合考虑全市自然生态、交通、城镇和景区景点布局等资源要素,统筹协调山、水、田、林、路和城乡,全面整合山地森林、四旁绿化、防护林、城市森林、城镇村庄人居森林以及湿地、田园等多种资源,采用“线、点、面”相结合的形式,建设多彩、多层次、连片大块和具有河源特的森林生态景观长廊。“线”是指将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5米林带作为主线,建成各具特的绿化景观带。“点”是指将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的省际出入口、城市出入口、城镇村居、收费站、立交互通等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一连串的景观亮点。“面”是指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两侧1公里内可视范围林地纳入建设范围,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和具有区域特的森林生态景观,增强区域生态安全功能。
我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涉及主干道隔离网内绿化景观带、主干道隔离网外两侧25米绿化景观带、主干道两侧1公里可视范围生态景观带、江河两岸生态景观林带等4种类型。
以现有的绿化和森林为基础,采取以下4种建设方式:一是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土地等采用植苗方法进行人工造林。二是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三是对已经绿化但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四是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进行封育管护。
(二)建设内容。一是将河梅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成“百里枫香长廊”为主题的10号生态景观林带,基调树种搭配以樟树、火力楠、木荷、山杜英、杨梅等,形成红叶为主调的森林生态景观。二是将粤赣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成“百里杜鹃花廊”为主题的12号生态景观林带,基调树种可选择阴香、火力楠、木荷、罗浮栲、山杜英、米老排等,营建以暖系为主调的森林景观,充分展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主题。三是将京九铁路规划建设成“百里富贵黄”为主题的17号生态景观林带,选择黄槐、复羽叶栾树、台湾相思、双翼豆和双荚槐等为主题树种,选择樟树、深山含笑、木荷、红锥、火力楠、罗浮栲、米老排、阴香、假苹婆、山杜英、枫香、乐昌含笑等为基调树种,营建与当地现有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森林景观。四是通过对东江干流沿江(河)道路绿化用地、沿江(河)堤坝防护林带、沿江(河)岸线1公里可视范围的山地和重要水库集雨区的山地绿化,建成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20号江河生态景观林带,选择具有较好涵养水源和较强保持水土能力的乡土树种,采用主
导功能树种和彩叶树种随机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进行造林绿化,提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强调叶变化和季相变化,呈现以绿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的景观。
(三)建设期限。一是规划建设前期(2011~2015年)。全面完成4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补植套种20.6万亩、改造提升23.6万亩、封育管护22.2万亩。2011年完成全市生态景观林带规划编制工作;2012-2013年主要完成示范段10、12号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2014-2015年在巩固和完善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完成17号、20号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二是规划建设后期(2016-2020年)。完成前期建设的4条生态景观林带83.5万亩的封育管护工作,到2020年全面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各项建设任务,交通干线和东江整体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构筑覆盖全市的森林生态网络,规划范围内土地实现绿化美化生态化。
五、发挥综合效益
(一)突出林业转型发展功能。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
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建设全省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任务。
(二)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全市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加强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和恢复,构筑江(河、湖)绿生态屏障。结合低碳示范市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三)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沿线森林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林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