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题型与对点练习
一、宾语前置的种类
张哲瀚个人简介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例: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我会很温柔不会弄疼你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再比如: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另外,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
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4. 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 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渔夫》)
二、状语后置的种类
所谓状语后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状语一般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状语的一般只能是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比如:他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跑进教室。在这个句子中“非常”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从操场上”是介宾短语。“非常迅速地从操场上”处在主语“他”和谓语“跑”之间,是作状语来修饰“跑”这个谓语的。而在文言中,如果遇到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却常常将其置于句末,所以,有时人们把状语后置又称之为“介宾短语后置”。
依据构成介宾短语的介词的不同,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于……”结构的状语后置
这也是文言中最为常见的状语后置。例如: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蓝”作状语后置了)
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作状语后置了)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徐公”作状语后置了)
杨紫今年多大2.“乎……”结构的状语后置
例如: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三子者之撰”作状语后置了)
浴乎沂,风乎舞雩。(同上)(“乎沂”“乎舞雩”作状语后置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乎吾前”“乎吾”作状语后置了)
3.“以……”结构的状语后置
例如: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以组”作状语后置了)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如……”结构的状语后置
例如: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三江给贡职如郡县。(《荆轲现刺秦王》)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状语后置都是介宾短语,如:“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这句话中的“如其子”作状语后置了,但他并不是一个介宾短语,而只是一个“像…
…一样”的一般状语结构。反过来,也并不是所有的放在句末的介宾短语都是后置状语,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这个句子中的“于水”是作补语的。这样看来,人们把状语后置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不严密的。
那么,在文言中,是不是所有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都要后置呢?
请看下边例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个句子中,介宾短语“以战”作状语并没有后置。这种情况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这就是说,状语后置不过是文言中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介宾短语作状语都要后置的。
还有就是,文言中有的状语后置因为省略了介词而较难作出判断,在阅读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介词。例如:
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中“读书”后省略了“于”,这句话可译为“在轩中读中。”例“战”后省略了“于”,补出来,可译为“将军在黄河北面作战,我在黄河南面作战。”例“军”后也省略了“于”,译为“晋国在函陵驻军,秦国在汜南驻军。”
三、判断句的种类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怎样制作丝网花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
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四、省略句的种类
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考生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出省略成分,这样,才能使译句表意精密、清晰,表达更加流畅。
省略句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中国茶之乡在哪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