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临考押题——文言文阅读苏教版高三
总复习
押浙江卷第14-18题
文言文阅读
适合各种心情的句子文言文阅读是浙江卷必考的题目,命制实词、虚词、文意概括三道选择题和一道断句以及一道翻译题,分值为20分,选材较为广泛,书信、论文、传记、游记、序言、墓志、形状等均有所涉及,多位一些名家的散文,近几年序言和书信较多。从考点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文言实词
实词包含单音节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尤其是翻译逐点赋分,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浙江卷用一道选择题单独考核,在翻译中也有所体现,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3.归纳内容要点
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是高考的必考考点。
4.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必考考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旅游好地方5.理解并翻译文章句子
文言翻译是综合考核文言文语段能力,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子等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一、文言实词
挂靠协议书
1.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
(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
(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
(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给出的意思和本字的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要考虑通假。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
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
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
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李丽莎无圣光原图
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情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
文言中如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同双音节词语,注意是否能够拆分,如能拆分为两个词语代入原文语意通顺即为两个词语,注意一点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现代汉语一个词语。注意连绵词,连绵词词义一般较
稳定,连绵词有两种情况:双声和叠韵,即两个语素的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3.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4.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为“返回”之意。
(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撒贝宁资料(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
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银行初几上班时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A项“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D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D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重庆卷第4题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B项“以公少年易之”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