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农夫山泉当前生意形势深度分析及建议二十三小年祝福语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绑鱼钩的方法图解1、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有所缓和
5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的不断好转,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有所缓和。从已经公布的PMI数据来看,5月制造业PMI环比回升2.2至49.6,高于3月的49.5;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回升5.9至47.8,略低于3月的48.4;综合PMI产出指数回升5.7至48.4。
制造业供需同步恢复,生产端恢复情况好于需求端。5月PMI环比回升2.2,其中生产、新订单指数环比分别回升5.3、5.6至49.7、48.2,均较4月有明显回暖。与3月绝对水平相比,目前生产指数已高于3月,而新订单指数仍低于3月0.6,即生产端的恢复情况好于需求端。非制造业景气程度有所改善。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软件技术是学什么指数为47.8,环比回升5.9。其中,服务业景气水平明显反弹,5月服务业PMI商务活动指数为47.1,较上月反弹7.1,从绝对水平来看已高于3月的46.7;不过,建筑业景气程度进一步下滑,5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2,较上月继续下降0.5,降至疫情以来新低,整体扩张速度继续放缓。
从高频数据来看,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正逐步向历史同期水平回归。5月开工率指标也多数回暖,其中黑商品相关的唐山高炉开工率、焦化企业开工率较4月末分别提升5.6、2.8个百分点;基建相关的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磨机运转率较4月末分别提升5.2、3.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九大城市地铁客运量环比回升10.2%,螺纹钢、电解铝、铁矿石、焦煤等工业品库存亦持续回落。
2、中国经济的“至暗时刻”大概率已过
中国经济的“至暗时刻”大概率已过,6月经济预计将加速修复。5月以来,国内疫情加速好转,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下降。6月1日起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北京的封、管控区开始陆续解封,进入动态清零阶段。生产恢复后,此前在疫情影响下积压的订单也有赶工需求。进入6月后,建筑施工企业将进入年中阶段性考核期,叠加7-8月高温多雨不利于施工,房地产和基建项目或将在6月出现“赶工潮”。从高频指标看,5月下旬开始,水泥库存出现见顶回落迹象,6月3日当周水泥库存较上周下降了3.0%。
袁洁莹个人资料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涉及财政、金融、消费、投资等共 6方面 33项。随后,5 月 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话会议,直达区县一级,
要求相关措施尽快落地,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失业率下降。往后看,随着上述措施的逐步落地实施,中国经济将加速回归常态。
3、二季度经济大概率实现正增长
展望二季度,随着疫情冲击减弱,以及更多稳增长政策落地,中国经济仍有较大概率实现正增长。6月1日举行的国常会提出“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除中央层面的稳增长政策外,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亦出台了多项措施以稳定经济。往后看,财政政策的大力度落实,房地产监管政策的因城施策、边际调整,以汽车为主要抓手的促消费政策落地,都将支撑中国经济筑底、企稳,我们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在0-1%。
建议
1、加快落实6方面33项稳增长举措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6方面33项措施,通过一揽子政策来稳定经济。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对这33项措施做了更为细化的安排。
财政部、央行、外汇局等部委相继就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在系统内部召开会议,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先后发布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文件,预计将有更多省级政府出台相关文件。
短期重点应在加快落实这33项稳增长举措。一是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疫情对各类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的掣肘减弱。二是这33项稳增长举措涉及到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等领域,需要多个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协同发力,中央应督促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狠抓政策落实。
2、着力解决基建项目融资难题
2022年基建投资被各方寄予厚望,但因预算内资金受疫情和土地一级市场降温的拖累,而配套资金又受隐性债务监管的影响,2022年基建投资仍面临融资难的约束。今年4月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这四个和基建相关的支出分项,合计当月同比从上月的8.4%回落至2.4%,且主要是农林水事务在支撑,其余三项均转负。今年一季度新增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1.39万亿,和去年同期相比少增2513亿;1-5月Wind口径城投债净融资7558亿,同比下降18.4%。
为缓解基建融资难,近期已出台的政策,一是支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二是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我们认为,相关政策的效果或有限,原因一是随着全国铁路网的覆盖度提升,铁路投资放缓是大趋势;二是年初的信贷额度通常较为充裕,今年一季度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说明信贷额度不是拖累基建领域贷款的主因,金融机构市场化考核和地方政府为基建项目配套融资意愿不足的影响更大。调整政策性银行的基础设施领域信贷额度后,因其成本相对更低,可能会进一步挤压商业银行对基建的信贷支持。
池珍熙妻子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着力解决基建融资难题:
一是基建投资回报要算综合账,研究、探索能否突破专项债监管的核心要求,即所对接项目的现金流能够覆盖还本付息。现金流回报能够覆盖还本付息的基建项目稀缺,这也是专项债资金拨付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5月23日国常会要求专项债资金,力争在今年8月底前使用完毕。今年1-4月专项债拨付资金1.11万亿,5-8月需拨付的专项债资金达3.5万亿,地方政府或面临较大的资金拨付压力。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既要算经
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如果能突破专项债监管的核心要求——收益自求平衡,将收益考核从单纯的现金流回报拓宽至综合收益,在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缓解基建融资难。
二是通过特别国债直接对接重大项目等,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目前来看,三季度有较大概率发行特别国债。尽管特别国债列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但使用时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助于缓解基建融资难题。
3、为出台增量财政工具做准备
我们使用税收乘数和财政支出乘数估算,疫情让财政收支缺口扩大了约1.4万亿,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33项稳增长措施并未包括发行特别国债等财政增量工具,可能原因是这涉及到预算调整。根据《预算法》财政预算调整需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最近一次可能将于6月中下旬召开)。5月23日国常会要求“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较财政部副部长4月中旬的表态明显提前(当时称第一批原则上今年9月底前拨付使用,第二批只要求在今年尽可能加快使用)。由于四季度GDP通常是全年占比最高的(28%左右),在专项债资金使用完之后,可能需要财政增量工具来托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