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10、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
11、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
12、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13、是以圣人不期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14、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
15、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徐嘉雯图片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
16、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
17、共工之战,铁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固的伤到自己的身体,这说明持盾牌大斧跳舞来降服敌人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
18、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
19、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20、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2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啊。)
2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得百姓回到结绳记事这种原始的怡然的生活状态)
2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
2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门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26、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27、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清理电脑垃圾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28、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2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
30、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三十题:
1、隶变:指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2、异体字:pdf转doc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较普遍。
3、古今字: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
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记录原来词义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4、六书: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5、《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6、《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并在《说文解字 叙》里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7、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8、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9、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10、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李湘女儿近照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1、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2、并提: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13、互文:互文,亦称“互文见义”、“参互”,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用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方法来表达一个完整句
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4、笺: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15、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6、互训:两个字互相训释,即用甲解释乙,又用乙解释甲的训诂方式。
17、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
17、十三经注疏:南宋年间,理学大家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即《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