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的前世今生:在二十世纪重新发现中国古建筑南山南马頔
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梁思成曾经将宋代的《营造法式》与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这两本有关建筑技术的古籍誉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其中又以《营造法式》更为完善、丰富。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考察中,梁先生等一众前辈学人就以《营造法式》作为钥匙,破解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谜团,从而在研究中超越外国学者,后发制人。
由此可见,《营造法式》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有着武林秘籍一样的地位。但如果你对古建筑不甚了解,直接翻开《营造法式》,可能会一头雾水:书上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完全看不懂了。放心,这并不是你的问题,当年梁思成他们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同样如此。因此《营造法式》在当时也被梁先生戏称为「天书」。
唐三有几个老婆
word如何设置页码这样一本天书,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头,它又为何成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关键?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成书的时代背景。
编修《营造法式》的背景
「营造」在古代就是建筑营建的意思,而「法式」在宋代指政府制订的法令与成规。从这个角度来看,《营造法式》并不是一本设计或者施工的指导规范,而是政府在建筑工程中
制订的一部法规,实际上是用于建筑工程的预算定额,用来节制工程所涉及的财政开支。
在北宋中晚期,官方的建筑工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主持营造的官员常常虚报所需工料,然后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到了神宗朝推行王安石的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打击建筑业中的这种腐败行为。当时宋神宗就敕令主管官方营建的部门将作监编一套营造法式来管控建筑工程的预算。
这一套营造法式拖拖拉拉到了哲宗朝的元祐六年(公元 1091 年)才完成,而且编写质量不咋地,实用性不强。于是哲宗又敕令将作监重编法式,这事交给了任将作监丞的李诫。李诫当时在将作监已工作八年,建筑业的经验非常丰富。他吸取之前营造法式的教训,勤恳认真地整理编写,终于完成了新版的《营造法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解读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参考书。
李诫(? - 1110 年)
李诫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知道怎么去详细计算工料。工料的测量一般分两部分:《营造何炅为什么被全网封
法式》中称之为「功限」和「料例」,前者是用工定额,后者是用料定额。这也是书中的重点,李诫根据过往主持营建的经验,综合考虑工艺要求、材料运输、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制订了详细的估工方法。
具体怎么做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把定额按工种分类,细化分解到单个部件。因此只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定好各部件的种类、数量、尺寸,就能参照营造法式估算出较为准确的用料。建立这套方法一共分为三个步骤:制度、定额、比类。
首先明确制度,也就是列出不同工种下各种部件的规格,作为估算工料的样板。对于某个部件,一般只举一两种尺寸规格,其他的可据此推算。
然后规定单个部件的工料定额。针对某一制度,定出用工和用料的具体数额,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功限」和「料例」。
最后是比类增减。也就是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情况,将实际用到的部件规格与样板的规格进行比较,将样板所用的工料进行增减,得到实际工程中的用料。虽然比类增减仍留有人为操作的空间,但比起之前虚报好几倍的情况,还是严谨了不少。
了解了《营造法式》的编写体例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一本讲建筑设计、造型和功能的书。用李诫的话说,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关防功料」,提供科学的用工用料估算方法,使
得建筑工程预算有法可依。
因此,《营造法式》并不能为我们揭示中国古建筑的全部谜底,但书中总归也记录下了许多当时建筑的部件与做法。我们可以看制度部分的标题: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泥作、砖作、彩画作等,可谓应有尽有,相当全面。
倪萍近况而且李诫的记录也非常细致、可靠,书中几乎所有材料都来自匠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资料,对于偏重师徒传承,轻于文字记载的中国技术传统来说,十分宝贵。因此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李诫的这版《营造法式》完成于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最开始在京师地区试行,效果非常好。到了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宋徽宗敕令刊印《营造法式》,正式推行到全国。李诫也因此升官,成了将作监的主管。他在将作监一共工作了十三年,从主薄做起,主持营建了许多大型建筑,包括五王邸、太庙、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钦慈太后佛寺等,称得上是一个极为勤恳的实干家。
袁珊珊男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