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2014年第4期
高层次青年社工人才培养状况调查
苗艳梅林霞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北京100083)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最高学位,更是
培养青年社工人才的重要路径。以高校社会工作硕士为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发
现,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同度较低,认同维度不一致。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源地、
考研专业动机、专业获致能力、专业社会认同度等。高校应该提高社会工作硕士
的准入门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教育目标和定位,通过宣传和合理的岗
位设置增强社会认同,为搞好青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青年社工人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青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培养青年社工人才的工作中,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层次的教育工作,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正规教育的最高层次,更是培养青年社工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亟需引起重视。2012年中国内地第一批高校本土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他们面临职业抉择时是否认同并选择社会工作,能否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中流砥柱,将直接体现我国青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研究青年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同对于完善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制度,为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位等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1],是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是为帮助人们满足那些仅凭个人努力无法满足的需求而采取的有组织的做法;将受助者视为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它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运用专业的方法使受助者发挥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社会科学[2]。
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
人与他人或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3],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形成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而持久的模仿学习。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
收稿日期:2014-04-05
作者简介:苗艳梅,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
林霞,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社会工作实习、青少年社会工作。
27
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是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而反思构建的,确立对某一学科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整体性认可”[4]。学习者通过对整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估,逐渐形成对所学专业的主观看法,并将专业价值内化,以实际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其内涵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认同专业的社会价值、在职业抉择上是否愿意从事该专业等。专业认同可分为四个维度:第一,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习者的专业了解程度、专业价值认同度等。第二,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第三,行为性专业认同。指在专业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例如是否认真学习、是否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第四,适切性专业认同。是学习者自身特点与专业的匹配度,例如学习者个性与专业匹配度、专业能否展现自己特长等。
2012年,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33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位于其中。本研究以上述4所高校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本调查共发放15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回收率86.5%。其中女生97人,男生37人;一年级74人,二年级60人;城市生源75人,农村生源59人;本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数为92人,其他专业为42人;36人本科毕业于211院校,98人本科毕业于非211院校,其中二本院校有85人,占样本总数的63.4%。
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认同概况
1.社会工作硕士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性认同相对较高
社会工作硕士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性认同体现在对该专业的整体认知和一般性认知两方面。后者是通过专业学习形成的,包括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专业地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社会整体评价等。调查显示,约70%以上的学生表示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本科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接触与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时间较长,认知性认同程度更高。
印度教 佛教
2.社会工作硕士对专业的情感性认同略低
相对于认知性专业认同,社会工作硕士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情感认同较低。占71.7%的社会工作硕士
对该专业虽有比较正面和积极的评价,但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只有47%的人看好该专业,将来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更低,只占38.1%,占40.3%的调查对象甚至表示曾经考虑过转专业。因此,调查对象的情感性专业认同较复杂,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心态,专业态度和专业承诺不一致。学者李国珍等人的调研结果同样认为,社会工作学生对专业前景比较看好,但是如果让他们再次选择专业,只有18.6%的人会坚持选择社会工作专业[5]。
整体上看,只占有56%的调查对象喜欢社会工作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占73.1%的调查对象本科虽毕业于非211甚至是二本院校,而现在就读的高校都是国务院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的试点院校,均为211或者985院校,但是他们对现在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满意度并不高,占47.1%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满意。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造成社会工作硕士对本校本专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除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刚刚开始,缺乏办学经验,尤其缺乏与本科相衔接且并不重复的培养方案之外,还存在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别对待。例如两者在学费缴纳、奖励机制、校方重视、他人尊重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满意度较低。
3.社会工作硕士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行为性认同不高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行为性认同主要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投入程度,包括课堂学习和实习两方面。数据显示,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上,只有2/3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实习,投入专业课教学。但是他们的专业学习主动性不高,只有占不到40%的调查对象能够主
37
动学习,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社会工作专业对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甚至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由于个人专业能力、实习督导师资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该专业实习时数的规定。因此整体上讲,社会工作硕士能够完成必需的学习任务,但主动学习较少。这也说明他们的行为性专业认同度不高。
4.社会工作硕士的适切性专业认同状况不佳
适切性专业认同主要通过学生个性、专长等特征评估以及该特征与社会工作专业需求的匹配度来测量。整体上讲,约占20%左右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适切度不高,约1/3的调查对象表示对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不足,难以判断自己的性格、个人专长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匹配度;认为自己的个性等适合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比例略高于认为自己与社会工作专业完全“不匹配”的学生。约占4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性格与社会工作专业要求比较匹配,有29.1%的调查对象觉得社会工作专业能够较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5.社会工作硕士整体专业认同一般
本研究使用的专业认同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以单项题目的分数3为中间值作为比较标准,进而比较
各量表中其各个维度每题的平均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M=3.43,略高于中等临界值。四个因子平均得分也略高于中等临界值分数,各因子所得平均分按大小排序分别为:认知性>行为性>适切性>情感性。其中认知性因子得分最高3.78分,表明学生比较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基本情况,情感因子得分最低3.30分,表明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好。
三、影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专业认同的文献研究表明,学生兴趣、性别等个人因素,专业就业前景、社会认可度和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6]。本研究假设以下因素会影响专业认同:学习者性别、年级、生源地、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本科专业、本科学校类型、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动机、是否有全职工作经历等个人因素,以及专业教育、社会发展趋势、社会认可度等社会环境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习者的性别、年级、是否有全职经历、本科就读学校和本科所学专业等因素对社会工作认同度均没有显著影响。生源地、个人能力、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动机、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本校本专业教育状况、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专业就业前景等因素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
1.性别差异对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同影响不显著
性别对于专业认同有一定影响。男生在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以及整体专业认同上均高于
女生,在行为性认同上比女生略低,但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男生唯有适切性专业认同上比女生高,且差异显著。或许是选择该专业的男生经过更多理性思考,不仅是因为该专业入学门槛低、学位易获取等外部因素,更多是出于对自我和专业的认同。
2.报考原因差异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
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不同,会影响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同。本研究将报考原因分为“对专业的热爱”、“容易考取”、“被调剂”、“家人亲友的希望”和“其他”五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被调剂”和“容易考取”。
“热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专业认同,其次是接受调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常常会在完成专业要求之余,参加多种志愿活动。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容易考取”的学生专业认同明显低于“热爱”和“被调剂”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位访谈对象就坦诚地表达了“我就想上个好学校,最好是985,这个专业是新开的,又自费,肯定很容易考”,而且因轻松备考
47
反而被录取,也进一步造成专业认同度不高。
因为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选择“家人亲友希望自己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样本量很小。但是
这些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除在“行为性专业认同”一项上略低于热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之外,认知性、情感性、适切性和整体专业认同最高,且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非常显著的差异水平。
3.生源地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生源地差异,会影响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同。城市生源比农村生源专业认同度高,而且这一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城市学生更容易获取专业信息与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认同,农村学生信息获取途径较少,从而影响其对社工专业的了解,导致专业认同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也会影响城乡学生的专业认同。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通常优于农村学生家庭,择业时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农村学生对职业有较高的经济期望,社工专业难以为其提供高职高薪高社会认可的机会,因此会降低他们的专业认同度。
4.个人专业能力差异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影响
学习者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该专业,肯定该专业的价值,进而接受它,并在择业中重视学以致用,这种建立专业认同的过程在学习期间尤其重要。学校环境、课程设置、实习实践、价值观培养等,对学习者专业认同有重要作用。调查表明,社会工作硕士对自身专业能力评估的不同会影响他们的专业认同。38.8%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不足”,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从事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越是肯定自己专业能力的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越高,而且这一显著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5.薪酬待遇要求不同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影响因为爱情 蔡明
政府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系列文件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是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福利较低。有访谈对象明确表示,因为社会工作职业待遇较低,所以不会选择这一职业。调查显示,择业中要求高福利的学生比不要求高福利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认同上,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在对社会工作的情感性专业认同和行为性专业认同上,择业中对“高薪”要求较低的学生均高于“对工作福利有较高要求”的学生。但是在调查样本中,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择业时高工资收入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这或许是造成整体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认同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水平对于提高在校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促进作用。
6.社会认同度影响学习者的专业认同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专业认同。造成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业认同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社会工作的整体社会认同度较低,岗位缺乏、薪水较低。学生学习目的、职业规划、个人专业能力评估和择业意愿等因素对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这些因素都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息息相关。
电脑广告四、培养高层次青年社工人才的建议
前任攻略插曲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青年社会工作人才,重点要提高其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可以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社会倡导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保证输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承诺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充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提高准入门槛和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准入门槛较低,通过国家线的考生录取率几乎是100%,甚至需要接受
57
其他专业调剂。很多考生认为该专业容易考取容易毕业,虽然他们专业认同度不高,但是文科专业之间差别不大,考生需要的仅是硕士文凭。学习动机不强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难以促使他们有较高的专业认同。香港、台湾等地区招生时比较重视考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通过面试、笔试等方法挑选更适宜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内地多数高校社会工作硕士招生时的面试流于形式。
汪兆铭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建立在对该专业了解的基础上。有1/3的学生报考该专业的动机不是“兴趣”,而是因为该专业“好考好读好毕业”,抱有“混一张名气好的高校硕士文凭”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动机,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因此,要通过课堂教育、实
习实践等环节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定位,尤其强调助人过程中伴随的“价值感”、“成就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的专业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动,最终提高对该专业的认同。
2.明确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
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虽然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和区别。基本以本科教育为核心,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基础上增减,专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硕士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选修版。个别本科修读社会工作专业的访谈对象表示,硕士课程和本科课程差别不大,就是科目少些,时间短些,硕士开设的课程本科基本都学过,尤其是选择本校本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表示,没有觉得硕士期间在专业学习上有较大提升。
占31.3%的学生由于本科专业不是社会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各学校虽然都规定对于本科非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生,应当先修社会工作基础课程,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往往与硕士课程平行,先修也流于形式,专业课完全没有基础,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在入学初期开设相关的专业工作坊,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增进同学感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先于职业化进程,因此社会认同度较低。提高社会认同与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联系紧密。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定、组织制度、激励机制等;需要明确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完善岗位设置等。同时,职业化过程本身就是提高社会认同度的最好策略。在社工人才岗位设置上,政府应明确体制内社会服务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切实落实民政事业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工作,并大力培育NGO、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完善人才聘用、激励和保障体制,创造大量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非体制内部门。
对青年社会工作人才而言,还需要社会在认同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这一方面需要加快行业准入制度的实行,并完善社工职称制度,令青年社工入职后有保障,有上升空间,以保障其工作稳定,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留得下、干得好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页。
[4]林诚彦张兴杰等:《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载《高教探索》,2013年第3期。
[5]李国珍徐乃斌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载《社会工作(理论版)》,2008年第2期。
[6]杨宏施远程:《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综述》,载《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