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二宫和也
  1、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此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breakfast  3、学习作者做事“尽吾志”和治学“深思慎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舍”“名”“其”“以”等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至”“明”等一些词的活用。
  2、学习__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结合注解疏通字意。
  第二课时:学生质疑,教师串讲,归纳重点字词。
  第三课时:分析__的写作特点,复习总结。
  四、文本解读:
  1)作者的思路:
  板书:
  1、介绍褒禅山概况
  记叙
  2、记游山经过(详略)照应因事说理
  3、游山心得——尽吾志照应议论
  4、对仆碑的感慨——深思慎取——补叙。
  5、同游者、写作时间
  2)重点内容分析
  第1段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为后面第4段议论中提出治学“深思慎取”提出依据。
  第2段略写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形式,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最后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从而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
  3)重点内容处理方法
  教师提示此文和其他游记不同,学生寻后教师明确:__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出__记叙、议论的部分,并组织学生在原文寻前后照应的语句,从而明确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有处处
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想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五、助读材料
  1、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梦见人死了又活了  2、褒禅山是安徽省含山县城北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之前在舒州任通判),途中和几位游览了褒禅山,这年七月,作者以追记的形式,补写了这篇游记。
  六、重点内容积累
  名言: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头像图片2021最新款女气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字词积累
  1、重点词语: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
  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活用)
  或:有的人
  2、虚词:
  (1)其:
  ①其下平旷:代词,代指华山洞。
  ②问其深:代词,代指后洞。
  ③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代词,那些
  ④其进愈难:代词,游览的人。
  ⑤而其见愈奇:代词,那些(景观)
  ⑥视其左右:代词,那些(游览的人)
  ⑦其又深:代词,代指后洞。
  ⑧则其至又加少:代词,那些
  ⑨既其出:助词,无义。
  ⑩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悔其随之:代词,我。
  (2)以: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词,顺承。
  ②拥火以入:而,连词,顺承。时期英文
  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连词,修饰
杜十娘歌曲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