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精选篇1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__---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封面人物林志颖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美容美白护肤品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加斯帕德 尤利尔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张婧仪和周迅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出能够作为\\\ 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够不够歌词
  3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霍尊的妻子姜华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