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开网店步骤(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谢梦百里挑一(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 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考点6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考点7 问卷设计的结构及基本原则
(1)问卷的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
(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将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第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问题对于调查目标适宜性;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
第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包括主观障碍(如: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和客观障碍(如: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考点8 影响能力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能力
的形成。
(2)早期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与自然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和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主导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同样是不可能的。
考点9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蒲巴甲女友(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考点10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考点1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考点1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国英传uj好人卡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 德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 方面的和谐发展。
考点13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1. 导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
郭蔼明资料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3. 知行统一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考点14 情绪的ABC理论
情绪的ABC 理论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或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
ABC来自3个英文的首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考点15 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