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我带孩子去迪士尼星愿公园的儿童游乐区玩,看到一个妈妈在训斥孩子。
这位妈妈大声对孩子说:开学了手抄报内容“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能打别的小朋友,你怎么还打呢?我告诉过你了,如果你再打别的小朋友,你就再也别想来公园玩!”妈妈声嘶力竭,小朋友在那里哇哇大哭。
从妈妈和孩子零零碎碎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个小朋友平时具有“攻击性”,很喜欢打别的孩子。妈妈对此头疼不已,但是却束手无策。
你看到了“孩子爱打人”,有没有关注孩子“攻击”的性质?
孩子喜欢打人,我们一般说孩子具有攻击性。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发展心理学家分析了孩子“攻击性”的种类,认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不带有伤人的目的,主要是孩子为了抢夺玩具、位置、机会等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原因,一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很快消逝。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四岁的小朋友王诗龄就表现了一定的攻击性。有一次,她和kimi抢一个篮球。她争抢不过银行行号查询kimi,就用手打kimi。还好在场的大人们及时把两个小朋友拉开,阻止了打架进一步升级。
婚前财产的界定这个综艺节目播放了以后,不少观众都谴责王诗龄表现不好。其实,对于一个四岁的小朋友而言,王诗龄的表现再正常不过。她的这次“打人”就属于“工具性攻击”,目的是为了抢夺篮球或者发泄没抢到篮球的失望。小朋友岁数很小,不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用打架行为表达自己的“小情绪”。
第二种是敌意性攻击。
比起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可就更让父母担心了。这种攻击类型的孩子,往往没有特定的攻击原因,而是纯粹以伤害他人为目的,攻击有时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带来的伤害比
较大。一般认为敌意性攻击又可以细分为三类:
∙ 类型一:言语攻击
言语攻击在成人世界中也经常会发生。说穿了就是孩子指责他人,语言措辞不够文雅,带有攻击性。
比如,我家孩子办满月酒时,曾经邀请了两位同事及他们的儿女参加宴会。其中,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不合,对另一个孩子说:“我觉得你很笨。”被说的孩子哭了。说“你很笨”的孩子就对另一个孩子实施了言语攻击。
∙ 类型二:身体攻击
在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成长过程可谓让人唏嘘不已。他小的时候,遭到了小天狼星、詹姆等男孩的“霸凌”。在小说中,詹姆对斯内普使用咒语,导致斯内普被“倒挂”。这就是典型的身体攻击。“欺凌”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斯内普成年后形成了阴郁的性格,对挚爱莉莉的儿子哈利·波特也爱恨交织。
现实生活中,以身体攻击为主要形式的校园霸凌比较常见。
这种霸凌有时持续时间较长,老师和同学的漠视或放纵会给加害人错误的心理暗示,甚至有可能带来恶性后果。
2019年5月10日,在江西上饶五小,一女孩家长闯入教室,将一个10岁男孩刺伤最终导致其死亡。根据媒体报道,起因是因为这个男孩经常欺负这位家长的女儿。
2019年,《中国青年报》主持的一项赵文卓妻子4.9万人参与的“青年期待”的社会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保护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校园欺凌,也就是儿童持续的“身体攻击”行为。
∙ 类型三:关系攻击
关系攻击一般是年龄偏大的孩子使用的一种攻击方式,主要通过蜚短流长诋毁他人。
比如,《新京报》在去年曾经刊载了一个新闻,王婷婷(化名)在时隔九年后起诉自己高中同学蒋某诽谤罪。她在温州温岭读高中时,高中同学蒋某恶意诽谤她“炫富”、“整容”。2018年4月12日,浙江温岭法院一审认定蒋某行为构成诽谤罪,判处蒋某拘役三个月。但对王婷婷来说,这一正义来得实在太晚,她的人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看似简单的“孩子爱打人”这一现象背后,有不同的性质。
“一刀切”处理,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真正想处理好这些问题,还需要到“孩子打人”的原因。
孩子缘何会打人?背后的因素有三点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打人呢?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孩子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父母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交友模式。有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态度比较有耐心,孩子就会将母亲与他的关系模式复制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反之亦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着家暴成长经历的孩子,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成人后也有暴力倾向。
格式二是父母的爱能给予孩子稳定的安全感,帮助他稳定情绪。如果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帮助他们确认和认知自己的情感,他们就能用比“打架”更好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开头迪士尼小镇那个“咆哮”风格的妈妈,显然对孩子的情绪引导不利。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年幼的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接收的信息做甄别判断。影视作品、游戏、新闻、书籍中的一些宣扬暴力行为的信息给孩子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小伙伴的错误暴力行为也常是他们“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怎么样能快速消灭蟑螂
第三,孩子的心理因素。
挫折感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聚焦不同的问题,触发“攻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例如:
∙ 2—3岁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物权意识,他们有的因不愿和其它孩子分享物品而出手打人。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这种打人的情况会逐步减少。
∙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有了自主意识。特别是青春期,有的孩子无法用优秀的学业赢得父母
认同,为了引起父母、老师、同伴的注意,产生“廉价的优越性”,往往会以打架的方式凸显自己的不同。
孩子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价值观不稳定,对情绪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强,又容易受到外部负面信息的影响,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非常正常。
但“正常”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优秀的父母总能在问题发生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发生后寻原因,有的放矢不慌张。
孩子具有攻击性,你可以这样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