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拍一拍功能在哪里设置浅谈绘画创作过程的几个环节
作者:王国仕
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6期
    文/ 王国仕
李承铉是哪国人    2014 年4 月,我有幸成为第三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在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一年的学习与交流,我们这个班的同学的绘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我而言,这个学习过程与以往的艺术创作过程不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思想大碰撞,经历了迷茫与磨合之后,也有所收获。开拓了文化视野,调整了创作思路,得到一些体会。这不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必经之路,只是作为一个画者在地域与眼界的限制下,努力突破自我的一个过程。一句走心的文案
    一、端正创作态度,学会研究
    以往对我来说,创作意味着把心中所设定的画意或主题表达出来,更多时候提笔就画,并且还有可能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绘画的“主流”或者根本所在。这可能误解了传统中“写意”的内涵,就如“解衣盘礴”一般,u盘怎么去写保护
认为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笔墨功夫,率性抒发与表现即可。也因为在这个错误的认识下,绘画作品会停留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死胡同当中。而对这个死胡同的突破,我一直认为是技术的不够娴熟与主题不够明显,或者是作品本身凭空想象赋予的“文化含量”的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花费过一些时间进行研究,但是始终觉得问题未能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在创作过程有许多环节是需要调整的。首先,创作不是即兴式的抒写就能完成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设计过程,即兴式的涂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创作,此类做法更接近传统文人“游于艺”的写意精神。而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绘画的人来讲,创作的前期准备更多的是倾向于研究而不是抒写。比如你要画一朵花或者一只禽鸟,你具备的本事不应该仅仅是顺手就把历史上或当代中的某家的形象还原在笔头上,并因为“挺像”以为能事。而基于一个艺术形象,从历史与当代的诸多对比中,去筛选与排他、借鉴与改造;其次,创作过程不是凭空想象或根据“印象”创造出来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就会被一些理论指导着,这些理论放在大的语境下都是对的,比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游于心象”“默识心记”“抒写心中印象”等等。但是面对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特别是我们还不熟悉与掌握的情况下,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往往却变成障碍了。很多情况下,这些理论是指导你在完全掌握了法式的前提下,提示你不要被法式给限制。因而,在研究阶段,适当地抛开理论的限制,有可能在创作过程的“苦海无边”转而“回头是岸”了。
    二、完善创作方法,发现形象
    在以往的绘画创作中,我更多的是关注绘画成品本身。通过对作品的反复修改,慢慢接近心中所想要的绘画作品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绘画作品往往是顺势造型,强调的是绘画语言的瞬间转化,通过习惯性的笔法推衍,在犹如围棋的黑白布子中寻画面的承接与转合。这样传统式写意方式在笔法训练与画面造势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而把这个训练当成创作的过程却是认识上的不足。在进入动笔创作阶段之前,有些环节是必须要注意的。第一是速写,速写不是具体描绘对象的细枝末节,而是抓住对象的初始状态的形,在模糊的概念中把握对象的基本模式,这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第二是做足创作小稿。小稿分为画面结构稿、稿与模拟稿。这是在以往的创作中最容易忽略的环节。结构稿能控制画面的整体框架与形式,使画面的语言与形象能控制在大框架内。一般来讲,画面的视觉效果与整体构架,都是由这一个环节决定的。稿是控制画面的彩关系,要有三五个不等,反复推敲不断尝试,最后确定一个用于正稿。模拟稿一般要大一些,主要是了解与控制不同材料的最后效果,因为纸张的材料不同、墨的性能不同,不同的手法运用会得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在这个环节要掌握材料、纸张、水及手法的运用关系,做到烂熟于胸。做小稿阶段一定要下足功夫,如果过于马虎,将会给下一步的正稿创作带来麻烦;第三是参考图片,参考图片在现在的绘画创作中普遍使用,很多人的作品一看就是图片照抄的。这样的创作方式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图片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参考,主要是对象的造型状态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但是转化到画面上,是需要提炼与升华的,必须以符合画面的框架结构与审美原则为基础。因此,图片的参考还是很有必要的;第四是经典的作品作为参考。在整个的创作过程,要有大师的作品放在案头,这不仅是那些经典作品会给你某种提示,更重
要的是经典作品还能规范你的认识。这不是意味着你要模仿这些作品,而是在这种大师级别作品的语境下,你的创作思路与方向不至于跑得太远。
    绘画形象的发现,一者来自于经典,一者来自现实生活。这两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是不能偏废的。经典的艺术形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关于绘画语言、法度、法式的程式化模式,在熟悉经典形象的过程中,难度在于突破固有的法式。这对于绘画的人来说都是个难题。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难题又在于没有固定的语言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新的绘画形象与改变固有形象的笔墨样式同样是困难的事情。必须不断在两者之间寻一个平稳的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在创作主体的实践中会慢慢成为可能。
    有了这样的创作方法,创作自然就变成了很规范、有规律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表现对象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对象的选择往往要根据画者所确定的意蕴相关联。这个关联不仅仅是孤立的画意与形象之间的单一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画者作为主体还要根据自己对绘画语言的运用与掌握能力、材料的特殊性能等作一个权衡与把握。画法的使用、语言的排列、材料的筛选都要进行试验与考量。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文化创造,它要承载这些基本的语言和信息,而这些语言符号的组织、运用和排列习惯,就能够造就创作者独特的绘画风貌。这些风貌经过长期的提炼与取舍,将会形成画家个体独特的语言样式。
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
    三、创作需要积淀
    绘画创作过程的积淀来自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语言的锤炼与积淀,这个过程是得老老实实的对经典学习。这就好比学习武术需要扎马步、打基本套路一样,是个积累基础语言的过程。这一关必须花长期的时间进行训练。当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样式之后,就得面对生活,用自我的眼光去发现生活、发现自己、发现审美趣味。这就好比带着几百万行走江湖的年轻人,要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把它买回家。当然,这个过程也许是“猴子下山”式的东丢西捡。但是作为艺术创作过程,这个“丢了捡、捡了丢”的过程是允许的。毕竟对一个形象的研究必须要反复琢磨才行。而这个虐心的过程,也许才是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乐趣所在。
    二是多种知识的积累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艺术品是否具备可读性,是否具备较高的文化品格往往与此相关。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得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氛围与文化气场,这使得画家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认知。在对绘画形象的选择过程中,就包含了作者对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颂扬和鄙薄,也是作者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而作者的文化立场与品格修养将决定他的眼界是否具备了社会的普遍意义。所以,各类知识的积淀与文化品格的把握决定绘画作品的最终定位与文化价值。
    王国仕
    1978 年生于广西天等县,壮族。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2008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美术学硕
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14 年于中央民族大学进修。2015 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师从陈绶祥先生。现为自由职业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多次于专业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有《枕石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