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的悲剧成因及大学生亲情教育价值
◎刘京花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自其问世以来,不同读者、观众和研究者对其悲剧性和悲剧成因一直众说不一,莎评家更是从宗教、历史、政治、人性伦理等视角对这部悲剧进行了精彩的阐释。本文将从近几年学界较为重视的伦理视角探析《李尔王的》悲剧成因,并管窥大学生亲情教育价值。
一、王权伦理和家庭伦理对亲情的异化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秩序和准则,也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的伦理生活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对于王权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人际伦理、爱情伦理等都有深入表现和深刻剖析。
结合《李尔王》写作所处的历史境遇,透过纷繁的伦理事件,考察剧作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对于揭示《李尔王》的悲剧之因有重要启示。《李尔王》通过李尔王(不列颠国王)和他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的矛盾纠葛以及葛罗斯特伯爵的一个好儿子爱德伽和一个坏儿子爱德蒙的故事,展
现了国土、财产的纷争和父女、父子之间伦理关系的破裂。李尔王作为一位国王和一位父亲,他的王权伦理观与家庭伦理观的混同以及他对王权伦理秩序和家庭伦理秩序的统一要求,是造成李尔王流浪以致最终悲愤而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尔王所处的历史时期和他的境遇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王权意识和王权伦理。李尔是一位在位多年的国王,他统治的时期正是封建社会末期。在政治上,这一时期既是皇权专制和封建割据势力统治时期,也是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并极力想登上历史舞台之际。与此相关,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地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李尔王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对大不列颠国的至高无上的王权,在李尔王统治的几十年间,他形成了强烈的伦理意识和根深蒂固的王权伦理。王权伦理以王权定义人的尊卑等级,并将人强制纳入其中加以控制。王权内部的财富分配以尊卑等级为依据进行,成员的尊卑等级须按照和“王”的伦理关系加以确定。王权结构内部成员都重视和追求提高尊卑等级,王权伦理中具有话语决策权以及财富分配权的是“王”。
《李尔王》的第一幕就写到了李尔王依据自己的王权伦理划分国土,分配财产。李尔说:“现在我要向你们说明我的心事。把那地图给我。告诉你们吧,我已经把我的国土划成三部;我因为自己年纪老了,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我想还是趁现在把我的几个女儿的嫁奁当众分配清楚。……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
、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1]这段话中,至少体现出王权伦理的两个侧面:一是李尔对于他的王权的继承、国土等财产的分配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并且这种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是以臣属和王权内部成员绝对的服从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当国王年老之时,就应该放弃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移交给王权其他内部成员。因此,当肯特挑战他的王权时,势必会受到惩罚。但是,造成李尔政治悲剧和家庭悲剧的原因是,李尔王不仅迷信王权,而且把王权伦理和家庭伦理等同起来,将血浓于水的亲情迷失在父权专制中,希望女儿绝对听命于己、完全属于自己,不允许女儿不巧言令,不允许女儿对亲情以及伦理有自己的见解。李尔王这种依同王权伦理的父爱逻辑——
—绝对服从成为最大的优点,就要回报;不服从就是最大的缺点,就要收回父爱和继承的权力,这样的伦理认同无疑是对亲情的异化。《李尔王》中葛罗斯特伯爵和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父子冲突及爱德伽和爱德蒙之间的兄弟冲突也是源于这种伦理认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亲情异化。
二、封建专制和利己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李尔王》的悲剧原因不仅来自于王权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混同对亲情的异化,而且还源于封建专制和利己主义对人性的异化。这反映出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摆脱神权束缚之后,在封建专制日将崩溃和资产阶级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人”的问题。
真诚的考狄利娅出于道德的名义不说李尔所要求的巧言媚语,被视为对李尔权威的不可饶恕的挑战,从而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和国土继承权,并受到了诅咒。李尔王原准备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考狄利娅也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女儿是绝对服从的。而花言巧
作品评述
099
总第期
434Ma n gZhon g拉面怎么做
Literature
语却暗藏野心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如愿以偿。对于高纳里尔和里根来说,她们其实和父亲抱有一样的伦理观:不管是对于国王还是父亲,她们的义务是臣服,臣服的目的是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当李尔交出王位与国土,当她们得到想要的权力和财产时,李尔无论是作为国王还是作为父亲,都已经
怪你过分美丽徐陵结局毫无价值,于是,她们就要抛弃李尔,甚至进行报复。从这样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伦理现象之下的人性问题。李尔王这种王权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混同其实和中世纪的神权或宗教一样,对人性和人的发展是一种桎梏,它压抑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和人自发的道德追求。
李尔是一个拥有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广大的牧场的版图的主人。封建国王的地位和封建专制制度赋予李尔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使得李尔王刚愎自负、专制暴戾、缺乏理性。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表现李尔王的昏庸,而是在李尔形象塑造中也有一些情节体现他的伟大。在李尔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出家门,饱受落魄颠沛生活时,李尔痛陈心扉:“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要一个骄傲的人看清他自己的嘴脸,只有用别人的骄傲给他做镜子;倘若向他卑躬屈膝,不过添长
了他的气焰,徒然自取其辱。”[1]
由此可见,李尔并非
生来昏聩无能、
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因为“有所恃”,他所恃的就是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就是封建专制,这些遮
蔽了他的目光和心灵,异化了李尔的人性。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成功地创造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虽然俄狄修斯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些异化彩。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在神权和封建王权的双重统治下,人性趋于异化,李尔依然是这样思想僵化和缺乏生气的人。后来,当李尔丧失一切,开始深刻思考什么才是人的本质,人应该追求什么。李尔和葛罗斯特都在先富后贫、先福后苦中达到由昏到明,先恶后善,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但是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始终如一地表现着人性之恶。如果说李尔的人性异化来源于封建专制对人性的桎梏,那么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的人性异化则来源于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餍。其实,第一幕中,李尔这两个女儿对于即将给予她们国土继承权的父亲的夸张爱的言辞本身并不令人反感,如果她们真的能够付诸实践的话,那将是令人尊敬和令人陶醉的。可惜的是,恰恰相反,美言只是她们获得权力与财富的手段而已,也仅此而已。她们在个人的物质欲望和物质财富面前迷失自我,丧失了对丰富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能力,成为了极端利己主义者。
三、《李尔王》的大学生亲情教育价值
李尔王把王国一分为三,想通过“亲情考试”把国土赠予三个女儿。结果由于他的刚愎自用、虚荣骄傲,斥逐了真诚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把国土分给
了花言巧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李尔很快遭到了这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和抛弃。与此主要情节平行发
展的还有一个次情节,即李尔王的大臣和
“影子”葛罗斯特和他的两个儿子的矛盾冲突。葛罗斯特受他的私生子爱德蒙欺骗,要抓住并惩罚他的亲生儿子爱德伽,可见《李尔王》这个悲剧是通过父女和父子这种亲情矛盾展开的。有论者指出:“莎士比亚正是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同政治斗争与哲学思考巧妙
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增加了悲剧的深度。”[2]
因此,《李尔王》包含着亲情悲剧,但是亲情远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那么单纯。大学生一般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就要脱离原生家庭走向社会,他们如何理解亲情、面对亲情,协调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加强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正像黑格尔
所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摄影学校排行榜
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北京旅游景点大全
。[3]李尔的悲剧所揭示的也远不止是父女、妹、父子、兄弟之间的矛
盾和冲突,而是两种制度、
两个阶级、两种势力、两种道德追求的尖锐冲突。因此,
亲情教育是一个涵盖了伦理和思想、道德多种范畴的教育活动,是复杂的、系统的教育。
此外,《李尔王》的悲剧启示读者,人性的贪婪、极端的利己主义常常造成了亲情的失落。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亲情观,鼓励大学生正确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和父母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亲情观要互相契合。大学生要多和父母进行心灵交
流与沟通,提高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这样,
《李尔王》开头给我们展示的父女之间互相疏远,兄弟化成仇敌,兄妹互相陷害,朋友变为陌路,亲情之间潜藏着逆谋和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彻底破灭的场景将不再辗转重演。
总之,《李尔王》在普通的伦理故事的表层结构下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命题,深入探析其疯癫人物的表象背后的知性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会有重要的亲情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8).
孟瑶老公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作者简介]
刘京花(1974—),女,河北清苑人,硕士,保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杨颖父母[责任编辑
李佳怡]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