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类考题作文的特点 和写作必备高分技法及示例
早在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分析了当年的高考作文,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作文的命题特点后,就曾写道:“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目标,给出了高考题目命制建议:“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个目标在试题中的贯彻,表现为情境交际型作文成为主流。而《中国高考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无情境,不命题”。
由以上文字我们可知,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而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让考生明确写作任务;情境交际型作文是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征鲜明的题型,它是高考作文题型细分后的必然产物,不仅体现在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中,也代表着未来高考作文题的走向。
因此,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旗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呈现方式灵活、涉及信息丰富、考查方式多元的情境任务类考题将承担起更多的考查任务——因为情境任务类作文既有命题者的写作引导,又有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情境的明确创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是高考作文命题新交际语境写作的新探索。
江苏确定2022年高考时间可以说,情境任务类考题的作文备考已势在必行。
考题特征
情境任务类考题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任务指令的明确化、题目材料的情境化、写作内容的交际性三方面。考生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就要结合情境任务类考题的特征进行写作。
[特征一] 任务指令的明确化
情境任务类考题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给定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又增添明确的任务指令。更
加明确的指令也使得写作的角度更为具体。其主要表现在,题目中明确指定了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写作内容等,间接说明了出题人关于“写什么”“怎么写”的意图,避免了考生写作时论述空泛的问题。更为明确地强调任务与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指令,始终以完成写作任务为目的展开自己的论述,一旦偏离目标,就容易降低自己的作文等级。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新高考 卷作文题便包含多重写作指令。材料要求考生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一要求,在人物身份、题目名称、文体要求上都明确给出了限定。这便是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显著表现,若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三者中的一个,都有写偏题的风险。
[特征二]题目材料的情境化
情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境况,具有立体性。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内容,情境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情境化大多来自社会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相贴近,但并不一定完全等于真实生活。早在2015年高考全国卷“女儿向警方举报自己父亲”的作文题中,这一特征就表现得很明显。父女的亲属关系、父亲在高速路上打电话的事实、女儿多次劝告无果的无奈,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往往能够
赋予一个事物不同的内涵,考生只有综合情境的各种要素,置身于具体的情境材料之中,感同身受,才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启发和感悟。
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也有利于为考生提供体会社会生活的机会。作文不再是与生活相割裂的空洞型议论说理,它将写作与当下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此举可以唤起考生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特征三] 写作内容的交际性
情境任务类考题开展的是交际性写作,主要体现在展示交际性的材料情境,并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交际性情境,主要包括交际者的地位与关系、交际的目的、交际的方式、交际的背景等。或者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交际情境需要有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等要素。
正是因为交际性材料情境的给定,考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明确任务与立意,还要注意体现写作内容的交际性。交际过程的完成,一般包括信息、观点等的交流,写作主体作为信息输出方,写作客体作为信息的接收方。
故写作时,第一,考生要具备读者意识和角意识。读者意识,是指这篇文章要写给谁看。对象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第二,情境任务类考题的材料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去完成作文写作,就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去分析或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这种交际性不是空中楼阁,而要符合现实,具有合理性。这也正是情境任务类考题具有交际性的另外一层内涵。
写作必备高分技法
开头:开篇点题,单刀直入
情境任务类作文,需要根据材料中的具体事件,体现个人的思考,所以,引述材料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刀直入的开头,简洁明了,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统摄全篇,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形式上,可以运用“引材料+表态度+明观点”的方法。引材料,语言须准确简练;表态度,态度应客观公正;明观点,观点要明确深刻。
范本示例杭州交警向外卖平台送餐人员发放《外卖小哥交通安全手册》,外卖小哥可根
据“赶时间送餐”的实际情况“弹性受罚”,这一措施引发了热议。(引材料)我认为“弹性受罚”非解决问题之道,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态度)从规则本身来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则本就不可违反,任何人都要遵守。外卖小哥也是法律面前的一分子,没有特权,不能因其人、其职业而将其“特殊化”。从这一点来看,免除“当场处罚”是不合理的。(列观点)
正文:适度举例,合理引用
情境任务类作文较为忌讳传统议论文的“名家开会”。那么,写作中,该怎样使用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呢?既然是议论文,肯定离不开名人名言,否则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是,考生在运用时,不能如传统作文那样,尽情挥洒堆砌,而要“适度举例,合理引用”。那么,该怎样用呢?原则有三:其一,引用的内容要与核心话题高度吻合;其二,把名人名言融入自己的论述之中;其三,引用的数量、长度恰到好处。
范本示例: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他还曾作诗《洗儿》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正如诗中所说,父母养子女,莫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精通诗词书画,聪
明绝顶的苏轼偏偏一反世俗所望,希望儿子“愚且鲁”呢?这其实是“被聪明误一生”的他的无奈呐喊。他不是希望儿子“愚且鲁”,而是想他忠厚、实诚,更确切地说是“务本”。
结尾:表达态度,彰显深度
情境任务类考题重在考查考生对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面对情境任务类考题,考生在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后,在结尾处再解决问题,照应观点即可。故写作时,结尾可以简练一些,主要用来发倡议和下结论:正面人物事件,提出学习倡议;反面人物事件,做出定性结论。
范本示例:今天,中国正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坚定前行。国家日益富强起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辈创造的美好世界中酣然沉睡。青年一代,千万不要信奉“今天岁月静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而要时刻警惕被“丧系”“颓废”情绪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
高考模拟作文解析:2021年高考南昌二模语文作文解析与范例分析
【作文原题】
寒假结束,读高二的小禾向父亲汇报去乡下外婆家见闻。外婆在收拾屋子,指着小禾带来的一堆食品说:“乡下不缺这个了。现在吃穿不愁,我们简简单单生活着就挺好。“堂弟小麦的零花钱买了一摞书,还建了一个“麦巴”书屋。邻居孙爷爷一边给家里的小凳子打眼装桦头(木制器物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一边说:“还是我们这老把式的东西管用,那胶水粘的东西不结实。”
父亲说,你能把这些发现放在一起说,很有意思。小家庭,的状况也能反映出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庭的风貌。
上面材料中的这些事情,你是否也觉得很有意思呢?校团委举办“新生活•新风貌•新思考”主题征文活动,请综合上述材料相关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体验、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试题解读
二、理解写作情境
1.围绕“新生活.新风貌.新思考”的主题征文写一篇文章,体现情境设置。书信体依据内容判分,不进入一-类卷。
2.对“上面材料中的这些事情,你是否也觉得很有意思呢?”暗示考生需认同“父亲”的观点,突出“放在一起说,很有意思
强调将材料中三者言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思考。
核心立意的关注要素:
1.有提炼:对材料中三者的言行,能提炼出追求健康生活、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淳朴的、本真的、实用的生活等。
2.有评价:陈淑桦近况对提炼出的话题能有自己的判断和评论,体现新时期人民有追求,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庾澄庆资料>程晓玥和郑恺为什么分手3.有思考:在提炼、评价的基础上,聚焦“脱贫后生活追求”,进行延伸性思考。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生活应该
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三、评卷操作:
关注三个维度,综合评定分数
内容脉络
有提炼、有评价、有反思
逻辑关联
现象与本质、小家与国家、现在与未来
文体语言-
紧扣材料评论、真实本表达
评卷操作(立意切入,综合结构、情境、语言表达要素评判)
1.一类卷.(54分一 -60)
发动机故障灯亮黄灯怎么解决
立意切入:兼顾了材料三者言行,有提炼,有评价,有思考。阐述了新时期人民众脱贫后的生活追求。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思考,以及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思。观点正确,准确,完整,深刻。
内在结构:逻辑严密、论证有条理。提炼观点一分析论证观点一进一步阐发观点。
2.一类卷下(48- -53)
兼顾了材料三者言行,有提炼,有评价,有思考。阐述了自己关于脱贫后生活的内容、形式的思考,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思考,关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思。
3.二类卷(42- 47)
兼顾了材料三者言行,有提炼,有评价,但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没有统一大脱贫后生活追求的思考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