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
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
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彩。竭力为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罗云熙为什么暴瘦>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上一句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
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宗教
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
屈楚萧被扒黑料
环保标贴>娱乐八卦新闻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 ,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汇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
益中华之事而言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22.《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委托民间报房
tf家族 王俊凯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响。三月后,改组为《中外纪闻》,是京师强学会机关报(改良派第一个政党性质的团体)。梁启超等主编,康亲题报名,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资金雄厚。其内容有论说、上谕、外电、译报和各报选录等。
23.《强学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康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结果。何树龄等主编,五日一出,铅字印刷,页数不等,免费派送。政治彩更浓厚,旗帜鲜明倡导变法,警告:"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政治主张:"明定国事"、"开设议院",办报宗旨:"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改孔子纪年,引起封建顽固派的极度恐慌。后因光绪帝迫于后党压力而查禁强学会,张之洞下令停刊《强学报》。只存在14天出版了3期。
24.《实务报》---1896年上海,维新派华东重要舆论阵地。初期,梁启超一人负责编纂工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连载数期,涉及当时政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该报言论和所译外报大胆新颖震动朝野,梁文所创实务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风靡一时。官府的提倡和读者的欢迎,使《实务报》的最高发行量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由于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嫉妒和梁启超的被排挤,使《实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为洋务派喉舌。
25.《知新报》---1897年澳门。维新派华南重要舆论阵地,到《清议报》创刊前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相斗争的唯一报刊。出版较早、时间最长,康亲自策划,巨商何廷光出资,特邀梁筹办,初创为五日刊,后改周刊、半月刊,梁、何树龄等任撰述,有英葡德法日文翻译,阵容强大,《实务报》的姊妹篇,编辑方针一致。不同点在于:1)宣传更大胆;2)传播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识",以沟通中外信息。历史意义在于,它是1901年初自动停刊。
26.《湘学新报》---甲午战争后,1897年湖南维新志士长沙创刊。旬刊,讲求实学、新学为主,宗旨
为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设有六个固定栏目,每栏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开风气之先。1898年停刊。("浏阳二杰":唐才常与谭嗣同)27.《湘报》---1898年长沙,通俗日报、南学会机关报,为满足日益高涨的维新运动需要而创办。主编唐才常,书册式,每日一册,页数不等,设有多个栏目,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分会和新式学堂。"开风气、拓见闻",报道各地维新运动动态,抨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