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 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
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 派”和“火花派”。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 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 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 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 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 》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算什么男人歌词 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 美国多少个州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
一条小团团露脸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3.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
C.《田寡妇看瓜》 D.《李有才板话》
4.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卖烟叶》 D.《登记》
5.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 )。
A.王玉生 B.马有翼
C.王金生 D.满喜
6.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 )。
A.赵树理 B.孙犁
C.周立波 D.柳青
7.《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富豪豪车盛佑亭 D.龚子元
8.“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三、多项选择题对口单招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束为 B.马烽
C.孙犁 D.西戎
2.“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3.“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韩少功 B.古华
C.周健明 D.李凖
4.《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 )等。
A.“糊涂涂” B.王金生
C.“常有理” D.范登高
5.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等。
A.小满儿 B.双眉
C.范灵芝 D.妞儿
6.《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 )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刘雨生
7.《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
A.梁生宝 B.郭世富
C.姚士杰 D.郭振山
四、简答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提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还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态世界是中国新文学(当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突破和创造。无论是在乡村人物塑造的丰富、表现乡村世界的广阔,还是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具体切实,尤其是在表现乡村生活的自在和积极面上,它都达到了新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以阶级斗争理念来诠释农村生活的《艳阳天》,也充溢着欢快、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而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在“十七年”时期的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史的意外收获。
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述职报告的写法《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史称“山药蛋派”;又由于他们都是山西作家,又称“山西派”;还因为他们当时多以山西省文联的机关刊物《火花》为基地,也称“火花派”。“山药蛋派”虽然
没有发表明确的宣言,却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思想基础和文学基础。他们从小就与当地农民一起斗争和生活,他们对山西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们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与赵树理一样,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时,都是以农民直接的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都把自己看作农民中的一分子,坚定不移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他们的“思想和形象始终确切不移地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问题小说”特点。“山药蛋派”的作家,还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都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他们的艺术修养,主要来自地方戏曲、说书艺术、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等传统文化,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美学理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写农民达到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叙事手法上,追求故事动态发展、单线索推进;在结构安排上讲究有头有尾、依次进行,分段明确,交待清楚;在人物刻画上,强调情节生动、细节真实,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性格和相貌,极少用静态描写和心理分析;在语言运用上,要求通俗明了,朴素自然。
50年代初,孙犁在担任《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的主编时,就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了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文学青年,发表了一批以诗化、散文化的美学风范为特的农村题
材小说,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房树民的《花花轿子房》、《引力》等,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或描写冀中人民的斗争史和情感史,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
在新文学史上,湖南人才济济、巨匠迭出。沈从文、丁玲、周扬、张天翼、叶紫、周立波等都是文学名家。他们的作品,特别是沈从文和周立波描写湖南本地民俗风情的作品,对湖南的青年作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54年周立波回到故乡湖南后,进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并连续担任过两届省文联主席。在周立波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周健明的《柳林前传》、谢璞的《二月兰》、孙健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谭谈的《山道弯弯》、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等有着浓郁湖南地方特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湖南作家为主的“茶子花派”。“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
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在“山药蛋派”(特别是“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是否具有真正的流派特征的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在“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地方彩,则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流派在创作上最大的特点,正是通过农民生活中的民俗风情来表现农村社会中的时代风云。所以,“十七年”时期是我国的地方方言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大量运用的时期,也是我国的乡风民俗得到大规模表现的时期。在过去,这些农村题材小说曾因表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代风云而产生广泛影响,而在今天,这些农村题材小说又因记录了各地农村的民俗风情而重新受到尊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