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被动式》
刘瑞琦 true love一切平起平坐的文化对碰,皆来自于对自己文明的自信。当一个文明失去了话语权,其与强势文明的交流便不再对等。
下雨天的心情经典句子适合发朋友圈的短句我们中国文化体系便是一个失去了话语权的文化体系,这个现状决定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之中只能属于被动从属地位。处在这种文化氛围里的人是一种既亢奋又自卑的一人。既号称自己的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第一,同时又说不出个一二三,面对外来文明的强势介入表现出“环顾左右以言他”的茫然。中国杀人狂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足以证明这个论断。
说远一点,几年前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国人喜出望外一时间举国沸腾,随后莫言文集迅速大卖。每个爱文化的人脸上挂满了与自己无关的笑容,“我们中国人终于获得诺贝尔奖了”,排除另两个不被国内承认的和平奖,的确,我们中国人似乎在文化上,“终于站起来了”。我试探着问了几“悲喜交加,欢呼雀跃”的朋友,莫言先生的书讲的是什么,朋友“环顾左右以言他”。
祝老师中秋节快乐
暂且不管大家对莫言先生文学作品了解多少,单单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可以证明我们吗?我看未必。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成就走到了必须被别人承认和嘉奖才能“优秀”的地步了么?从另一角度分析,莫言写的是汉语,而且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提倡的平民文学白话文。这个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系统里能占多大分量,莫言作品所表达和发挥的内容到底有多少中国式文明,对中国文明有多大创造性贡献我们暂且不管,就中国语言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获奖作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细作推敲。我常对朋友说,独创性文化是不能对等翻译的,如同唐诗翻译成英文将不再是唐诗一样。那么具有汉语语言学美感和文学性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之后,还是不是汉语文学作品?几个不懂华夏文明语言的老外能从英语中读出多少华夏语言文化美感?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使我想起了印度的文学家泰戈尔,一个坚持东方哲学的留英印度文学家,出版了孟加拉语版的诗集,国人少有问津。后来在翻译成英文在其宗主国大英帝国本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并因此荣获诺奖。我只能说,泰戈尔的英文著作获得了英语世界的赞许,与印度与孟加拉人民毫无关系。
回过来说中国,除了小说作品,我们的文化还有多少在向往着被别人承认价值?我们中国人有多少人在为自己的文化不被别人承认而懊恼?
我相信,我们的诗歌,那种对仗平仄韵律之美翻译成英文之后将会荡然无存。我们的文言文经典,翻译成英文之后,没有人能到文言的灵魂。有人试着翻译了李白的诗歌,其结果变成了干巴巴的英文短句。由此看来,或许只有白话文能在被别人承认的喜悦之下载歌载舞了。
万梓良个人资料只能被别人承认,是的,这就是没有文明话语权的中国人。当只能被别人承认才能笑逐颜开的你,真的认为中国在文化上“终于站起来了”吗?
不久前在大苏网上看到一组中新网新闻图片,几个青年身着朴素汉服在举行祭拜民族英雄岳飞的祭祀仪式。这本来是一个令人称赞的,但是新闻评论栏里边的言论却足令人痛心疾首。“一”,“”,“封建迷信”,“形式主义”等言语在评论栏一个接一个。在这些人眼里我们的宗教文化荡然无存,不仅如此,民族英雄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也在他们嘴里成为吐槽的笑料。我们不仅在文化上没有站起来,我们连带把老祖宗都绊倒了。
我们在了解自己文化上空白和自卑到没谱,在侮辱自己文化上又没谱到极致。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西方的“耶诞节”,各大商户都积极投入到“圣诞”大酬宾的行列。今晚的苹
果也必会大卖。西方人对中国耶诞节前夕吃苹果迷惑不解,他们更不知道,他们的圣人在中国早已把中国人的圣人打翻在地。一个与中国人毫无相干的虚拟的“洋神”成了中国人的圣人。这个扬言不信他的人都要下地狱的“洋神”,迎来了他所诅咒的人为他举办的盛大生日宴会。不久前去浙江图书馆购书,由于好奇,不小心多看了一眼西人的《圣经》,立马被旁边的一位信教大叔热情“夸赞”,并且无论如何也要送我一本。我说我心中的圣人是轩辕始祖,我不信基督,我所谓的圣经指的是易经等华夏典籍,我心目中的宗教是信仰自己祖宗的神德文教。然后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圣经》的真实和灵验以及炎黄和易经的虚假迷信,一大通“慈悲”的说教便咄咄而来。在那种急切期盼我能“入伙”的眼神里,折射出一种“中国文化都是垃圾”的黑影。盛情难却,我只好“欣然”接受了他的书,拿回家作为基督教研究资料。
新手学车技巧
回到我们的最初的话题,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到如今为何如此式微?有人不理解,说话语权重要吗?是的,这个太重要了。什么是拥有话语权,就是运用自己文化理念对自己的文化要素进行解释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任何和接受。而我们的文化,话语解释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是由西学来操作的。虽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是已经日渐式微,不被大众所接受,结果是原创的文化被具有话语解释权的文化所同化。除了上述列举的文学、宗教
观,几乎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花语解释系统的扭转,由华夏理念转向西学理念。中国医学,历来没有现代“中医”这个意义,历史上的中医指的是水平中等的医生。而平时即用医学称之,直到西风压倒东风,出现了所谓的中医。当然,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自己的话语解释权,真正的中医大家绝不会用生物化学的理念去解释中医,而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用中国的道法自然、阴阳五行太极、天人合一、四气五味、五运六气、气血津液神、藏象等理论为中意的临床作指导。但是,情况并不乐观。经调查发现,广大百姓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完全套进了西医的圈子。以至于出现中药抗病毒、中药消炎杀菌等奇怪的词语。抗菌消炎是生物化学药物成分对病原体的抵抗和杀灭,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抵抗六淫邪气没半毛钱关系。我们只能说,天下殊途同归,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绝不能拿生物化学理论去代替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否则,就是在灭亡中医。
中国的文字语言,在汉族人地位受到挑战的时候,字被冠以了“汉”这个带有民族彩的规定。在华夏掌控话语权的时代,我们民族的文字、礼仪、衣冠就是天下的标准,不懂这些的就是蛮貊之人,是要受到中华文明的归化的。那个时代的衣冠上国的气度绝对要比现在的“以化同天下为己任”的美国要阔气。如今,我们把汉字汉语的学习当做可有可无的了,总觉得生活在自己国家,会说汉语,足矣。很多年青一代甚至鄙视母语,不愿意写汉字,
倒是对世界性的英语兴趣盎然。随之而来的是,英语语言环境的各种西式理念,都将作为天下标准和高端文化被接受,并且取代“落后”的母国文化。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便教英文,中学和大学又称为必修科目,升学毕业获奖金标准。而汉语教学,在大学仅仅是选修课,真正成了可有可无的了。汉字,这种最古老的文字,记录了华夏五千年兴衰历程,并且是始终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不曾蜕变的活力。相比之下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字基本悉数被湮灭。我常常对人说,汉字是中国文明的根,是中国人的根本,当中国人失去了汉字,就不能叫中国人了。与中国一切文化要素一样,汉字同样是道法自然的文化。汉字被称作象形文字,便是取象比类的文字符号。古人认为,圣人行不言之教,取象比类,象形以示之。语言可以有音节的变化,地域可以水土迥异,甚至风俗也可以千变万化,这些差异正是靠着统一的汉子来纽结。正是这个中国人的根,也要被西化浪潮所拔断。新文化运动的废除汉字运动曾一度把汉字作为“中国落后的根源”来简化,以至于疯狂到提倡用拉丁字母代替之。汉字的式微,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的衰败,更是一种文明体统的破碎。文言文几千年作为简洁、生动的书面语高雅文化记录形式被斩断。与之相连关联的诗词歌赋也“抬不起头”。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很多古书在“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面前成为天书,文化的承古拓新势必只能成为一个口号。当读书人拿着经典一片茫然的时候,
这个只能用华夏经典才能生动明了去解释的文明,也就光芒不在。于是曾作为口头语言的思维简单的白话文,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中国文明进入到通俗化时代。与其说是顺应世界潮流,不如说是在向着“优美高雅”的西式生活靠拢。与其说是汉族把中国的少数民族同化了,不如说是汉族捎带着少数民族奔向了共同西化的大道。
是的,我们的文明失去话语权之后,一切都便得很尴尬了,念叨起来如数家珍,理解起来呆若木鸡。事实上,这一切的变化,都总归表现在根本文化上的曲解和变化。我们的之所以称作中国人的理念变化了。而这种变化不是一种承古拓新的变化,而是一种替换概念的否定式变化,呈现出一种对自己文化的挖空和对强势文化的模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被规定为专制的历史,资本概念替换民本概念来划分华夏历史进程。封建已不再是华夏意义的封建,上帝已不再是《尚书》里的昊天上帝,宗教已不再是敬天法祖的宗教,大学已不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华夏已不再是衣冠礼仪的华夏,中国已不再是天下辐辏的中国。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很多人讲,但是不见得有多少人去践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血统规定了一个民族的属性,失去了文化属性,我们还是自己吗?我们说,华夏复兴,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的前提是肯定是我们现在很不行。那么,如何才算复兴?是我们说着英语吃着西餐,都变成“上帝”的子民,还是肯堂肯构,敬天法祖?是我们变成他人,还是强大我们自己?是我们永远作为别人的跟屁虫,还是我们与他人实现并行不悖甚至超越?也许只有到我们反求诸己拥有了话语权,做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时候才算真正的复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