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题
1:完全按照参考答案评分。得分率较高,绝大部分考卷都得2分。
2:均分1春联大全七字带横批分左右。评分标准为答出“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奖”这层意思可得1分;答出“日本能够清醒自省”这层意思可得1分,表达上不强求完全符合参考答案,但必须有逻辑性、表意清楚。
[答案样例]
2分):在日本人接二连三地得到诺贝尔奖后,日本人并没有过于兴奋,而是反省国家的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提出改革想法。
1分):日本公众媒体指出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的弊病,同时提醒改善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不要让获奖喜讯掩盖存在问题。
0分):日本人沉得住气,近年来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
3: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评分标准是:“痛”是因为:答出“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得1分;
答出“诺贝尔奖是权威奖项”这层意思的得1分;大部分考生能够得前1分,而得不到后1分。
“快乐”是因为:只需答出关键词“置之度外”、“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即可得2分。值得指出的是,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电脑游戏手柄快乐是因为有华裔拿了诺贝尔奖”。
4:平均得分在1分左右。
参考答案是:钱永健得奖完全是钱家的骄傲(1分),是中国人的骄傲(1分)。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学生答出第一点,故而实际批改时,只需答出第二点即可得2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清晰,回答“报道暗示了中国人的了诺贝尔奖。”
5评分标准为符合发言稿提纲形式有求(有发言主旨,分条概括)得2分,内容上符合文章所要求的“反思科研的环境因素”,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再得3分。此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在2——3分。
[答案样例天池在哪]
5分)发言题目: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发言主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即教育环境)所引起的。 主要内容:(1)学校总关心学生成绩,只会死读书。
2)某方面突出的学生会被视为怪才,不予理会。
3)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很难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4分)第一、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科研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二、中国对科学家的待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造成一部分顶尖科学家流失;第三、中国与他国对科学的取向不同,导致中国科学家少拿诺贝尔奖;第四、中国科研环境和媒体大众的压力使科学家鲜于拿奖。
3分)题目:反思中国对诺贝尔奖
        内容:(1)现状:国人对诺贝尔奖渴望却难求
            2)原因:通过中国与外国的人才及科研环境对比举例说明并分析。
            3)展望: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成为明日诺贝尔之星。
2分)首先我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从教育到科研体制,社会导向,我们中国人给别人的印象总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善发明创造理论。得不得诺将并不重要,而是要使人们真正了解科学的真谛为何,并根据国情采取相应措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1分)我们要学会反思(1)我们要反思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为何中国至今未有一名本土科学家多的诺贝尔奖(2)钱永健并不时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是流动着中国民族的血,所以钱永健的得奖不能令我们能在鼓里,我,我们要从自欺欺人的愚昧意识上觉醒。
0分)钱永健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更改了国籍,孕育他、创造它的人染是中国,他的祖国永远应是中国,如果连这一点都忽视,他便失去了一个作为顶级人才的基本道德品质,承认自己的祖国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份自豪。
6:均分在1以上,评分标准是提问内容既与其获诺贝尔奖有关,又与其华裔身份有关得1分;措辞得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得1分。
[答案样例]
2分)钱先生,作为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您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您所在的
美国相比有何不足之处?
常见错误类型:
1)提问内容只涉及到获奖或华裔一方面。
2)措辞不礼貌。(如许多学生用“你”而不用“您”;甚至有学生直接问“你还是个中国人吗?”)
3)提问完全与题干要求不合。(如“您与两位日本科学家同时获奖,您对目前的中日关系有何看法?)
4)常识性错误。(如:您会向您已故的堂叔钱学森一样选择回国吗?)
5)不是提问形式。(如:我将向他提问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是否对他获奖有帮助)
第二大题
本题选文属文化散文,内容涉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共七小题,涉及
到了现代文阅读的各种典型题型,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对今后的训练复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满分21分,平均得14分。
7(考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得分要点:“神交”的对象: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抽象概念(1分)。如只体验感悟博物馆内的古物,无精神层面的具体分析,不给分。
“交”(动词):接触、了解(喜爱、共鸣、交融、感受)(1分)。
“交流”一词指双向的,与文意不合,不给分。
8题:(考点:文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
得分要点:体现艺术美(1分):扣答案①中的“生动传神”、“激发对英雄形象的想象”。
体现历史美(2)扣答案②中的“让人遐想(体会、感受)它背后的广阔的历史风景”。
主要失分点:①信息要点不全 ②不经过提炼与语言整合,过多地照抄原文。
9题:(考点: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得分要点:①陈述对象要明确:“细节”一词在文中的语境义为“石头的形态”或“石头上的残痕” 1分)
②“时间隧道”的含义:比喻为对历史的记录(1分)
③“洞口”的含义:比喻为切入口、平台、钥匙。可以具体表述为“从而发现”、“从而感受”、“从而置身于”等(1分)
主要失分点:①陈述对象错误。如“每一块石头……”②要点缺失。
10(考点:对文意的理解)
解题思路:D错在“无人管理”,与文章的主题相悖。得分率:80%
11:(考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拓展推测)
得分率:90%以上
12(考点: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
②表情达意的作用(主旨、情感)
③结构的作用
得分要点:3个要点任取其中两点组合。
1 表情达意的作用(2分):体现旷渺的历史感(1分);体现对文明的保护(1分)。
2 艺术手法上(2分):营造了广袤静谧的氛围(要具体落实形容词)。
③结构上(2分):为下文在隐蔽处发现旅游服务商店作铺垫,体现了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意识。
主要失分点:①表情达意的作用中2个要点缺失其一;②两点作用的角度重复。
13:(考点:理解性拓展)
解题思路:从“保护历史的情感”和“保护历史的方法”两个角度拓展。
得分要点:
A、内容:①出现情感类词语:理解 热爱珍惜 呵护尊重2分);
②保护古代文明方法得当(2分)。
上述两点均达到,得3
B、语言:①议论性的表述,与问题匹配。文字优美,再加1分。
80字左右得1分,字数多余95字,扣1分。
现代文复习建议
一、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把握文本思路、挖掘文本细节。
二、注意审题,圈画题干中的关键词,严格按照题干指令答题。
三、答题时,先在文章中圈画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最后组织好语句,以正面回答的形式答题。
四、应用文写作是今年考纲中新加入的内容,建议指导学生关注常用的应用文,注重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大题
所选诗歌是一首元代散曲,描写夏日西湖迷人景,表达对西湖无限喜爱、赞美之情。“扶疏”是形容柳树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的样子;“玻璃万顷”是形容湖面平静、清澈、宽广;“士女”泛指男女。
本题满分8分,抽查5本试卷,均分最高3.8,最低3.0,平均分3.2,得分率40%
15:考察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均分0.83花前对什么,得分率83%
补充评分标准:题干中 “宋词”的错误,会让发现了问题的学生左右为难,有一个学生既写
了词牌名,又写了曲牌名,是给分的;回答词牌名不给分,毕竟题目中【双调】和注释中的“元代散曲家”是明确的提示。
学生的错误答案有:标题、题目、曲调、宫调、词牌等
16:考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均分1.65,得分率55%
补充评分标准:参考答案中的第②点已经包含了第①点的意思,只写出胡意旋 ②,可得3分。将3分分解为:回答出西湖景美丽,难以描画的意思,得2分;能将诗中“杨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的画面作适当描述,并点出“有动有静”或“有声有”或“气氛热闹欢快”中的任一点,再得1分。
学生失分情况:得零分的多是因为答非所问,回答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且多理解为孤寂、忧伤。扣1——2分的多是因为回答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描述,毕竟这是一道3分题。
17:考察比较鉴赏两个诗歌片断在情感和写法上的异同。均分0.97,得分率24.3%
补充评分标准:回答出情感方面的共同点——快乐沉醉、流连忘返意思的,得2分;写法方面,由于比拟手法是出现在“西湖恋我”句中,所以不作为一个得分点。写法的共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薛曲的“迷归途,又撑入荷深处”似是化用李词),“迷”“撑”“入”“争渡”等,表现或沉醉、或急切、惊喜之情;不同之处有李词用了反复手法(表述见参考答案);不同之处还有李词有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惊起一滩鸥鹭”,以动衬静,表现环境的幽静与生气,表达词人的惊喜之情。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再得2分。
学生主要失分情况:(1)分不清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手法,表述没有条理。如:情感的共同点是都因为忘了回去的路而误入荷花深处;不同点为一是醉酒而入,一是迷路撑入。(2)情感理解错误。认为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一喜一忧,其中有一首是表达忧愁或迷茫或思乡、思亲之情,这类答案不少。(3)回答手法时,胡乱堆砌术语,如:先抑后扬、虚写、直抒胸臆等等。(4)将反复手法写成重复、叠词。(5)回答手法时,孤零零地写一个以动衬静,或者反复,没有将写法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表述。
诗词鉴赏复习建议
一、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得分不理想的症结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只
是从我们老师这里学了一些名词术语,碰到一首诗歌就胡乱地贴标签。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义,关注意象及其特征,在头脑中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境氛围,进而把握情感主旨并鉴赏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是值得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关注的。教给学生名词术语、答题要领是必需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二、文学常识的识记要落实。
第五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