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空业的崛起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上的交通运输结构,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航空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离不开航空制造维修业发展的支持。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性,由于航空装备构造的精细和复杂,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管理,确保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维修;保障装备;优化问题
引言: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应以现代化科技的管理手段,透过优化装备维修保障项目总体工程设计来实现宏观管理工作,提高技术装备的工程设计特点,使之与维修保障各个部门配合协作,以便提供准确、经济、有效的维修。
苗族的风俗习惯一、航空维修保障装备的意义和介绍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强的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广泛复杂,难度性较高,比较考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且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实施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
全性,因此要加强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管理,不断提高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质量,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所以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在航空修理企业中是十分必要的。
1.1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分类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分为预防性修理与恢复性修理二方面,即:
(1)预防性修理:即为了防止装备出现故障状态或功能下降,将其维持在规定状况下而开展的修理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和减少可能发生故障,并尽快减少因这种防止性故障现象所产生的重大损失,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其间又包括了定时修理与基于装备状态的修理,前者按修理间隔进行工作,具备了周期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减少功能性故障状态的出现机率,但由于未达到装备寿命极限,往往会导致形成修理过度状态,同时也因为经常性修理造成新故障的产生;而后者则是根据装备的状况进行即时评价或接近于即时评价,在有需要的前提下再实施修理,这样提高了装备的可靠性、安全系数,从而提高了装备的使用效率。经典三圾片有哪些
(2)恢复性修理:即装备出现故障后,为使之回复至规定技术状况而开展的修理活动。这可以说是一次装备故障形成后的被动式修理,可不必考虑装备的工作状况,这样既可发挥装备的
应用价值,同时也减少了装备过度修理状况的形成,不必考虑状态监视的措施,但这样便面临着装备故障风险大、停机时间长、停机花费和备件使用率高、缺乏灵活性和成本管理等的困难问题。
1.2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新特点
近三十多年来的局部战争经验表明,未来作战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中枢的,整体性、全时间、大纵深以,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全面信息化作战,所以以这些信息为背景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需要具有快速反应、不间断维修、综合保护、有效抢修、及时组织和和安全保护的综合能力,并需要同时具备如下特征,即一、装备智能化水平程度提升:由于大量引入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并行资料处理技术等先进理念,装备信息化程度提升、功能高度综合。二、自动检测能力增强:可根据各种的检测信息,实现状态辨识与故障定位。三、重要系统监控与故障诊断能力的增强:采用多个维修/快卸口盖,使重要装备的维修性得到提升。四、系统性能/工作状态监测全面化:对重要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即时监测,并提示重要装备的工作状况与故障信号,以便于技术人员具体操作。
二、为什么航空维修保障装备需要“优化”
海上生明月
航空维修保障装备通常包括一级和二级维修保障装备。一级维修保障装备主要包括,作为直接维修外场航空使用的各类测试装备、地面设施,以及修理用具等;二级维修保障装备主要包括维修单位直接或间接进行航空维修的各类检测装备、试验车辆,以及地面设施和维修装具等。目前,航空维修保障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过去比较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滞后于航空水平的发展,无法适应目前航空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且同外军尤其是一些军工强国比较,差异还较大。主要问题有:一、检测手段老旧。设备检测是实施航空维修的主要手段之一、维修检测装备建设是航空装备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航空维修对检测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国现有的检测设备相当一部分属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技术水平落后,绝大多数是手动设备或半自动设备。测试过程由操作者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拨动转换开关,靠人工读取仪表指示数据,由人工计算和判断来完成整个检查过程,判读误差大。检测车虽然有手动功能,但故障率较高。而且检查装置也大多没有图形化人机界面设计,操作显得很不直观。检查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低下,对人员素质依赖性强,人为误差也难以避免。在其它航空修理设施方面,由于航空抢修设施数量小、运用频次较少,因此无法进行及时更换和补充;航空修理装备普遍存在老旧落伍现象,因此亟需及时更换和优化。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二、数量多、体积大、机动性差。老旧机型一般有50多种维修保障装备。新机型一般都有
60种以上。一架主战机转场机动作战,需两架运输机伴随保障。以某次演习为例,4架某型新机转场,伊尔-76飞机协转8架次,携带设备体积超过150立方米、重量10000公斤、数量150多件,出现战机已转进,维修保障设备却未到位,难于顺利展开维修保障工作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部队机动能力和战斗力的保持。
三、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不强一是现有航空维修设备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着型号多,种类杂,规格乱等问题。以电源起动设备为例,从型号上讲,动力起动车就有10多种规格。由于多而乱、维修保障装备“各吹各的号”。难于形成维修合力,维修效益低。二是通用性以及维修保障装备自身的可维修性差,难于互换、互通。三是自成一体,缺乏连贯性和继承性,各机型的维修保障装备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未形成系列化。
四、可靠性和效费比低。由于维修保障装备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等问题引发的维修费用增多,甚至酿成严重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要提高航空维修效费比,必须对现有维修保障装备进行优化。
三、航空维修保障装备的优化策略
3.1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国动漫排行榜
当下航空装备维修及其保障体系越来越复杂,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越来越大。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一是要加强维修保障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监督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各项人员以身作则,科学维修。二是要加强维修保障人员作风养成,按照维修流程和规范制定维修计划,杜绝维修过程中的麻痹大意心理,履行岗位职责,坚持和强化持证上岗、岗位考核、责任追究和奖罚机制。三是提高维修保障人员的维修能力和水平,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减少维修过程的盲目性。
3.2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维修服务质量评价框架与制度是完善航空维修保障装备服务质量管理,并不断提升维修服务质量的关键手段。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航空装备维修的安全稳定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航空装备维修技术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并实行科学化的监督机制,以形成切实可行的检验机制,以避免由于组织内部管理漏洞,造成维修质量上存在问题的情况。而质量评价也不同于能力考评,而是对作业成果的客观评价,是发现维修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3.3采用现代化故障诊断手段
新型航空装备对维修人员的技术需求也很高,采用传统维修保障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维修保障的发展需要。维修培训上,由实体维修培训向虚拟维修培训转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形成三维交互环境,维修技术人员采用虚拟现实方法进行装备维修与检查;维修技术手段上,由传统的维修工具向智能的维修技术手段转化。采用智能终端对航空装备上各元器件进行定位和有效辨识,能极大地提高维修效能。同时,要建设远程故障专家信息系统,促进故障信息的资源共享,完成航空装备故障状态维修的现场指挥与网络监测,以此提升远程装备维修效能。此外,在将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应用于装备工业中的今天,也在逐渐地被运用到维修保护等领域中,如自动检测、自动检查、评估领域等。
3.4 以人为本,科学设计航空装备
在重大装备的研究设计阶段必须兼顾重大装备的可维修保障性,要冲破传统的重大装备工程设计、生产、应用、质量保障等体系的禁锢,建立全新的生产技术状况信息管理的数据链,以达到工程设计模式的持续传播,因此必须对重大装备的工程设计实施全要素、全过程、全寿命期的规划与实施。在重大装备立项研究与论证阶段,必须严格开展有关航空维修装备维修保障问题的研究论证工作,在工程研究阶段,必须充分考虑装备的安全性与可维修性,并选择
马嘉祺个人资料高度智能化的维修保障设备实施测试试验,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维修为主要目标,由装备研发机构主导,建立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规范、标准、准入条件、数据规范等,畅通了装备管理、设计、生产、应用、维修等方面的与各主管部门、各有关机构间的网络、信息联系,并进行整个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并进行数据共享分析,以提高装备维修效率。
3.5制定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
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是精细化管理在航空装备维修工作实施中的保障,也是精细化管理在日后航空领域推行的关键。因此,管理领导机构需要立足于整体情况,对其进行整体划分,然后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一切操作流程的实施都需要遵照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确保航空装备维修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便于总结成功的实施经验,为精细化管理在航空领域的推行提供可靠的参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