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要生存要发展,自然离不开吃和喝。湘西土家族世居武陵山区,“住山,靠山,吃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武陵山区主要生产玉米、稻谷、红苕、土豆、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这也成了土家族生活的主食,特食品有菜腐、豆花、米豆腐、腊肉、糍粑等。土家族有这样一句话“大人望栽田,小孩望过年”。糍粑是土家族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而每当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那就是糍粑。糍粑也是小孩子比较欢迎的一种过年盘货。下面就糍粑这一特食品的历史渊源,有关它的传说、做法及其象征做个简单的介绍。
土家族有许多独特而多彩的民族节日,由于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因而出现同一种节日,内容却五花八门,欢度形式,五彩缤纷。即使有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其意义迥然不同,民族特鲜明。“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内容最丰富,民族特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所谓“赶年”,顾名思义,就是向前赶着过年。在我的印象里,过年,若是大年,则过腊月二十九,若是小年,则过二十八。在我的家里,由于母亲是汉族人,父亲是土家族人,每年要过
年时经常会为了哪一天过年发生争执,母亲的观点是“哪一天过年都是过,为什么不跟全国统一步伐,过二十九或三十”父亲则认为“我是土家族人,我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必须得遵循”。土家族的“赶年”在清《鹤峰州志》中有记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合多乃一”。可见“赶年”这种习俗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对于赶年的来历,流传着种种传说,它们都是与民族历史,战争有关。全凭口口相传。传说土王与客王打仗,土王听说客王要趁腊月三十过年这天,偷袭土家山寨和土家兵营,就像土家族人传了信,命令士兵整戈待发。于是土家人向土王提出提前过年,以便在腊月三十这天,军民共同奋战,迎战客王。结果客王被打得大败,与土王签定了和约,立铜柱盟誓约,划界分疆,保证不再侵犯土家山寨。而当时土家人为了打仗,就必须要有食物储备,经土家人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把糯米蒸熟用木槌棰烂,加蜡捏成一个个相等大小的样子然后风干,浸泡在水里,这种糯米食品易储存,方便携带味口好,特别的抵饿。对于打仗来讲作为军粮之一是最合适不过的。这种食物演变到后来就是现在的土家族特食品——糍粑。
糍粑是土家族过年必备食品之一。土家族打糍粑一般都会选择在农历腊月底,而且是左邻
右舍的邻居一起打,这样不仅能搞好邻里关系,而且能够营造节日的氛围。打糍粑也叫打年粑。它的具体做法是,头天晚上将上等糯米淘洗几遍后,再用清水浸泡,使米粒膨胀,第二天早上捞起滤干,盛入木甑内蒸熟。蒸出来的糯米饭不烂不焦,气味香浓,粒粒白似珍珠,柔软而有弹性。土家族人使用的粑粑槌,一般是由上好的木材制成,粑粑窼也是上好的花岗岩类石头铸成的,打糍粑重在棰,一般三人打,当人们看到土家汉子两人各拿着粑粑槌一边“一二,嗨约,一二,嗨约!”地喊着号子,一边有节奏地轮流捶打糍粑的情景时,本来欢愉的氛围里增添了更加浓郁的节日韵味。当糯米饭被打成蓉状时,男人们就收槌由一个人顺势把饭蓉绕道槌上,这时土家妇女们早已把用来放饭蓉的粑板涂上食用蜡油。等着把饭蓉随着粑槌伸过来,便用一根细线从槌上捋滑到粑板上,一时间,很多双手一拥而上用手挤出一个个滚圆的粑团,一个个粑团按照整齐的距离摆好,然后再把另一块已抹上蜡油的粑板扣压上去,之后,就让等在一旁站着,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发挥作用了,一个个嘻嘻哈哈,纷纷抢着站上去踩。最后把最上面粑板揭下来,一个个厚度,大小均匀的雪白的糍粑便做成了。
汉朝皇帝顺序
然后,土家主妇们用松枝沾上食用颜料,绘点专门送礼的大糍粑。俗称“糍粑”,把糍粑摊好放到少许龟裂为止,这时就把糍粑放到清泉里浸泡着,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水,这样这种糍粑不会变质,不会开裂,易于保存。
糍粑或煮或煎或放在铁架,火钳上烤都别有一番滋味,加上点白糖或者霉豆腐更加一番美味。新春佳节,土家族人走亲访友,糍粑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糍粑象征了土家族的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同时也象征了团团圆圆。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或许传统食俗在不久之后就会被稍许的遗忘。如何才能让这一民族或其他民族的传统民俗保存长久呢?总之,弘扬土家族饮食文化,强化其民族特是基础,政府和社会广泛宣传与引导,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是关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经营经验,使土家食品在保留民族文化特的同时,适应发展。同时我们高校开设的这门民间文学也对少数民族风俗的继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迭怎么读
参考文献:《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
商务印书馆出版,颜其香主编。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言承旭个人资料简介
学号:20104021029
姓名:王丹
2020跨年朋友圈 天气谚语 童谣老公班级:中师一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