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实用原型衣片结构图解
男装实用原型结构设计
如今,人们在保证服装服用功能(包括御寒和保护功能)的同时,还不断追求着视觉上的审美效果。作为服装结构设计人员,仅仅具备审美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服装结构制图中正确认识各部位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比例,才能产生舒适、美观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人员经历充分的理性思维过程。过去,我国的服装结构制图长期沿用含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裁剪法。但是,由于传统比例公式过于依赖经验和缺乏变化,使之越发不能适应现代服装造型的需要。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外形式直观、变化灵活的原型方法乘虚而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迷信原型。实际上,原型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部位的调整仍无法摆脱对经验的依赖。也就是说,原型方法在服装各部位之间关系方面,依旧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尤其是对于袖窿深变化的问题,原型更是没有很好地解决。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调整。让我们暂时抛开原型这个思维模式,运用真比例工具来寻可以使服装结构设计更加简便、灵活和高效,而且可以使服装结构更加合理的方法。
服装制图公式决定着服装的外观形态,代表着服装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反映着影响服装
部位的相关因素。因为服装是立体的,影响其变化的决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但是要研究服装的变化规律,还得排除干扰,把握一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公式的准确、合理。
例如,“袖窿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位(如图),它不象“胸围”、“背宽”等可以直接测量的部位一样直观。这个部位的公式是根据普遍的测量结果,结合视觉上的美观比例所设定的。对袖窿深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只有“胸围”和“身高”是主要因素,诸如“面料厚度”、“肩斜角度”等次要的干扰因素可以姑且不做考虑。为了清楚地理解认识服装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工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袖窿深制图公式加以分析。
在传统男装制图过程中,“袖窿深”部位多采用一些带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其中,被人们普遍认可并广泛采用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1.5/10B+ 8
(2)B/5 +3
(公式中常数项单位是cm,以下同)
事实证明,在一般正常体型情况下运用这两个公式,其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也比较接近美观效果的真实测量值。这说明过去前人在制定公式的时候是经过反复检验的,在一定程
例如,“袖窿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位(如图),它不象“胸围”、“背宽”等可以直接测量的部位一样直观。这个部位的公式是根据普遍的测量结果,结合视觉上的美观比例所设定的。对袖窿深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只有“胸围”和“身高”是主要因素,诸如“面料厚度”、“肩斜角度”等次要的干扰因素可以姑且不做考虑。为了清楚地理解认识服装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工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袖窿深制图公式加以分析。
在传统男装制图过程中,“袖窿深”部位多采用一些带有修正值的线性公式。其中,被人们普遍认可并广泛采用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1.5/10B+ 8
(2)B/5 +3
(公式中常数项单位是cm,以下同)
事实证明,在一般正常体型情况下运用这两个公式,其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也比较接近美观效果的真实测量值。这说明过去前人在制定公式的时候是经过反复检验的,在一定程
度上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给后人继续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公式的适用范围。其实上面的公式充其量只能说是在一定范围内接近真实测量值,只局限在一般较小的范围之中。而且形式不够准确、直观,没有明确反映真实情况,并且也不适应现今生产和教学的需要。
比如,在B(成品胸围)=100cm的情况下,
(1)1.5B/10 +8 =23
(2)B/5 +3=23
结果是相同(或接近)的。
但是,如果B的值发生改变后会是什么情况呢?假设B=110cm,则
(1)1.5B/10 +8 =24.5
(2)B/5+ 3 =25
结果是不同的。
为什么是同一部位的公式,计算结果却不相同呢?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公式中的修正值——“常数项”的存在所造成的。并且在规格变化的过程中,常数项越大,其变量的变化空间就越小,最终导致其结果偏离实际真实值越远。过去,人们对这种情况的处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公式的适用范围。其实上面的公式充其量只能说是在一定范围内接近真实测量值,只局限在一般较小的范围之中。而且形式不够准确、直观,没有明确反映真实情况,并且也不适应现今生产和教学的需要。
比如,在B(成品胸围)=100cm的情况下,
(1)1.5B/10 +8 =23
(2)B/5 +3=23
结果是相同(或接近)的。
但是,如果B的值发生改变后会是什么情况呢?假设B=110cm,则
(1)1.5B/10 +8 =24.5
(2)B/5+ 3 =25
结果是不同的。
为什么是同一部位的公式,计算结果却不相同呢?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公式中的修正值——“常数项”的存在所造成的。并且在规格变化的过程中,常数项越大,其变量的变化空间就越小,最终导致其结果偏离实际真实值越远。过去,人们对这种情况的处
理方法是采取经验调节。但是,在没有正确理论引导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调节都会显得底气不足、苍白无力,无法准确说明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采用“0.23B”这个公式来解决袖窿深的一般计算问题,排除了常数项的干扰,形式直观、便于理解。而且运用“真比例尺”还可以免除计算上的麻烦,快速、准确,为实际设计提供了便利。那么,是不是将其转化成如“0.23B”这样没有修正值的形式就是万能公式了呢?并不是这样。前面所说的一般指的是比较接近、近似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影响袖窿深变化的不仅仅是胸围,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公式是为了符合服装的普遍规律,即在服装规格改变时保持局部与整体的比例不变,也就是保型。服装生产中的推档、放码(推板),实际上就是在做保型的工作。推板的方式很多,但其中都隐含着保型的目的。我们经常采用的“点放码推板法”,是按照国家“五二、五三、五四”等系列标准执行的。即是以身高为5cm,胸围分别为2、3、4cm为一档进行推放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胸围和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推档、放码过程中,必须对身高和胸围两个因素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型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采用“0.23B”这个公式来解决袖窿深的一般计算问题,排除了常数项的干扰,形式直观、便于理解。而且运用“真比例尺”还可以免除计算上的麻烦,快速、准确,为实际设计提供了便利。那么,是不是将其转化成如“0.23B”这样没有修正值的形式就是万能公式了呢?并不是这样。前面所说的一般指的是比较接近、近似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影响袖窿深变化的不仅仅是胸围,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公式是为了符合服装的普遍规律,即在服装规格改变时保持局部与整体的比例不变,也就是保型。服装生产中的推档、放码(推板),实际上就是在做保型的工作。推板的方式很多,但其中都隐含着保型的目的。我们经常采用的“点放码推板法”,是按照国家“五二、五三、五四”等系列标准执行的。即是以身高为5cm,胸围分别为2、3、4cm为一档进行推放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胸围和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推档、放码过程中,必须对身高和胸围两个因素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型的目的。
一般来说,我们国家多采用的是“五四”系列的样板推放标准。即身高变化5cm,胸围相应变化4cm,而身高中的衣长相应变化2cm 。既然这样,就可以估算身高和胸围这两个因素在变化时各自所占的比例了。例如我们通过测量得到:女子在身高160cm,胸围100cm,在保证通常视觉美观的前提下,“袖窿深”是23cm。由“五四”系列我们知道了上装中胸围和衣长的比例是4:2,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基本比例对具体数据进行分配:把“袖窿深”=23cm根据4:2平均分成6份,胸围占4份、衣长占2份。从而得出的数据为15.333…:7.667…,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为15.333 7.667=23 。我们把得到的这组数字代回到控制部位的数据中去,因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公式:“0.153B +0.048h(身高)”约等于“0.15B+ 0.05h”。这正是目前“真比例技术”推出的“0.15B+ 0.1半号”这个公式。
(注:什么是“半号”呢?我们知道,“号”所代表的就是身高,一般我们研究的人体身高均在100cm以上,这会给我们人脑的计算带来一定的不便。使用“半号”的话,不但可以方便计算,如果不超过“真比例尺”范围的话还可以免除计算,不仅如此,半号与相对稳定的人体上半身长度也有着对应关系。)
仔细观察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若将公式中比重较小的“0.1半号”简化成常数的话,恰恰是上面的“1.5/10B +8 ”这个公式!看来当初人们是出于简便的考虑,将公式进行了演化,
(注:什么是“半号”呢?我们知道,“号”所代表的就是身高,一般我们研究的人体身高均在100cm以上,这会给我们人脑的计算带来一定的不便。使用“半号”的话,不但可以方便计算,如果不超过“真比例尺”范围的话还可以免除计算,不仅如此,半号与相对稳定的人体上半身长度也有着对应关系。)
仔细观察这个公式,我们会发现,若将公式中比重较小的“0.1半号”简化成常数的话,恰恰是上面的“1.5/10B +8 ”这个公式!看来当初人们是出于简便的考虑,将公式进行了演化,
殊不知这表面上的简化却掩盖了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该做法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简化,反而给实际的研究、生产、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又有多少人从此被经验的大山拦住驻足不前呢!
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胸围和身高对袖窿深影响幅度的不同,推出另外不同的袖窿深计算公式。如根据“五二”系列可得出公式:“0.12B+ 0.14半号”;根据“五三”系列可得出公式:“0.14B+ 0.12半号”。只是这两个公式在形式上和习惯上都不如“0.15B+ 0.1半号”来得理想,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后者。其实,也可以将另一种形式“B/5 3”转化成“0.20B 0.04半号”的形式,因为起重要因素的胸围部分比较整,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形式。其实,无论是“0.20B+ 0.04半号”,还是前面探讨过认为比较合理的“0.15B+ 0.1半号”,都是我们通过理论上假想得出的公式。这些公式必须经过实际的检验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假如上述公式与实际的美观效果、穿着需要不相符合的话,再好的推理也将没有任何的价值。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真实的测量工作,来验证上述公式的真实、准确程度。笔者认为:之所以说说过去的公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测量的范围的狭窄和对美观效果缺乏理解所致。下面这些数字,是笔者在许多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对不同体型(包括
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胸围和身高对袖窿深影响幅度的不同,推出另外不同的袖窿深计算公式。如根据“五二”系列可得出公式:“0.12B+ 0.14半号”;根据“五三”系列可得出公式:“0.14B+ 0.12半号”。只是这两个公式在形式上和习惯上都不如“0.15B+ 0.1半号”来得理想,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后者。其实,也可以将另一种形式“B/5 3”转化成“0.20B 0.04半号”的形式,因为起重要因素的胸围部分比较整,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形式。其实,无论是“0.20B+ 0.04半号”,还是前面探讨过认为比较合理的“0.15B+ 0.1半号”,都是我们通过理论上假想得出的公式。这些公式必须经过实际的检验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假如上述公式与实际的美观效果、穿着需要不相符合的话,再好的推理也将没有任何的价值。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真实的测量工作,来验证上述公式的真实、准确程度。笔者认为:之所以说说过去的公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测量的范围的狭窄和对美观效果缺乏理解所致。下面这些数字,是笔者在许多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对不同体型(包括
矮胖、标准、瘦高等各种体型)进行了小范围的实测,力求数据真实、准确。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实际验证以上的推理。
经考察,计算袖窿深的部分公式如下:
(1)1.5/10B+ 8 ;
(2)B/5+ 3 ;
(3)0.23B;
(4)0.15B+ 0.10半号;
(5)0.2B +0.04半号。
我们的检验思路是,把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同审美测量值相比较,哪个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哪一个才是首选。我们采用“身高/胸围/袖窿深——适用公式”的形式进行排列,以方便大家观察和比较——
一、160以下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1.5/10B+ 8,B/5+ 3,0.23B, 0.15B +0.1半号,0.2B +0.04半号
经考察,计算袖窿深的部分公式如下:
(1)1.5/10B+ 8 ;
(2)B/5+ 3 ;
(3)0.23B;
(4)0.15B+ 0.10半号;
(5)0.2B +0.04半号。
我们的检验思路是,把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同审美测量值相比较,哪个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哪一个才是首选。我们采用“身高/胸围/袖窿深——适用公式”的形式进行排列,以方便大家观察和比较——
一、160以下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1.5/10B+ 8,B/5+ 3,0.23B, 0.15B +0.1半号,0.2B +0.04半号
159.5/105/23.65 23.75 24 24.15 23.68 24.19
159/101/23 23.15 23.2 23.23 23.1 23.38
154/101/22.8 23.15 23.2 23.23 23.85 22.22
153/105/23.5 23.75 24 24.15 23.4 24.06
153/101/22.8 23.15 24 24.15 22.8 23.26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59/103/23.4 23.45 23.6 23.69 23.4 23.78
曹大伟155/100/22.8 23 23 23 22.75 23.1
159/96/22.4 22.4 22.2 22.08 22.35 22.38
二、160至170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4/102/23.5 23.3 23.4 23.46 23.5 23.68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59/101/23 23.15 23.2 23.23 23.1 23.38
154/101/22.8 23.15 23.2 23.23 23.85 22.22
153/105/23.5 23.75 24 24.15 23.4 24.06
153/101/22.8 23.15 24 24.15 22.8 23.26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59/103/23.4 23.45 23.6 23.69 23.4 23.78
曹大伟155/100/22.8 23 23 23 22.75 23.1
159/96/22.4 22.4 22.2 22.08 22.35 22.38
二、160至170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4/102/23.5 23.3 23.4 23.46 23.5 23.68
160/107/24 24.05 24.4 24.61 24.05 24.6
165/100/23.2 23 23 23 23.25 23.3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5/98/23 22.7 22.6 22.54 22.95 22.9
168/100/23.4 23 23 23 23.4 23.36
167/102/23.6 23.3 23.4 23.46 23.65 23.74
163/98/22.8 22.7 22.6 22.54 22.85 22.86
三、170以上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
172/95/22.8 22.25 22 21.85 22.85 22.44
175/98/23. 5 22.7 22.6 22.54 23.45 23.1
174/100/23.8 23 23 23 23.7 23.48
182/97/23.6 22.55 22.4 22.31 23.65 23.04
178/100/24 23 23 23 23.9 23.56
173/97/23.2 22.55 22.4 22.31 23.2 22.86
165/99/23 22.85 22.8 22.77 23.1 23.1
165/98/23 22.7 22.6 22.54 22.95 22.9
168/100/23.4 23 23 23 23.4 23.36
167/102/23.6 23.3 23.4 23.46 23.65 23.74
163/98/22.8 22.7 22.6 22.54 22.85 22.86
三、170以上的人: (单位:cm)
公式实际身高/胸围/袖窿深 5/10B 8 B/5 3 0.23B 0.15B 0.1半号 0.2B 0.04半号
172/95/22.8 22.25 22 21.85 22.85 22.44
175/98/23. 5 22.7 22.6 22.54 23.45 23.1
174/100/23.8 23 23 23 23.7 23.48
182/97/23.6 22.55 22.4 22.31 23.65 23.04
178/100/24 23 23 23 23.9 23.56
173/97/23.2 22.55 22.4 22.31 23.2 22.86
176/100/23.8 23 23 23 23.8 23.52
174/101/23.8 23.15 23.2 23.23 23.85 23.68
176/99/23.6 22.85 22.8 22.77 23.65 23.32
通过以上大量真实的数据不难看出,在绝大部分条件下,“ 0.15B +0.1半号” 均较其他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是最为理想的形式。它这不仅再次证明了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最终验证了
174/101/23.8 23.15 23.2 23.23 23.85 23.68
176/99/23.6 22.85 22.8 22.77 23.65 23.32
通过以上大量真实的数据不难看出,在绝大部分条件下,“ 0.15B +0.1半号” 均较其他公式更加接近审美测量值,是最为理想的形式。它这不仅再次证明了身高因素在服装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最终验证了
袖窿深=0.15B+ 0.1半号
这一男装真比例公式的科学合理性。
女装由于有明显的胸部突起,故而其袖窿深公式可以用0.17B+ 0.1半号来表达。蜱虫咬人后的伤口图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 “y=ax- bz”这种复合式真比例模型在服装结构设计领域的存在加以正式确认。
这一男装真比例公式的科学合理性。
女装由于有明显的胸部突起,故而其袖窿深公式可以用0.17B+ 0.1半号来表达。蜱虫咬人后的伤口图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对 “y=ax- bz”这种复合式真比例模型在服装结构设计领域的存在加以正式确认。
服装制图中原型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
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 ,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因些,只有在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 新路。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
一、 测量部位:
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 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
二、 尺寸加放:
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根据款式继续加放。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通过比较得出:将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
一、 测量部位:
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 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
二、 尺寸加放:
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根据款式继续加放。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通过比较得出:将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
胸围加放 为 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 20cm。制图方法:
1、衣片:
(1)、 胸围是成品尺寸。
(2)、 领口:
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袍领,更为科学。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
(3)、 肩斜:
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算的麻烦。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 斜4cm,后肩斜3.5cm郑元畅上快乐大本营。
(4)、 肩宽:
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
(5)、袖笼深:
1、衣片:
(1)、 胸围是成品尺寸。
(2)、 领口:
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袍领,更为科学。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
(3)、 肩斜:
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算的麻烦。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 斜4cm,后肩斜3.5cm郑元畅上快乐大本营。
(4)、 肩宽:
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
(5)、袖笼深:
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胸围线的距离, 包括肩斜量;另一种计
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前一种方便,后一种精确,本文采用后一种。袖笼深随款式不同而变化,夏天单衣为B/6+1;春秋上衣为B/6+3;冬季大衣为B/6+5 ,0.15B+ 0.1半号。
(6)、胸高点:
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但是,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胸高 点。
身高为155、160、165、170、17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
(7)、胸省:
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胸省量 还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体感。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
(6)、胸高点:
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但是,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胸高 点。
身高为155、160、165、170、17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
(7)、胸省:
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胸省量 还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体感。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
女裤规格及主要部位尺寸
1>一般裤长确定:
超短裤:0.2的号+8CM8 i/ I; H4 W& a: K y
一般短裤:0.3的号
齐膝短裤:0.4的号-8CM S, H5 d( a$ q* G
三骨裤:0.4的号+6CM
小腿裤:0.5的号2 b) u) _- N; P p3 ~( y
便裤:0.5的号+8CM. }4 D* t* |& u陈道明冷眼图
长裤:0.6的号+6CM; R0 z& Z7 X* t
2>腰围:净腰围+0-2CM- x* i' z# l2 O' L% i. L" r
3>臀围:净臀围+6-8CM
4>臀高:由腰至臀线<下体最丰满处>的长度,中间体臀高一般取人体身高的1/8,约为20CM.每增减一"号"<即身高加减5CM>,臀高则相应增减0.5CM.
5>直裆:指由腰口至横裆<即腿根部>线的长度.它与人体的身高和体型有直接关系,一般在臀高线下7-8CM,中间体直裆长一般为27-28CM./ H7 `. A% h \' A4
超短裤:0.2的号+8CM8 i/ I; H4 W& a: K y
一般短裤:0.3的号
齐膝短裤:0.4的号-8CM S, H5 d( a$ q* G
三骨裤:0.4的号+6CM
小腿裤:0.5的号2 b) u) _- N; P p3 ~( y
便裤:0.5的号+8CM. }4 D* t* |& u陈道明冷眼图
长裤:0.6的号+6CM; R0 z& Z7 X* t
2>腰围:净腰围+0-2CM- x* i' z# l2 O' L% i. L" r
3>臀围:净臀围+6-8CM
4>臀高:由腰至臀线<下体最丰满处>的长度,中间体臀高一般取人体身高的1/8,约为20CM.每增减一"号"<即身高加减5CM>,臀高则相应增减0.5CM.
5>直裆:指由腰口至横裆<即腿根部>线的长度.它与人体的身高和体型有直接关系,一般在臀高线下7-8CM,中间体直裆长一般为27-28CM./ H7 `. A% h \' A4
B6 {3 x
6>龙门宽:指臀部侧面的厚度,一般可根据净臀围的0.16来计算,再根据裤型款式与面料性能作调整.例如,一般紧身裤和采用有弹性面料的按0.14净臀计算,而宽松裤薄型面料则按0.16规格臀计算.前后龙门宽的比例,紧身和合身西裤一般定为1/4:3/4,宽松裤为1/3:2/3.
7>臀至腰的外侧缝劈势:根据人体侧缝胯至腰差角度来作劈势,可按体型分类作,A体型约在8度左右.一般劈势在2.5CM.人体侧缝最突部位在胯骨,因此应在臀线上方3-4处与腰口作连线.; D6 V/ Q5 @* E! z5 Z
女生适合专业15个- e, P. W; | y k1 M
8>前裆缝的劈势:根据腹腰差角度来作劈势.腰至腹的倾角为3-5度,因此劈势量一般控制在1-2CM.% |8 a, K v# f
$ C: k( M! ^# f0 |9 [; X
9>后裆缝倾斜:后裆缝的斜率,由后裤外侧缝造型线确定,一般取前裤外侧缝劈势量的1/2-2/3的值.女裤后裆缝的起翘值较小,一般约在1.5CM左右,如果臀圆而丰满的可适当增加起翘高度,且斜率相应增大,臀扁者侧相反.总之以满足总裆值量为
6>龙门宽:指臀部侧面的厚度,一般可根据净臀围的0.16来计算,再根据裤型款式与面料性能作调整.例如,一般紧身裤和采用有弹性面料的按0.14净臀计算,而宽松裤薄型面料则按0.16规格臀计算.前后龙门宽的比例,紧身和合身西裤一般定为1/4:3/4,宽松裤为1/3:2/3.
7>臀至腰的外侧缝劈势:根据人体侧缝胯至腰差角度来作劈势,可按体型分类作,A体型约在8度左右.一般劈势在2.5CM.人体侧缝最突部位在胯骨,因此应在臀线上方3-4处与腰口作连线.; D6 V/ Q5 @* E! z5 Z
女生适合专业15个- e, P. W; | y k1 M
8>前裆缝的劈势:根据腹腰差角度来作劈势.腰至腹的倾角为3-5度,因此劈势量一般控制在1-2CM.% |8 a, K v# f
$ C: k( M! ^# f0 |9 [; X
9>后裆缝倾斜:后裆缝的斜率,由后裤外侧缝造型线确定,一般取前裤外侧缝劈势量的1/2-2/3的值.女裤后裆缝的起翘值较小,一般约在1.5CM左右,如果臀圆而丰满的可适当增加起翘高度,且斜率相应增大,臀扁者侧相反.总之以满足总裆值量为
宜.后裆倾斜角度不应过大,如果倾角过大,会导致后横裆产生多余褶纹.3 \2 l' J/ ~5 \$ P$ K" D2 u, q
10>后裤片挺缝的定位:基本为后裤横裆宽的1/2处<即后龙门点至侧缝臀点的1/2>往侧缝偏0.5-1CM,脚口处不偏.
11>总裆长:由前裆腰口点经过龙门裆点至后裆腰口点,其长度一般与腰围的净尺寸相近似<特体除外>; x0 ^(
10>后裤片挺缝的定位:基本为后裤横裆宽的1/2处<即后龙门点至侧缝臀点的1/2>往侧缝偏0.5-1CM,脚口处不偏.
11>总裆长:由前裆腰口点经过龙门裆点至后裆腰口点,其长度一般与腰围的净尺寸相近似<特体除外>; x0 ^(
女装松量的加放
1.普通女装胸围加放参考单位:厘米)
衬衫:8~12
西服:10~14
单外衣:14~18
短大衣:18~24
中长大衣、风雨衣:20~28
旗袍、背心、紧身服:4~10
2.女下装围度放量参考:
裙:腰围:0;臀围:紧身2~4;合体:4~5;面料厚时:5~6
裤:腰围:一般0~1,内穿厚衣服时:1~2
臀围:紧身裤:2~6;西裤:4~8;宽松裤:8~12;萝卜裤:12~20
肩宽的加放比较保守一些,衬衫、单衣的肩宽可不加放,西服一类的套装要加放1厘米,大衣需加放2~3厘米,无袖的款式总肩宽至少要减去3厘米。对于夸张的造型要在此基础上另做调整。
衬衫:8~12
西服:10~14
单外衣:14~18
短大衣:18~24
中长大衣、风雨衣:20~28
旗袍、背心、紧身服:4~10
2.女下装围度放量参考:
裙:腰围:0;臀围:紧身2~4;合体:4~5;面料厚时:5~6
裤:腰围:一般0~1,内穿厚衣服时:1~2
臀围:紧身裤:2~6;西裤:4~8;宽松裤:8~12;萝卜裤:12~20
肩宽的加放比较保守一些,衬衫、单衣的肩宽可不加放,西服一类的套装要加放1厘米,大衣需加放2~3厘米,无袖的款式总肩宽至少要减去3厘米。对于夸张的造型要在此基础上另做调整。
合人体结构的袖窿深设计方法
本贴根据《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一书缩写
按新一代女装原型:
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浅(从后领中向下量,B是人体胸围);
合体、紧身有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
合体、紧身无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
合体、紧身春秋装、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
半宽松、宽松休闲装、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合体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
半宽松、宽松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以上是样衣板。
推板时,无论样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浅,一律按B/8增减(完全按原型的跳档增减比例);即胸围每档跳4厘米(合体、紧身),袖窿深相应跳0.5厘米;胸围每档跳6厘米(半宽松、宽松),袖窿深相应跳0.75厘米。
按新一代女装原型:
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浅(从后领中向下量,B是人体胸围);
合体、紧身有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
合体、紧身无袖衬衫、连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
合体、紧身春秋装、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
半宽松、宽松休闲装、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合体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
半宽松、宽松大衣、风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设计视觉效果而定);
以上是样衣板。
推板时,无论样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浅,一律按B/8增减(完全按原型的跳档增减比例);即胸围每档跳4厘米(合体、紧身),袖窿深相应跳0.5厘米;胸围每档跳6厘米(半宽松、宽松),袖窿深相应跳0.75厘米。
袖山:
合体、紧身的按AH/4+2.5(衬衫、连衣裙)、AH/3(春秋装、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根据设计视觉效果微调加减0.5~1厘米,以增减袖宽;
半宽松按AH/5~6、宽松按AH/8~10定袖山高;均可加减1-3厘米,以增减袖宽。
上述方法体型覆盖面较大,如果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仅4厘米(0.5x8=4),稍大于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动量一点儿,不会出现袖窿深超深超浅、袖宽超宽超窄的现象。袖窿周长与袖山弧线也比较容易匹配。
作为对比:当胸围每档跳4厘米,各种比例法(包括真比例法)的袖窿深相应分别跳0.67厘米、0.8厘米或1厘米;如果同样推9个规格(每档差4厘米),从最低规格到最高规格之间,袖深点的上下移动量分别是5.3厘米、6.4厘米、8厘米,明显地超过了人体腋下点的上下移动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