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 第7期 中 国 水 运 Vol.18 No.7 2018年 7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uly 2018
何九华个人简介收稿日期:2018-02-08
作者简介:杨熹颖(1997-),女,江苏泰兴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物流运输。
杨熹颖,张 月,高芸芸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共享单车”是一项依靠互联网交互平台实现“随订随用”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共享单车的本质内涵,接着探究了它的产生背景以及迅速发展的原因,最后梳理了2015-2017年间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路径,并预测其进入存量市场后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8)07-0043-02
引言2012年属羊的运程
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交通新业态,一经出现便凭借其便捷的无桩模式、补贴式的廉价租金,重新掀起了自行车出行的潮流。然而,由于共享单车技术门槛较低,在首创品牌“ofo 单车”挖掘出出行市场的庞大需求并获得海量融资后,许多单车公司疯狂涌入市场。共享单车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乱停乱放、车辆盗窃等社会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行业规范,缺乏竞争力的公司不断退出市场。现阶段关于共享单车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大部分资料出自新闻报道或行业报告,分析较为片面,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本文从共享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系统地评述共享单车系统,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共享单车的理性思考。
一、共享单车概念界定 1.共享校园闲置车
“共享单车”概念的首次提出:北京大学毕业生戴威设计“ofo 小黄车”项目,基于校园内大量“僵尸车”闲置的现状,鼓励师生将自己的闲置自行车共享出来,接入ofo 互联网平台为更多人提供服务。共享出自行车的师生将获得ofo 平台所有车辆的使用权。ofo 的愿景是“不生产车,只连接车,做大学校园出行问题的解决者”,这种共享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存量市场,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最初由两位美国教授Marcus Felson 和Joe L. spaeth [1]提出,意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由此可见,共享单车提出之初以“整合校园内的闲置自行车资源”为核心,符合“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
2.新型公共自行车
2015年12月,ofo 完成了Pre-A 轮约900万元的融资。取得资本市场利好的ofo 敏锐地把握住了市民短途出行市场中的供给空白,它开始走出校园,将战略布局于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与此同时,许多竞争者争相出现:由于行业技术门槛低、商业模式易模仿,投放量成为角逐市场份额的
关键因素。而闲置自行车资源已不能满足出行市场的需求;车辆规格不一、安全性差,难以提供舒适的消费体验,ofo 开始与自行车厂商合作,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下文将对现阶段共享单车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期透过资本市场的投资泡沫看到“共享”的本质,把握共享单车的发展规律及方向。
早在共享单车投放到出行市场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就已经出现了自行车的身影,并且公共自行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改进与变革。黄鑫[2]在论文中列示了自1965年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历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将现代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共享单车系统进行对比:
表1 现代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共享单车系统对比
现代公共自行车系统 共享单车系统 借还流程 均在固定站点/车桩处完成
随借随停(符合城市规范) 注册方式 网点办理实物卡 手机号智能终端注册 费用 押金+单次使用费(高) 押金+单次使用费(低)超女许飞
付费方式 办卡储值、刷卡消费 手机支付 供给模式 以政府提供为主
由互联网企业主导 资金投入 政府补贴 大量资本融资 核心依赖技术 电子锁/无线通讯
智能锁/移动LBS 应用
发展愿景 解决居民短距离出行问题 解决居民短距离出行问题
最大区别
有桩
无桩
由上表可知,共享单车在系统运营上与公共自行车略有不同:从供给模式角度,共享单车可以看作是完全市场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依赖技术角度,共享单车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LBS 应用实现了停车点“由实到虚”的跨越。基于这两点改进,共享单车公司成功地简化了租车流程、降低了使用成本、吸引了资本融资。
综上所述,共享单车可以定义为一种“新型公共自行车”: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由市场提供的分时租赁自
拍一拍怎么设置文字行车服务。它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将智能手机和自行车连接起来,使出行者能够随时随地地租借和还车,大大提高了短距离出行的便捷度。
44 中 国 水 运 第18卷
二、共享单车诞生背景
新事物的出现是因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共享单车能够成为出行市场上的“新事物”,得益于自身的先进技术以及社会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1.技术端
共享单车从平台注册到实际使用,各项功能均依靠智能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因此,互联网普及率以及移动上网方式发展程度对共享单车的市场推广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不断占领手机市场,加之手机上网方式较PC端更加高效、便捷,推动手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相关互联网政策利好不断释放,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消费已成新常态。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浪潮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端的大力支持。
2.需求端
共享单车作为服务型商品,之所以能在面市后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同,是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问题。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传统公共自行车系统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良方:政府希望其可以作为公共交通体系中的“毛细血管”,疏通因机动车数量激增而日益拥堵的北京交通网络。然而,居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诸多抱怨,如租赁网点设置较少、公共自行车供需不平衡、网点地图信息难以査、自行车维护不到位、办卡流程复杂等,这些问题导致居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接受度和使用意向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而共享单车依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市场调控的优势,“对症下药”地解决了传统公共自行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政策端
纵观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史,自行车出行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起落”。以北京为例,从1986年到2014年居民出行结构的变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持续上升,小客车出行基本稳定,但自行车出行下降较多,不符合世界上大城市绿出行方式回归的潮流和趋势,交通出行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此时共享单车的出现,大大带动了居民向绿出行方式的转变,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扶持共享单车产业。
三、共享单车现状分析
2017年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暂停在本市新增投放共享自行车。此后,上海、广州、深圳、武
汉等11个城市相继暂停共享自行车新增投放,加强共享自行车总量调控和秩序管理。
1.市场规模
根据行业报告,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到今年第二季度用户规模突破3,200万,但环比增速放缓,且产业巨头ofo和Mobike的用户重叠率极高。共享单车井喷式的用户规模不对应同等数量的用户需求,由于居民出行目的以通勤(上下班、上下学)为主,因此出行时间表现出明显的高低峰分布。这一状态直接导致了共享单车使用中潮汐现象普遍,“过剩的”单车在个别地点堆积。
2.竞争态势
目前共享单车企业中,悟空单车、3Vbike等小型共享单车公司已经宣布倒闭。同时,共享单车作为消耗品,生产阶段需要较多资产投入,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不可避免,被故意破坏的风险也大量潜在,因此许多第二、第三梯队的单车企业逐渐“步履维艰”。
3.未来发展爱国 作文
现阶段,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已经超出需求市场的合理容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管理意见、完善共享单车行业规范、限制新增投放量,这就要求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改进,使共享单车真正达到“衔接公共交通、转变短距离出行方式”的行业
初衷。本文认为,为实现良性发展,共享单车企业应思考以下几点:
(1)积极进行本体积累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和学习先进技术、进行自身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如Mobike公司建立“魔方”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汇总海量数据,精确掌握车辆需求;ofo推出行业首款NFC智能锁以及NB-IoT物联网智能锁。)当本体积累达到在资源占有方面成为优势的程度时,积极效应会相应产生。
(2)积极拓展商业模式
随着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共享单车行业的人口红利也开始退潮,因此企业要想保持健康稳态地发展,必须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通过拓展商业模式实现附加价值。
三、总结
本文针对共享单车这一全新产品进行分析。首先将共享单车与传统公共自行车进行对比,将其定义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由市场提供的分时租赁自行车服务;接着分别从技术端、需求端、政策端阐述了共享单车行业迅速发展并引发自行车出行潮流的原因: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及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完善、实现公交站点与目的地之间的高效接驳、提高短距离出行的便捷度、政府大力扶持绿出行等均是其发展的推动力;最后通过用户规模的变化趋势,剖析了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单车企业必须通过
本体积累、拓展商业模式,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完善城市交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cus Felson,Joe L Speat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R].America: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78:614-624.
[2] 黄鑫.北京市通勤者公共自行车选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 珺
杨媛.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4] 盖盈盈.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原因及对交通拥堵影响
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5] 魏浩.中国30个省市对外贸易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
究[J].世界经济,2010,33(04):68-8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