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热
地球是个巨大的热库
地球内部的热能十分巨大,它是火山、温泉、地震和地壳运动的主要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我们知道,地壳表层温度通常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但到一定深度,其温度不再变化,这一深度叫做常温层。常温层的深度因地而不同,大致是中纬地带比赤道和两极深。在我国北方大约为30米。在常温层以下,地温随着深度逐渐增高。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但在地壳15千米以下,地热增温率就逐渐减小。地壳内部温度的增高显然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而是来自地热。
寇静模特
地球内部为什么有巨大的热能?目前一般认为,地热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地球演化发展的能量,有外来能和地球本身的内能,起主导作用的是岩石中所含的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
地热资源及其分布
地壳是热的不良导体,地热以极低的速度向地表传递。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放散,叫做地热流。这是地热释放的一种最经常的形式。虽然这种热流量很小,平均每平方厘米每秒只有1.44微卡(一微卡即百万分之一卡),不易被人察觉,但整个地表一年热流总量相当于燃烧300多亿吨煤放出的热量。这种分散的地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如果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则形成多种形态的温泉、热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些地带地壳不稳定,地壳内部的热能易于从这些薄弱地带传到地表,因而地热能比较丰富。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已发现
的温泉有2 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西藏全区的水热活动区不下600处,其中拉萨西北的羊八井,钻井深30米处,热水汽温度达130℃,喷高达30余米,地表上有成千上万的热水泉眼。
地热能的利用 地热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能源,又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产,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城市公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地热能的利用最主要的是开采地下热水。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发现和打出地热泉和地热井,地热能已被用于采暖、育种、温室、发电等方面。冰岛是一个广泛利用地热的国家,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利用地热采暖,市内空气洁净,有“无烟城市”之称。发电是地热能利用中重要而有前途的领域。美国、意大利、冰岛、新西兰等国都建立了地热发电站。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北京、西藏、云南等地已打出地下热水,用于取暖、育种、育秧、养鱼、医疗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广东、河北、西藏等地已经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热发电站。
二、火山吴昕退出快乐大本营
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爆发的时间,有的很短,有的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上堆起了几千米的火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岛。夏威夷岛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水面的火山岛。
火山喷出的物质一般有气体、熔岩和固体喷发物。火山喷发物从火山口喷出,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山,叫做火山锥。火山喷发的物质和火山爆发强度往往同火山喷发的熔岩性质有关。含二氧化硅成分多的酸性岩浆比较粘稠,而且含气体多,爆发力强。含镁铁成分多的基性岩浆,含气体少,流动性好,爆发力弱,常常形成盾形火山锥。
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在沉睡了123年之后,1980年以来,连续多次大爆发。仅第一次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灰和熔岩物质就有10亿立方米,喷射的蘑菇云柱高达十几千米,火山灰同气体在空中摩擦,产生了闪电、雷鸣和强烈暴风雨。这座海拔1900米的山峰,被削低了近200米;390平方千米的森林被摧毁。喷出的火山灰随气流一直扩散到几千千米以外的地方,在火山附近堆积了几百米厚。
两小儿辩日译文 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三类:一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做活火山;二是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叫做死火山;三是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这叫做休眠火山。
毕业设计总结 全世界约有2000座死火山,500多座活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也有隆起的火山带。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火山有60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有少数火山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如长白山的白头山,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我国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如台湾大屯火山的七星山,不断吐出含硫气体和浓烟;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山,1951年曾爆发。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火山喷发时,有时还引起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活动也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三、地震
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地震按其成因主要有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其中构
造地震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变成前后、左右摇晃。
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震级是根据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计算的。例如,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的大地震,震级为8.5级。这次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推起10多米高的浪墙,波及到距智利
唐嫣升级当妈一万多千米的日本海岸。一般地说,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强度,用地震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离远近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同时,烈度大小也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很大。
地震的分布规律和预测
地震的分布呈一种有规律的带状,叫地震带。地震带是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一个地震带内,地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不均匀的,所以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地震的分布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的地带。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了全世界约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300千米~700千米)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是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带。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活动带之间,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记载,我国自本世纪以来的80年内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余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500余次,8级以上地震9次。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是我国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据不确切记载,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级7.8级,死亡人数也很多。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很大,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等,这些现象可以为预报地震提供一定的依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的国家。现在我国的地震工作者和众观测队伍相结合,积累了一些预测地震的经验,也成功地做出过地震预报,但仍需大力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