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呵呵姑娘结局粤剧传统文化在困境中突围
戴德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四洲集团董事局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理事长
倪惠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粤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黄天骥: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梅晓: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帝制时代与农业文明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中国戏曲等传统文艺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尴尬。粤剧这一兼具岭南文化特质与传统文化因子的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流失、市场疲软、观众冷淡等现实问题。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失去了赖以延续的根源和血脉,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对它所依附的传统文艺形式进行革新。
粤剧:岭南特质、传统因子、广东名片
《同舟共进》: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岭南文化是一个蕴涵丰富的概念,其中包含着岭南独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子,如岭南建筑、岭南绘画、岭南观念等。粤剧为什么能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或者说,粤剧包含着怎样的岭南文化特质?
梅□晓:岭南文化中最具岭南特的是岭南绘画、岭南建筑、广东音乐等,粤剧的唱腔采用广东音乐的音律、旋律,同时借鉴岭南画派一些写意手法,并将岭南建筑融入舞台表现当中,是这三种艺术形式的集中代表。粤剧又与岭南人民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体现岭南人民生活的艺术载体,所以能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倪惠英:粤剧集岭南文化之大成,它的表演、唱腔、音乐以及其
中的人文文化和风俗极具岭南特。有一句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在海外,粤剧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广东的一张名片。
剧本格式《同舟共进》:您认为,粤剧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倪惠英:中国戏剧应该说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包容性最强、观众面最广、最优秀的一种艺术。外国艺术家也是这样认同中国戏剧的。戏剧经历了2000多年的形成之路,有一个完整的表演体系。当下国内流行的艺术形式中,唯独戏剧是最传统的一种,是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文化的发展要有根有源,才不会浮躁,才能延续一个伟大的民族,并引领它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粤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一种,同样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远看一头牛近看没有头打一个字
《同舟共进》: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消费偏重热辣时尚的情景下,振兴和繁荣粤剧意义何在?
梅□晓: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对社会基础有着内在的支撑作用,没有了这个支柱,就很容易被人打倒。历史上的元、蒙时期,汉族都曾受到外族入侵和统治,但为什么后来都能重新将历史延续下来?就是因为有这种传统的文化根基。现在日本、韩国、等地很重视传统,把它作为凝聚国民的精神力量,就是看到了传统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现在我们呼吁振兴和繁荣粤剧这种传统文化,当然是一件好事。
戴德丰:粤剧与流行音乐不同,其中包含着很多传统因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性。比如《帝女花》这一传统剧目,讲明王朝的没落,不仅提示我们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更将这段历史展示给我们,传播一种历史文化。发展和繁荣粤剧,不仅可以弘扬岭南文化,促进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也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粤剧经受的三次打击
《同舟共进》: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说过,在清末,粤剧的文辞比京戏还要优雅别致;粤剧兼容并蓄吸纳西洋音乐和流行歌曲的成分,并曾尝试用小提琴作主奏;1920~1930年代开创了男女同班的
先例。这些都是粤剧的辉煌时期。为何在当时它能创造出这种辉煌?
梅□晓:首先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二是粤剧在发展过程中,
为适应百姓的观赏需求,不断适应潮流,融会贯通,形成了“新颖善变之风格”、“融汇百川之特”;第三,粤剧在“八和会馆”时期形成了合力团结的传统,这也是粤剧能创造辉煌的一个原因。
《同舟共进》:粤剧在历史上是否也遭遇过创痛期?
员工自我评价梅□晓:其他地方剧种只受到“”的冲击,但粤剧经受了三次历史打击。一是清末的李文茂起义。清朝末年,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起义,粤剧伶人李文茂、陈显良在广州北郊揭竿而起,将琼花会馆的梨园子弟编成义军,发动反清复明运动,后失败,清廷大肆屠戮粤剧伶人,并禁演粤剧。好在李文茂起义时间不长,又是一个单一事件,当时很多艺人流落到外省,得以生存,使粤剧后来又很快复兴。二是“”时期,江青一句“粤剧是靡靡之音”,粤剧再度遭禁。粤剧的传承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时期一批带着传统记忆的人无法将自己的东西传下去,造成了全面的人才断层。三是“”后,广东的改革开放来得早,人们为了生存都去搞经济,当时广东的各研究机构撤得最早,剧团解散得最快,原来的100多个剧团只剩下十几个。仅这一时期,粤剧就断了两代人。(注:戏曲的“代”是以戏剧的培养周期来计算的,一般5~8年为一代。)
《同舟共进》:这种历史断层应该极大地影响了粤剧的发展。
梅□晓:可以说带给了戏曲致命的伤害,虽然粤剧也在时断时续地演进,但已经元气大伤。李文茂起义后粤剧复兴的“八和会馆”时期,粤剧有小生、花旦、老生、小花脸、武丑等十个台柱子,被称为“十
柱制”,“”后成了“两柱制”,整个戏曲的传统乱了,形式越来越单一,粤剧中的传统因素渐渐流失。
队名和口号《同舟共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所造成的伤害和遗留问题?
梅□晓:要时刻警觉这种历史教训,及时地进行挖掘补救,不要让后人在想要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到。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些补救工作,
但对粤剧传统的挖掘非常困难。2006年广东粤剧院组织了很多专家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在挖掘中发现,原来一些好的、老人家知道的东西,现在去问,真正知道的人已经不多。粤剧过去有一种排场戏,戏中有很多排场,现在对这些排场能叫上名字的人只有1/3,会演排场戏的在整个粤剧界也只有三四个人。其实剧院此前也一直在做传统挖掘的工作。粤剧表演中有一套叫“韦驮架”的表演形式,剧院的罗品超老师一直带着两个学生靠记忆在整理,但罗品超老先生已经90多岁,全部回忆起来已不太可能,只能靠几个人断断续续的回忆凑在一起,凑出一些东西来。
市场冷遇: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霸天下
《同舟共进》:经历了一系列的辉煌、创痛之后,粤剧今天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倪惠英:粤剧与其他剧种一样,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在文化市场处于边缘地位。广东有9000多万
人口,真正买票进剧场的铁杆观众只有几千人,很多人宁肯花1000多块钱去打高尔夫球,也不愿花更少的钱去看一场粤剧。粤剧在当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如何争取观众、培养观众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来吸引观众、争取观众,现代人需要的艺术形式、舞台样式是什么样的。二是如何解决好粤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我们要把粤剧中传统的有个性的优秀的方面传承下去,也要把新的东西融进去,这就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创新。
梅□晓:当下,粤剧的发展仍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同时粤剧创作缺乏优秀的剧本,戏剧体制的改革由于难以突破一些旧观念,也几乎陷于停滞。
《同舟共进》:粤剧为何遭到市场冷遇?
黄天骥:上世纪后期,不仅粤剧,包括话剧、舞剧、电影在内的一批舞台艺术都受到很大冲击。其中一个原因,与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电子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更方便快捷地接触到各种文艺形式。在网络信息时代,舞台艺术不进行改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
张俊宁
展。
梅□晓:时代发展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粤剧表演没有字幕,没有无线话筒,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唱白中重复的东西很多,因为观众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把前面没听清楚
或没听到的东西在后面补回来。现在技术条件发达了,就应该把重复的东西去掉,把故事情节丰富起来。
倪惠英: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选择更多元、更丰富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霸天下。粤剧要在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抓住自己的观众。
既要大胆改,又不要盲目乱改
《同舟共进》:粤剧该如何走出市场低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黄天骥:粤剧要走出低谷,就要根据观众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改造,而且应该大胆地改。有人说粤剧不能改,改了就不姓“粤”了。在我看来,观众觉得好看、能接受就可以改。粤剧一定要姓“粤”吗?也未必。观众也有习惯的过程。粤剧起初是用普通话也就是“官话”来演唱的,后来由普通话改为广东话演唱,也有观众不习惯,但逐渐习惯了,就成了粤剧。现在粤剧首先要把观众吸引过来。粤剧要改革,首先要进行观念改革。当然,改革和改造不能盲目乱改,如果不认真研究这些艺术形式的岭南特征,不把特质性的东西展示出来,长此下去,观众也不会喜欢。
《同舟共进》:怎样改革,才能既符合粤剧的传统又能吸引当代观众?
黄天骥:戏剧是虚实结合的、有观众参与的,因此要有一种想象的空间,让观众通过想象参与进来。比如同样是表现一扇窗,话剧一定要有个窗在舞台上,而戏剧是没有窗的,它通过演员推窗、隔窗观看等动作来表现窗子的存在,所以戏剧的观众比其他表演形式的观众更要求参与。再者,戏剧用各种程式来表现它的特点。程式就是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