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售后服务中心
文化研究
岭南“龙”文化习俗解读
男孩名子禤伟源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岭南,意指南岭以南,古称“百越”,伴随着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数次人口大迁徙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之历史,
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在此交替融合,龙文化,也随着人口南迁来到此地,焕发出独特的民俗文化.岭南“龙”
文化是中国“龙”文化极具特点的一部分,对此进行深度解读,推动完善“龙”文化之地域图谱,对传承本土独有
的文化习俗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龙;岭南;民俗文化
龙,是华夏大地上最重要的神兽,也是世界对中华民族的最初印象之一。我们也自诩为“龙的传人”。龙,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理想的期许,也是古代勤劳简朴的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它汇聚着天下间九种动物的生理特征,宋代画家董宇曾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1]。”
在古代中国,龙亦是“九五至尊”的象征,是皇权的代名词。龙椅上,刻有金龙雕塑;龙袍上,绣有十二章纹;皇帝自身,亦称作“真龙天子”,尊称“龙体”。可见,古代中国人对龙这一形象之崇拜。今天,皇权时代早已结束,但“龙”已深入至中国传统民俗的方方面面。在这些习俗当中,人们对“龙”依然抱有尊敬之意。 在岭南地区,龙这一形象元素亦融化在本地的民俗当中。其中以龙舟和舞龙最为突出。
龙舟
珠江从云贵高原顺势而下冲积出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密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出独特的桑基鱼塘。先民们从古至今便将家安在河流沿岸,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亦应运而生,龙舟便发源于此。广州荔枝湾已成为外地旅客来穗定必探访之地,邻近荔湾湖公园的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完整地保留着该地区的龙舟习俗。
在广州泮塘,当地龙船又名“泮塘五约”,泮塘村位于旧荔枝湾沿岸,与珠三角其他沿河村庄一样,在端午时节有源远流长的龙舟习俗。相传明万历廿五年,陶驸马在珠江组织龙舟竞渡,并将在比赛中最
中餐厅第四季国内录制快的五艘龙船赐封为“五经魁”,分别为南海盐步老龙,泮塘凸眼龙、南海白沙红龙、大沥雅瑶东涌龙、石井古料大头龙,其中盐步老龙与泮塘凸眼结为契亲,更成为一时佳话。
当年的泮塘凸眼龙,就是当今的五约单旁龙船。而以泮塘为代表的凸眼龙是广州四大传统龙船样式之一。单旁龙船船体使用坤甸木制作而成,龙船采用极为罕见的单板结构。龙舟的质量得以减轻,划水时负重小。头尾与船身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两者之间融为一体,船头两侧凸出的金铜龙眼,这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旁边还雕画着龙眉,可见其设计之简洁。
五约单旁龙船装饰简朴而讲究,最大的特点是黑旗和黑罗伞。黑旗是一幅高达6米的七星大图,旗顶装饰相传是慈禧太后御赐的九支雉鸡尾和一对孖金钱。而黑独罗伞采用红葫芦顶的形式。罗伞下的神斗供奉着仁威祖庙中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五约龙船衍生出丰厚的龙舟传统文化习俗,尤其以龙舟结契最具代表性,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泮塘人守护着龙船结契的传统习俗,簪花挂红、龙船巡游等多道习俗。反映出珠三角各地间的手足之情,今天的泮塘第三生产队中陈列有两艘龙船模型,即结为契亲的盐步老龙和泮塘五约,是这一历史的最好写照。生产队中,也挂满了各式旗帜,上面印有“恩州源溪乡,情同手足,深情厚谊”等字句,可见在各地每回的龙舟邀请赛后,各支队伍会互相赠送旗帜,
以表示友好往来之意。可见,时至今日,龙舟仍是推动珠三
角各地乡民交流的重要载体,而举办这一活动对传承民俗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龙舟上的各罗伞
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工艺精湛,罗伞图案各有不同,
均寓意吉祥,有双龙、八仙等,制作工序复杂,且只能依靠
袁隆平家属致谢手工缝制,正常规格的罗伞从选料画图,到绣花、钉镜片,
再到挑五彩网穗,需时超一个月。每一把罗伞都是岭南本土
手工艺人的心血结晶。在海珠区庄头村更有“生花罗伞”的
传统。用竹条编制,插上各种鲜花和凤尾草,这一传统已延
续上千年之久[2]。
舞龙
而在岭南地区,与龙有关的另一传统习俗即是舞龙。舞
龙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形式,而舞火龙更是岭南本土中秋特
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这一习俗也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相传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
元兵,从此流传至今。在今天的广州市白云区等地区的一些
村落,每年八月十五都开展舞火龙活动,以求辟邪、求安康,
这一盛大的场面,令前来观赏者无不赞叹。扎制火龙最为关键,由全村最好的手艺老人扎制龙头,使用藤扎骨架,外面用假
水仙茎包裹,龙头犄角插着蜡烛,手电筒作龙眼,龙身直径
约2.5公分,每隔1.5米配一条舞龙棍,而龙身的长度一般
视全村有多少人舞龙而定。
中秋夜幕降临后,由全村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活动资助者
释小龙郝邵文吴孟达第一个插香,随后全村乡民一拥而上,龙身瞬间布满了闪烁
着红光的香,烟雾缭绕。随着指挥者高喊“起龙”,鞭炮锣
鼓声震耳欲聋,火龙巡游正式开始,村民们高举龙棍左右舞动,村民跟随火龙为各家各户送上祝福。在摇摆的龙身上闪烁出
耀目的火花,火花也伴随着器乐声有规律地绽放,恍如一场
集体“打树花”,而这一耀目而独特的场面,如今也只能在
岭南地区看到[3]。
岁月流逝,“龙”及与其有关的传统文化很好地保存下来,中华儿女五千年来对美好的祝愿凝聚在这一神兽形象上。体
现在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上。在岭南地区,与“龙”有关的
文化活动仍然受到当地民众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今天,
每逢端午和中秋佳节,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河道和街道两旁,用“龙”来表达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岭南文化映照下佛山龙舟民俗的生存样态与传承对策[J].
高建磊.南方论坛.2014(12).
[2]岭南龙舟竞渡文化的地方呈现——基于对广东省佛山市杏坛
镇的考察[J].谢中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3]原始与现代的碰撞——广东连州星子镇舞火龙民俗考[J].
录取状态怎么查询黎海情.谢树凤.中国民族博览.2020(18)才智,2015(01):301.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