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2期2021年05月
Vol.23No.2
May,2021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多元基础
李云
(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海洋文化的建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东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其建构的基础是多元的,既有自然物质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也有政治和社会基础。其中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领海的地理环境的塑造是其建构的自然物质基础,广东特有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其建构的历史文化基础,国家政权的推动是其建构的政治基础,海洋社会的驱动是其建构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社会
中图分类号:K928.4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后,海洋强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文化建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广东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学术界对广东海洋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学者们主要研究广东海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表现、特点、地位以及建设路径等,缺乏对广东海洋文化建构过程的研究。本文试图研究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基础,探讨广东海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拓展海洋文化研究的视域,丰富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
—、自然物质基础:领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经济的塑造
海洋文化形成的自然物质基础与该海洋文化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资源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海洋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广东最具特的地理环境则是“岭-江-海”联为一体,可以说“岭-江-海”共同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广东海洋文化。从整个中国的地图视角看广东,广东位于中国大陆的边缘,而五岭则是将广东与中国内陆隔开的一道屏障。五岭的阻隔客观上使广东人向着南边海洋开辟出另一
文章编号:1009-1513(2021)02-0020-04
条生存道路。“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一种文化或文明在其萌芽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制约其活动的范围和方式,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基因,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其发展历程。”“购因此,“岭”所造成的文化劣势反而转化成了广东形成海洋文化的优势。从世界地图的视角看广东,广东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江是海的连接点,珠江口是连接世界航路的重要节点,而广州则位于这一节点的中心位置。梁启超说:“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则鸡肋而已。虽然,还观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一焉,斯亦奇也。”⑵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言:”可能世界上没有_个地点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形势比广州更优越。”⑵可见,“岭-江_海”共同构成的地理环境为广东海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地理基础。
发达的海洋交通、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广东海洋文化形成的另一自然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耕海及海洋经济造就岭海物质生产生活多元一体化的格局。”[3]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海洋交通的突破,正是由于海洋交
收稿曰期:2020-11-21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批准号:GD17XMK13)、广东高校重点平台与重大项目“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
建研究”(批准号:2018WZDXM031)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海外移民与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批准号:2017WTSCX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云(1976—),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23卷第2期李云: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多元基础•21•
通的进步才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进而造就了发达的海洋经济。正如厦门大学经济史研究专家杨国桢教授认为,“但地理不是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并非所有族的海洋文化都能自然地生成海洋文明。只有海洋族取得开化和进步,有突破大海隔离和束缚的造船和航海能力,有走向海洋的进取意识,同时获得与外部族接触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机遇,才能成为'海生的女儿'”⑷“。
早在秦汉时,由于所造的“广船”帆面积大,舵向好,且坚固耐用,便于远航,再加上广东海商航海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又敢于冒险,所以此时广东海洋交通已开始向远洋突破,海上贸易在当时就已闻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巩、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⑸番禺作为当时的大都会,成为了汇集海内外商品的贸易中心。汉
代,徐闻港和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对外贸易繁荣,外国“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于此,以至于民间流传“欲拔贫,诣徐闻”的谚语。此时的广州更为富庶,“四方珍怪,莫此为先。藏山隐海,环宝溢目。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切积王府。”国唐宋时期,广东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更为兴盛,以至于“自宋以前,以广东之交通,而一国食其利”。⑺唐代通海夷道,自广州出发直达大食首都巴格达,途径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由于广州通海夷道的发展,唐代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货与中国交市”。⑷宋代广州仍是全国第一贸易港口,是国际商品汇集中心。元朝时,广州作为南方重要贸易港口和都会,番船聚集,繁盛依然。明朝虽然自洪武年间实行海禁,但由于广州市舶司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港口,海禁对广州的影响较小,广州也借此机会再次跃升为中国海外贸易第_大港口。尤其是清朝自乾隆二十二年限定广州_口通商后,广州成为了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唯一口岸,成为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可见,广东尤其是广州海洋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广东海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政治基础:国家中央政权的推动
近代之前,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耕文化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海洋文化处于地域社会文化和民间文化层次,但是国家中央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在广州设立管理海外交通和贸易的机构无疑推动了广东海洋文化的兴起。海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形态。早在秦朝时,
由于岭南“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巩”切,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在番禺。唐朝时,唐政府专门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是我国首次设立管理海外交通和贸易的机构,广州成为了我国最早设立市舶管理机构的城市,广州市舶管理机构的设立“意味着我国海洋商贸有所突破'朝贡'的内涵与模式,逐步过渡至'市舶'方式互市贸易”。刚由于唐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大规模的南移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唐朝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广州成为了对外贸易中心和对外贸易航线的起点。宋朝时,政府在广州等九处通商口岸设置了市舶司,”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嘈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u从市舶司进口物品提取的关税中,广州所占比重最大。元朝时,政府在广州等7个沿海城市设置市舶提举司,广州的地位仅次于泉州。明朝时,政府除了继续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提举司之外,还在广东设置三十六行,便于控制和垄断对外贸易。由此可见,明朝的广东三十六行实为政府指定的专营进出口货物的铺行,这些铺行都需向市舶提举缴纳百分之十的出口税。清康熙时,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海外贸易的需求,清政府一方面设立海关取代市舶司,另一方面在广州专门设立经营对外贸易的洋行”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商人具有传统商人与近代商人的双重品格,凭借官方的商业中介角,从事世界性的海外贸易。他们一方面促进着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从事海洋贸易的海商,是导致传统经济(包括习俗经济、命令经济、道义经济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种'专业商人中国以十三行商人为代表的海贸商人,尽管身上带有传统商人的斑点,但是从事的海洋贸易,他们已经卷入世界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中
历练商务。作为海岛经济的广州自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规则的动作。”问另一方面他们使广州进入到世界性的海洋贸易圈,推动了广东海洋文化和海洋贸易的发展,正如研究专家叶显恩指出,“广州的海洋贸易,自清代康熙开海贸易之后,得到长足的发展。
•22•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海洋贸易是海洋文化的主要内容,重商文化即重视海商贸易”问。
三、历史文化基础:南越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的融合
广东海洋文化是在融合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西方外来的海洋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文化解释海洋,就是从文化传统与海洋活动的互动关系出发,解释一个民族或国家海洋活动的方式、特征以及海上活动的兴衰
广东海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古南越族海洋活动的实践和根文化的积淀。广东的南越族是栖居在广东沿海一带的海上民族,是古南越族文化的创造者。南越族以舟为交通工具,“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他们“食海中鱼”,以鱼贝为主要食物。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进行海上掠夺,“越人之俗,好相攻击”。他们还善于经商,进行文化交流,把海上的龟甲和贝壳运到中原地区。他们以海为田,以捕鱼为生计,进行着耕海活动。据历史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
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问交趾在南越时期属于岭南之地,“隹田或架田,是岭南人亦是中国人在土地利用上的一个创造,是耕海的一个重要手段。”网南越族人在捕鱼、耕海以及经商的海洋活动实践中,以船文化为表征,以探索进取、商品意识为广东海洋文化的内核之一,积淀着广东海洋文化的原始形态,正如陈乃刚学者所言:“分散聚于沿海今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南越族人所形成的文化形态,较典型地带着原始的海洋文化的催化性因素,几乎是和南越族原生型的本根文化融为一体,共同塑造着古南越族人的文化性格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信仰习俗。”问在古南越族根文化的积淀下,广东海洋文化以船文化为主要表征,这是广东海洋文化早期的表现。
广东海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广东海洋文化整合了汉民族传统文化,以航海文明(商业文明)为内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表现形式。“岭南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周边文化,汲取了海洋文化(包括东南亚与西方),经由融汇、创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就其实质说来,岭南文化的构成乃是三种元素—
—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呵。
广东海洋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海洋文化的精华,在外来文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16-19世纪,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时期,也是东西方文化互鉴期。广东海洋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主要依靠传教士、有识之士和海外华人这三股力量。首先,来自于西方传教士。明末清初,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
传教士从澳门进入广东,开始向中国传播基督教和西方文化。”西方海洋文化从澳门进入肇庆,沿西江传遍广东,再北上内地,遍及大陆,而中国文化也从广东传入西方,是中西方文化大交流时期。”问其次,清末“放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和以容阖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倡导并督办向西方派儿童留学生等活动,更使西方海洋文明大量传入,使广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沏由此可见,广东海洋文化的形成是广东海洋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世界海洋文化相互激荡、互动互补的过程。广东海洋文明是广东海洋文化发展的过程,是广东海洋文化在吸收、改造、融合中原农耕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成果后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其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正如杨国桢教授所言:“海洋文明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文化累积。海洋文明的流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的特质,是吸收陆地文明、外来文明,经过长期的、综合的文化累积形成的,在与陆地文明的互动中从区域走向全球,扩张其影响力,使人类社会逐渐地连成一体,形成海陆互动的世界历史大格局”⑷
四、社会基础:海洋社会的驱动
教师节作文300海洋文化的形成既有国家政权的主导和推动,又有海洋社会的驱动。海洋社会是广东海洋文化形成的基础。”所谓海洋社会,亦即在海洋、海岸带、岛屿形成的区域性人共同体。”网海洋社会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一是海洋社会体。这是海洋社会的最初层次,体现为沿海从事海洋活动的生产生活体,其中传统海洋社会体主要是渔民、S 户、船工、海商、海盗。二是海洋社会组织。海洋社会组织是由海洋社会体发展而成的民间社会组织,“亦即各种海上力量以及陆岛支持力量的组织编成。
和陆地社会具有显著差别的,是各种社会体组合的'船上社会'。它们都有自己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带有小社会的特征。”网海洋社会组织主要包括诸如洋行、郊行、海商会馆、海盗集团以及侨乡社会、渔村社会、海洋移民社会等。三
第23卷第2期李云: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多元基础•23•
是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区域社会是海洋区域体和社会组织以海洋发展为社会驱动力、开展海洋活动时聚结的地域,包括海洋沿岸地区、岛屿和海域。“在一个区域社会内,各种海洋社会体之间互相联结,互动互补,形成沿海的生产、流通、管理、监控、服务、保护、防卫等的部门、行业、团体,即面向海洋的社会系统”[19]。
海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海洋社会的实践活动。“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根植于海洋活动的实践,随着海洋实践活动的深入和进步不断发展,总体的历史趋势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从区域海洋向全球海洋、立体海洋拓展,从体文明到区域社会文明、国家文明、世界文明提升。”⑷"人们关于海洋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海洋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征服海洋、改造海洋的一种社会行为,它丰富了海洋物质文化,铸造了海洋制度文化,凝炼了海洋精神文化,从而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形成。海洋社会体、海洋社会组织、海洋区域社会既是海洋社会的实践主体,也是海洋文化形成的主体之一,他们代表着海洋社会的不同层次。他们处于海洋结构系统的某个点上,他们之间的互动
及其他们与国家的互动形成了海洋文化形成的线,而海洋结构系统是海洋文化形成的平台和载体,它是一个面。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海洋文化。
海洋社会的海洋实践活动包括耕海活动、海外贸易活动、海外移民活动、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其中耕海活动是广东人民海洋实践活动的先导,海外贸易活动是其支柱,海外移民活动是其动力,海上文化交流活动是其主流。耕海活动产生了海洋农业(渔业)文化。海外贸易活动产生了海洋商业文化。海外贸易活动促进了广东海洋经济的繁荣和海洋制度文化的发展。海外移民活动产生了海洋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广东海洋文化。
陈丹婷整容综上所述,广东海洋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说它萌芽于百越族时期,发展于古代的汉越文化融合期,正式形成于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期。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标志一是广州通海夷道打通、海洋交通实现大突破,二是与西方海洋文化的互动,形成了独具特的广东海洋文化。广东海洋文化建构的过程包括四要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二是国家中央政权的推动,三是长期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四是人们的海洋实践活动。其中领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经济、海洋历史文化的积淀、海洋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其形成的内生动力,国家政权的推动成为了其形成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
社会科学,2008,(4)
[2]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岭南文化百科全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9&
[3]韩强.海洋文化精神:广东影响中国的硬核[EB/OL].
夏宇童http://theory,southcn/c/2008—10/06/content_ 4630177.htm.
[4]杨国桢.中华海洋文明论发凡[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4)
[5]班固.汉书[M].马彪,导读及译注.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126
[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3
[7]黄树森.广东十九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尼坤爱宋茜吧2006:37.
[8]刘陶.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刘安.淮南子[M].马庆洲,注评.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
团,凤凰出版社,2009:263.
[10]欧安年•《萍洲可谈》涉及的岭南海洋文化[J].广州大
学学报(综合版),1999,13(1):79.
[11]朱醱萍洲可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12]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
部.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M].广州: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10:15.
[13]郦道元水经注[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277.
[14]孙关龙.岭南,中国和世界海洋农业文化的源地[J].学
术研究,1999(3):70.
[15]陈乃刚.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随笔[J].广西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家版),1995(4):59.
[16]岭南文化:南越、中原和海洋文化的融合[N].亚太经
济时报,2005-07-22(A02).
[17]黄伟宗.海洋文化在广东的“前世今生”及如何再创新
的辉煌[J].岭南文史.2008(4):6.
[18]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
2015(2):94.
[19]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7.
[责任编辑李夕菲]
Vol. 23 No. 2
May  ,2021
第23卷第2期2021年05月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009-1513 (2021) 00-0092-03
ABSTRACTS
Constructing  a  Values  - guided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by  ZHANG  Guo  一 xiong , LIU  Ch
eng  一 ming , CAO  Jun  一 yong)Abstract : In  Wuyi  University  * s  "Four  in  On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general  education  occupies  the  second  level  and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u  theoretical  extension ”. Values  are  the  main  line  of  all  courses  of  its  general  education  to  a- 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values. The  core  courses , trunk  courses  and  extension  courses  are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nstandy  improve  the  pertinence , effectiveness  and  integrity  of  theoretical  extension  courses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a  brand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 Guiding  with  values ; General  education ; w Overall  design  for  general  education"An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  -based  Teaching  Mode  in  General  Education  (by  HU  Fan)Abstract : The  project  - based  teaching  mode  has  the  advantages  of  pertinence  and  flexi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ing  sys ­tem  ,the  refin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 and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 which  closely  corresponds  to  the  goal  and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with  a  special  mission. Taking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 ­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  - based  teaching  mode  in  general  educ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design , teaching  im ­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mode  is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en ­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 Project  - based  teaching  modes ; General  education ; Guiding  with  values ;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n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uyi  University  * s  General  Education  (by  RAN  Yan  -jie)Abstract : The  core  course  " General  Theory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in  Wuyi  University ' 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de ­signed  to  m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nd  is  guided  with  patriotism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to  serve  the  university ' s  grand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fulfills  the  dema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attempts  to  forge  a  bra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 General  educ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s  ; Overseas  Chinese  ; Qiaoxi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and  Townization  of  the  Qiaoxiang  in  Siyi  Region  (by  SHI  Jian  - ping)Abstract : In  modem  times , large  amounts  of  remittances  from  overseas  Chinese  were  transformed  into  commercial  capital  and  were  invested  in  transportation , which  not  only  directly  promoted  the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n  Siyi  Qiaox
iang  areas , but  also  profound ­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rise  of  townization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towns.
Keywords : Siyi  area ; Qiaoxiang ; Overseas  Chinese ; Transportation ; Modernization ; Townization
The  Diversified  Bases  for  Constructing  Guangdoi^,s  Marine  Culture  (by  LI  Yun)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ine  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台 marine  culture , Guang ­dong  's  Marine  culture  is  built  on  multiple  factors , including  natural  material  basis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sis , as  well  as  political  and  social  basis. Its  rich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re  the  natural  material  basis , its  unique  cultural  concept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sis , the  promotion  of  the  state  power  is  the  political  basis , and  the  drive  of  the  marine  society  is  the  social  basis.
Keywords : Marine  culture ; Marine  economy ; Marine  Society On  Liang  Qichao 's  Wanderii^ between  Politics  and  Learnii^ Pursuit  (by  ZHANG  Hong  - jie)Abstract : On  the  eve  of  his  trip  to  Europe , Liang  Qichao  decided  to  give  up  politics  and  "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from  the 
ideolog ­ical  circle ”. He  wanted  to  w  devote  all  his  efforts  to  the  educational  cause  with  a  view  to  cultivating  the  Chinese  nation  * s  practical  foun ­dationHowever , not  long  after, his  political  enthusiasm  revived  and  he  claimed  that  political  movement  "cannot  be  delayed  for  a  mo- ment ”. Liang  Qichao  * s  mood  at  this  time  was  ambivalent : He  wanted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 but  he  could  not  abandon  politics. The  causes  for  this  contradiction  were  his  passion  for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notion  of  pursuing  knowledge  of  practical  use  to  society. Before  and  after  his  European  trip, Liang's  wandering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explained  the  inner  tension  of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Key  words : Liang  Qi  - chao  ; Pursuit  of  learning  ; Engagement  in  politics  ; Saving  the  nation  ; Pursuit  of  knowledge  useful  to  society
Corrections  to  Research  Materials  about  Chen  Wude  and  Chen  Zibao  (by  LI  Jian  -xun)Abstract : Chen  Wud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Chen  Zibao  of  the  Qing  Dynasty  were  from  the  same  Chen  clan  at  Longxi , Waihai  Town, Xinhui, and  were  both  outstanding  cultural  celebrities  from  Jiangmen  reg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papers  and  works  on  them, many  of  them  do  not  correctly  represent  their  names, styles , courtesy  names, birth  and  death  years,
and  family  origin. There ­fore  ,it  is  urgent  to  use  statistical  methods , investigation  methods ,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to  correct  the  errors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image  of  historical  fig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