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社会科学
!王怀章 朱晓燕
浙江大学法学院 浙江杭州310028七月你好心语说说
摘要 高考制度以考生的起点平等作为基本的前提性假设 这也构成了高考强式平等的先天的合理性根基 除非弱式平等具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证明弱式平等的合理性 强式平等原则就应该得到坚持 在我国现阶段 弱式平等不仅具备了实质合理性 而且具备了形式合理性 高考制度设计应当坚持以强式平等为原则 以弱式平等为例外 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策略 促使高教资源在地区之间达致公平为根本改进之道
关键词 高考改革 论证责任 弱式平等 强式平等 分配公正
中图分类号 G64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77
2005 07-0141-03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 王怀章 1981.1  男 浙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晓燕 1980.11  女 浙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 学界的争议及评析
近年来 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尤其是在高考移民问题上 社会各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 概言之 当前社会中对高考政策改革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 高考分数线的倾斜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另一种则认为 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定统一分数线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 我们姑且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区别说 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统一说 概括来讲 区别说的理由在于 其一 降低中西部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可以保证这些经济欠发达 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考录取比例 其二 在全国范围内划定统一分数线 可能会造成阅卷工作中各地区在具体掌握阅卷标准上难以达成一致 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1]其三 实行统一的高考分数线对支边人及其子女 甚至是对当地纳税人都是不公平的
[2](p53-57 )
统一说的主要理由是 其一 现行高考录取政策虽然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 但实际作用有限 而且除了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以外 北京 上海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很低 甚至低于这些欠发达地区 其二 所谓 阅卷标准难以做到全部统一  只是针对像高考作文这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打分尺度相对灵活的 主观题 来说 判分松紧程度有差异 是集体阅卷工作固有的弊端 不能成为全国录取分数线不统一的理由
[3](p36-39 )
上述两种观点的持有者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最终出现了 婆说婆有理 公说公有理 的情形 如果仅仅从争论的表面入手 我们仍会局限于现有的理论框架中 无法寻求突破 相反 如果我们跳出已有的藩篱 对争论的立足点进行审视 或许会有意外的发现
区别说与统一说都是从平等层面上进行论证 但结果却是相去甚远 二者之间的分歧实质上是不同的平等观使然 区别说视野下的平等是弱式平等 它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 被归入同一类别或范畴的人才应当得到平等的份额 因此 弱式平等既意味着平等对待 也包含了差别对待  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 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我国不
同地区的教育状况必然存在事实上的差异性 高考制度不能无视这种差异性 从弱式平等来看 在实际情况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情况 采用统一的高考分数线 同样处理 就是最大的不平等 统一说视野下的平等则是强式平等 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被视为同样的人 使每一个参与分配的人都能够在利益或负担方面分得平等的份额 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免对人加以分类
[4]
p40 面对两种平等观的冲突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
地支持或反对 缺乏深度的观点式表述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相反 应该从论证规则本身入手进行分析 来确定各种观点的成立与否
二 论证责任的配置
一 考生平等的前提性假设
毫无疑问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因国力有限还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 属于稀缺资源 这就必然带来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作为公共资源一部分的高教资源应该如何分配 高教资源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劳动积淀的结晶 它是以社会成员做出的贡献为基础和前提的 社会分配给社会成员的高教资源无非是社会成员所做贡献的交换而已 如此一来 以贡献作为分配高教资源的标准就具备了合理性 即所有社会成员所分配到的公共资源与他所做出的社会贡献之比应该是相同的 这既是基于社会成员做出的贡献的异质性 也是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的 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同 自然应该占有不同数量的社会公共资源
在进一步讨论高教资源的分配标准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作为分配依据的贡献作进一步的了解 贡献分为实在贡献和潜在贡献 前者是指已经做出的 现实状态的贡献 后者是指尚未做出的但即将做出 可能状态的贡献 实在贡献固然重要 但是 高考更为看重的是潜在的贡献 在影响考生潜在贡献的诸多因素中 考生自身内在的才能 品德等因素对考生来讲是内因 对考生的贡献而言是必然因素 而地域 出身等因素是作为外因出现的 属于偶然性因素 高教资源分配标准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内在贡献因素的必然性上 而不应该也不能建立在外在因素的偶然性上 进一步来讲
高教资源分配的制度设计
141
应当排除考生外在因素的影响9或者说必须假设所有考生的外在因素都是相同的9以此保证最基本的起点公平0这就是平等性的前提性假设9强式平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性假设才具备了最初意义上的合理性依据9因为平等性的前提假设必然要求高考分数线的统一0高考制度正是以此作为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9并被赋予了平等竞争的特质的9也因此构建了高考持久存在的基础0[5](p107-109)正是这种起点平等性假设使得C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了社会平等的最为核心的内容0
(二)论证责任的分配0
在明晰了这样一个假设的前提下9我们再回头审视统一说与区别说的争论0这样一个前提性条件就要求9高考政策要坚持强式平等9因为这是高考制度产生和存续的基石9离开了平等性的前提性假设9不仅高考制度丧失了存在的前提9而且高考也丧失了存在的正当性0在这个意义上9弱式平等是作为也只能作为强式平等的例外存在0只要高考的平等性的前提性假设尚未丧失9弱式平等就只能作为例外而存在0换言之9在没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的情况下9应当坚持强式平等对待0从上面的论述中9我们可以推论出这样一项论证负担规则即区别说必须承担论证责任9举证论证存在着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9需要在特定价值判断问题上采用弱式平等0否则9其主张就不能被证立0
那么9接下来的问题就是9到底什么样的理由才是C足够充分且正当的$7笔者认为9这样的理由需要兼具实质上的正当性和形式上的正当性0所谓实质上的正当性9是指承担论证责任的区别说必须能够证明9如果不采用弱式平等9会导致统一高考分数线使不同地区的考生的利益关系严重失衡9以致身处弱势地位的一方无法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竞争9从而使得建立前提性平等假设之上的高考制度无法发挥作用0所谓形式上的正当性9是指承担论证责任的区别说确实能够证明9采用弱式平等符合高考制度建立的初衷9更有利于高考平等的实现9区别对待符合高考平等性的要求9并不违背C类似问题应该得到类似处理$的法治原则0区别说的论证只有满足了上面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证立自己的观点0在明晰了双方各自的论证责任以后9我们就要对区别说与统一说双方的观点及其论据进行考察9以决定应该支持哪一方9进而明确高考平等的确切涵义0
三\弱式平等的正当性论证
(一)弱式平等的实质正当性0
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为弱式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首先9社会政策理念的转变0任何社会政策的制定都以一定的社会公正的理念\福利意识形态为背景9这种意识形态常表现为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较为异质的价值判断0[6](p8-10 )就当前我国社会而言9虽尚不能说已经进入社会政策时代9但社会政策基本理念的转变却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9这也是我国在社会政策领域内取得的重大进展0这样的转变具体体现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9使得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9即由以往平均主义的基本取向转变为现代公正意义上的基本取向0在这种社会政策理念的指导下9高考制度被赋予了在更深层面上实现社会公正的历史使命0其次9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0改革开放以来9个体人意识逐渐确立9C个体人$逐渐从C整体人$当中剥离出来9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宪法激活的时期9公民也开始根据宪法争取个人的权益,C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政府和社会重视个人权利0[7](p19-24 )在强烈的个人意识的推动下9高考制度必然要摆脱追求纯粹的形式上平等的做法9转而更为关注增强每个人的能力9使每个人都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0
最后9高教资源配置上的失衡0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虽然比建国前有了很大的变化9但是还不够合理9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过于集中9致使优质高教资源多的地区考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远比高教资源贫乏的地区要多0这就更加突显了高考问题上实行弱式平等的紧迫性0在这种情况下9如果单纯地坚持高考的强式平等9不仅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9而且将会造成更广范围\更深层面上的不平等9因为没有什么比平等地对待本身不平等的人更为不平等的了0高考平等性的前提假设能完全表明现实生活中的状况0在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形下9实行统一分数线极可能带来区域不公平和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0在这样一个背景下9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9就会导致作为高考制度建构依据和基础的平等性的前提假设的丧失9高考也将丧失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0
(二)弱式平等的形式正当性0
在高考问题上9坚持弱式平等不仅具有实质正当性9还具备形式正当性9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9坚持弱式平等不仅不会阻碍高考平等的实现9反而更为符合C类似问题类似处理$的法治原则0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9从社会公正的角度考虑9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应通过制度的设计来加以纠正9而不是任其发展下去0弱式平等强调地区之间的差异9并为此设置不同的享受高教资源的门槛9使得不相同处境的考生处于同样的起点0这就能够保证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的考生通过高考门槛的机会不至于被剥夺9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基础教育相对雄厚地区的先天优势0上面两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平等的实现9这样的制度设计更具有合理性9因为C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有助于缩小而不是人为加剧不同地区9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不平等$0[8](p40-43)其次9坚持弱式平等有助于高考制度其他社会功能的实现0选拔人才固然是高考制度功能的内容9但却不是高考制度功能的全部0C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9具有强大社会导向功能和重大社会影响$0[9](p103-105)高考是作为一项社会政策除了具有保证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的功能之外9还承担着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等等内容9高考弱势平等的推行是这些功能发挥的一个很重要条件0弱式平等将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消化成本分散到所有地区身上9而不是由仅仅归结到教育相对贫乏地区身上9从更深层次上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0
最后9现行高考制度对弱式平等的实践为进一步推行弱式平等提供了经验层面上的支持0尽管我国目前实行的高考制度由于导致了地区之间高考分数线的巨大差异而备受争议9但不可否认的是9这项制度在维护弱式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0而所有的这些都将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展开提供指导9从而降低了弱式平等推行的阻力和难度0这无疑也应当成为支持弱式平等的一个理由0
综上9弱式平等具备了实质上的和形式上的合理性9使得区别说的观点得以成立9但这也仅仅为弱式平等的存在提
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142
~~
湖北社会科学
供了依据9并不能成为全面否认强式平等的理由0高考制度不能而且永远不能抛弃强式平等9这是整个高考制度的命脉所在0但同样高考制度也不能无视不同地区之间现实上的差别9置弱式平等于不顾0
四\弱式平等视角下的现行高考制度
高考G平等原则反对的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9要求合理的差别对待9也就是6相同情况9相同对待9不同
情况9不同对待9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的平等!0[l0](pl47-l49 )然而如何判断一项差别待遇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是一个极其棘手的法律技术难题0正如前面所说9高考制度设计的根本论题就是如何公正地分配高教资源9也即如何在高考领域内如何实现分配正义的问题0分配正义所关切者为社会合理的分配利益给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9并合理的承担义务0它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被分配者与分配标的之间的公共法律关系9应该适用何种分配标准9才能恰如其分地作出合乎G比例平等!原则的公正分配0[ll]
现行高考制度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分别划线录取的办法9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9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9以及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0[l2] (pl9-20)为了对我国现行高教资源分配情况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9我们依据挑选了部分地区2004年的高考分数线以及当地所占有的高教资源两项指标9借此将我国各个地区高考的具体情况分为这样四类
一是高考分数线低9人均高教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考生0主要是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的情形9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量的高教资源9加上高考考生数量比较少9导致了这些地区高教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处于全国的前列0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却是上述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始终位于全国的倒数几位0二是高考分数线高9人均高教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考生0主要发生在江苏\陕西\湖北等地9这些地区的高教资源人均拥有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9处于中游偏上的水平9这些地区的高考成绩也处于中游层面上9人均高教资源拥有量与高考成绩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基本相同9二者契合程度较高0三是高考分数线低9人均高教资源也不丰富的地区0是指一些边远欠发达地区9以西藏\贵州\宁夏等省份为代表0这些地区的高教资源尤其
是优质高教资源显然相当缺乏0同时9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9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高考分数也处于下游水平0四是高考分数线高9人均高教资源欠缺的地区0以山东\河南\江西等地为典型0这些地区的高教资源有限9而考生人数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9属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0G僧多粥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这些地区的高考分数相当之高9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几位9形成了G高考高地!9也因此成为高考移民的主要输出地0
从弱式平等入手9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当前高考中9除了第二种情形之外9其他三种情形都存在着人均高教资源与高考分数线严重脱节的现象9这种高教资源分配不公正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明显歧视彩的社会政策0
五\弱式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设计
高考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了现行高考制度下的平等只能剩下了空壳9为了使形式化\空洞化的弱式平等重新获得实质上的合理性0在弱式平等观的指导下9结合上面已经提及的现行高考制度所存在的弊端0笔者认为9我们必须对高教资源分配制度进行重构9通过高考制度上的设计来更
为彻底地贯彻弱式平等的方式来进行9以纠正严重失衡的分配制度0具体而言9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9对人均高考资源较少的地区9加大招生力度0这些人均高教资源少的地区包括了高教资源绝对缺乏的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高教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高考高地地区)0对边远贫困地区而言9一方面要巩固和加强高考招生的地方保护和政策倾斜9另一方面是G加大对边远地区教育的投入9加快把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尽量提升到与全国教育发达省区一致或较接近的程度9全面\快速地提高边远地区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0[l3](p2l-23 )对于高考高地地区而言9应该着力发展当地的高等教育9扩大外地高校在这些地区的招生人数9使这些地区的考生获得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0这两种倾斜政策从强式平等观来看是不公平的9但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倾斜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坚持了弱式平等9也因为G它更多的考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多种因素!0[l4](p58-60)
酒店员工年终总结
其次9对人均资源丰富9高考分数低的地区控制招生人数9扩大当地高校外地生源的比例0造成这些地区高考分数倾斜的原因除了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之外9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9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城市人利益的G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0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9这以思路已经不合时宜9但这种思维定势仍有较大的惯性9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0在这场利益较量过程中9上述地区是成为胜利者9作为现行高考制度的获益者往往否定问题的存在\掩盖问题的真相或不希望甚至阻挠问题的解决0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对利益团体之间的力量作出公平的协调时9通过制度上的设计来抑制强者9避免强弱对比的进一步拉大就势在必行0
参考文献
[l]晏扬.从G高考移民!看高考录取分数线[N].中国青年报,2004-06-28.
[2]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l,(6).
[3]郭殊,冯雪敏. G封堵高考移民!事件的宪法学思考[J].人大研究,2003,(l2).
[4]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李德禄.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殷都学刊,l998,(5).
[6]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4,(6).妖精少女组合
[7]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8]胥晓莺.倾斜的高考分数线[J].中国青年研究,2003, (l).
[9]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l0]李志伟,贺振华.论宪法平等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ll]ernest J Weinrib,Legal Formalismz on the Immanent Rationality of Law, in Yale Law Journal, M ay, l988.
[l2]杨东平.分数线的倾斜和矫正[J].中国改革,200l,(l0).
[l3]符晓亮.令人深思的高考G候鸟!现象[J].特区展望,2002,(6).
[l4]都玉霞,王立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J].政法论丛,2002,(6).
责任编辑
谜底
李瑞霞
l43
..
平等视角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作者:王怀章, 朱晓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7)
被引用次数:3次
1.晏扬从"高考移民"看高考录取分数线 2004
2.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3.郭殊;冯雪敏"封堵高考移民"事件的宪法学思考[期刊论文]-人大研究 2003(12)
4.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 2002
5.李德禄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998(05)
6.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4(06)
7.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4
8.胥晓莺倾斜的高考分数线[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 2003(01)
9.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期刊论文]-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
10.李志伟;贺振华论宪法平等权[期刊论文]-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2)
11.Ernest J Weinrib Legal Formalism: on the Immanent Rationality of Law 1988
12.杨东平分数线的倾斜和矫正[期刊论文]-中国改革 2001(10)
13.符晓亮令人深思的高考"候鸟"现象 2002(06)
14.都玉霞;王立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期刊论文]-政法论丛 2002(06)
1.樊本富.FAN Ben-fu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
2.曲恒昌中国高中教育的百年行板--评《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游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1,27(6)
4.汪国培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期刊论文]-江苏高教2007(4)
5.铁铮绿GDP,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保障[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6(8)
6.王立君.Wang Lijun"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高考方案的合理性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7.樊本富.FAN Ben-fu统一高考的多视角辨析[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
8.柯著林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会议论文]-1999
9.韩奇生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7)
性价比高的suv汽车
10.孙平.SUN Ping"高考移民"现象与教育平等权问题的法学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考试2011(2)
1.马岩茹对"高考移民"问题的法理思考[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09(33)
2.冯菊香.郝琦高考加分政策对西部教育发展的负效应[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 2009(8)汉办
3.李立峰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兼论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7(9)
本文链接:d.wanfangdata/Periodical_hbshkx20050705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