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源⽣姓⽒——⽅姓:新《百家姓》排名第62位
⼀、⽅姓来源
⽅姓的来源有⼆:⼀是据我国最早的姓⽒书籍、战国史官编撰的《世本》和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姓⽒篇》记载,⽅姓是“⽅雷⽒之后”。电工是什么
⽅雷⼜称雷、雷公。《辞源》称:“雷公,传为黄帝之⾂,善医,司雷之神。”《古代帝王图鉴》载:“炎帝榆罔孙⽅雷⽒,佐黄帝有功,封⽅⼭”。
《春秋命历序》说,炎帝约在520年的时段传承了8代,顺序是:炎帝神农⽒-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即厘)-帝⾥(即哀)-帝榆罔。帝榆罔的长⼦就是雷,因功封⽅⼭,所以称⽅雷。⽅雷的后代以⼭为⽒,形成了⽅姓。
⽅⼭远眺
⼆是唐⼈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书还记载:“周⼤夫⽅叔之后,以字为⽒,望出河南。”⽅叔是周宣王(前827~前780年在位)时期的贤⾂,曾率兵北伐猃狁南征荆蛮,⽴了⼤功,其后代以其字为⽒。所以,⽅叔也是⽅⽒的始祖之⼀。
纵观⽅⽒各地的宗谱,⽆论河南禹州的⽅⽒、固始⽅⽒,或是湖北孝感的⽅⽒、安徽歙县的⽅⽒、辽宁温阳⽅⽒、台湾⽅⽒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州⽅⽒、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差不多都有“源⾃⽅雷”、“郡望河南”或“河南堂”的记载。这说明,以⽅雷为始祖的⽅⽒占绝⼤多数,⽽且其祖根就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雷封⾢的⽅⼭,属嵩⼭余脉,在禹州市西部⽅⼭镇境内,与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活动的中⼼地带具茨⼭相连。具茨⼭在今禹州市北部,从地理位置看,黄帝把禹西⽅⼭分封给帮他伐蚩尤⽴了⼤功的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雷分封的⽅⼭,远远望去,活像⿁斧神⼯凿就的⼀块⽅形⾦锭,矗⽴在层峦叠嶂的⼭之中。⼭顶上古寨犹存,古墓嵬然,古柏虬龙,花草蓊郁,树⽊葳蕤。它阴坡陡峭,阳坡趋缓,崖壁上鳞次栉⽐的⼈居洞⽳遗迹可辨。
⽅⼭⽅⽒溯源坊
⼭脚下原有⼀⽚百亩⼤的⽅⽒祖茔,墓冢、残碑直到“⽂⾰”中才被毁殆尽,只有那⼤⾬过后冲出的⽯器、陶⽚等向⼈们诉说它的厚重。⼀条河流绕着⽅⼭逶迤东去,可见当时尚处在渔猎后期、农桑初期的⽅姓⼈,在这⾥是理想的繁衍⽣息之地,所以⽅姓族众很快壮⼤起来。
但是,随着岁⽉的流逝,⽅姓族的不断壮⼤,⽅⼭已容纳不了所有族⼈的⽣存,于是,⽅姓开始或远或近向外迁徙。距⽅⼭以东12公⾥⽅岗乡,被⽅姓⼈称作“下⽅⼭”,也是禹州西南古镇之⼀,现为⽅岗乡乡政府所在地,⽅姓⼈⼝聚居众多,分为⽅东、⽅南、⽅北三个⾏政村,有五六千⼝⼈,仅⽅姓⼈就达5500多⼝,是⽅姓发源地的望族聚居地。
这⾥保存和扩建有最完整的⽅⽒宗祠,有规模宏⼤的⽅⽒祖茔,有⽅孝孺被难后其后裔回归⽅岗建⽴的“还桥”。现居台湾的王灿黎先⽣曾著⽂《明⽅孝孺后⼈在禹州》详细叙述此事。
⽅姓世族
1997年和1998年,这⾥连续出⼟了《唐温县主薄⽅君墓志铭》、《⼤唐河南府阳翟县义让⾥贤君碑》。碑铭记载了“⽅⽒之先洎⾃炎帝⼦雷,以⾷采⽅⼭为⽅姓,厥后昌⼤,世家河南……”,“圆公,周⽅叔之后裔,得道飞升,奉为贤君,眷佑⼀⽅”,曾“修道于此”。《墓志铭》还详细记载了唐温县主薄⽅礼(字⼦敬),是汉⽅纮之后,建中⼆年(781年)卒官的⾝世和业绩及归葬⽅家岗等情况。可见,在汉唐时代,⽅家岗仍是⽅姓⼈死后的归葬之地。最佳现场陈晓
⼆、堂号与郡望
堂号:正学堂(指明⽅孝孺)
房屋产权郡望:河南(洛阳)
附注:三国时,曹丕将颍川郡郡治由阳翟(今禹州)东移许昌,把阳翟以县治划归河南府、河南郡(府治、郡治都在洛阳)。所以,三国以后的姓⽒书籍多称郡望颍川的姓⽒为“郡望河南”或原“颍川堂”为“河南堂”。
三、迁衍与发展安全警报怎么关闭
⽅⽒得姓之始,有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中原地区迁徙繁衍,形成了像洛阳、固始等地的⽅⽒望族,并逐渐向⼭西、⼭东等地扩展。
明代《⽅⽒墨谱》
在夏、商时期,⽅姓⼈在⼭东半岛建⽴了⼀些部落⼩国,被称作“⽅夷”,逐渐强盛起来,成为商朝的⼤患之⼀。商王武丁曾多次发兵讨伐⽅国。直到商末,⽅夷仍有⼀定的势⼒。周朝建⽴之后,部分⽅姓⼈归顺了周朝。
从这⼀时期传说中的名⼈,也可以看出⽅姓⼈是⽐较活跃的:⽅雷之⼥嫘祖,传说是黄帝正妃,教⼈植桑养蚕;⽅雷之⼦⽅明,传说为黄帝驾车,被列为“七圣”之⼀;“神仙”⽅回,传说被尧帝列为“七友”之⼀;⽅越,传说曾协助⼤禹治⽔,夏启时掌管豫州;⽅亦,曾助周武王伐纣;⽅叔,曾受周宣王
之命北征猃狁,南伐荆蛮,屡⽴赫赫战功,受封⾷采洛⾢(今洛阳市),被称为⽅⽒另⼀始祖。在商朝之前的⽅姓名⼈,虽然都是传说中的⼈物,却都赫然记录在各地的⽅⽒宗谱之中。
⽅⽒⼤规模向东南部迁徙,是秦汉以后的事,因这时陕西⼀带⽅⽒已成望族。汉元帝初的⽅孝廉以及曾当过隗嚣军师的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望,其⼦孙对⽅⽒的播衍影响很⼤。探险家天赋
据《⽅⽒统谱》、固始《⾦紫⽅⽒宗谱》及禹州有关史料记载,⽅望长⼦⽅纮,字⼦纲,汉成帝绥和初孝廉,曾授北部郎中、阳翟令。到任后,他体察民情,曾到⽅⼭祭祖。第⼆年秋阳翟遇灾,他率众加固新修的城池,并上报皇上免除赋税,抚恤灾民,政声颇佳,执政三年后改任丹阳(今安徽宣城县)令,第⼆年迁⼤司马府长史及汝南尹,再拜河西太守,后为避王莽之乱,⽅纮回平陵携家⼝迁丹阳郡歙县东乡定居。
⽅姓图腾
⽅纮的⼉⼦⽅雄,字代英,东汉建武⼆年(26年)袭⽗爵,荫封尚书郎,⼗年迁给事中黄门侍郎,后封⾦⽛将军、云麾将军、西河太守。⽅雄有三个⼉⼦:⽅侪拜关内侯、南阳太守;⽅储官⾄太常卿兼洛阳令,封黟县侯;三⼦⽅俨,官⾄⼤都督。
⽅储⼜有3个⼉⼦:长⼦⽅赞之,其⼦孙分别繁衍到浙江的严州、衢州、婺州、越州⼀带;次⼦⽅观
之,其⼦孙分别繁衍到江西的九江、安徽的滁阳、福建的莆⽥;三⼦⽅弘之,其⼦孙分别繁衍到安徽的徽州、池州、皖赣苏交界的宣州、江苏的秀州、常州,浙江的湖州。⽅储⼀门繁衍五省,算得上⽅⽒播衍的重要⼈物。
⽅侪、⽅俨的⼦孙,则继续在中原和西部、东部、北部繁衍。唐宋以来,⽅姓除继续南衍福建、⼴东、海南的同时,⼜北播河北、东北乃⾄朝鲜。唐⾼宗总章年间,河南⽅⽒有随陈政、陈元光⽗⼦去福建漳州开发的。同⼀年代,翰林学⼠⽅智(字⽉峰),于总章⼆年(669年)随薛仁贵东征朝鲜,灭了⾼句丽后,留下来传播华夏⽂化,即所谓“解九经,倡绝学”,后退居尚州芬达七郡,“教授⽣徒⽽终”,其后裔即成为今朝鲜的⽅⽒,这是韩国《温阳⽅⽒族谱》记载的。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古⽅雷⽒封⾢
⽅廷范也是为⽅⽒播衍做出重⼤贡献的⼈物。他的6个⼉⼦都是以河南固始籍举⼦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及第的。因为6个⼉⼦都考上了进⼠,所以被誉为“六桂联芳”。⽅廷范也被尊为“六桂之⽗”。其五⼦⽅仁载还当上了上柱国⾦紫光禄⼤夫,⽅廷范也被赐封为上柱国⾦紫光禄⼤夫,被引为⽅姓⼈的荣耀。
秘书监⽅仁岳之⼦⽅仪,在宋太宗末年,不远万⾥进京呼吁朝廷兴学。宋真宗咸平改元下诏兴学后,⽅仪倾其家产办学,得到各地⽅姓⼈的响应,兴学之风骤起,使⽅姓⼈才脱颖⽽出,仅“六桂”⼀⽀⼩有名⽓的⼈才就有近百⼈之多,⼀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苹,这也可能是⽅姓名⼈在宋元明清时期
最多的原因之⼀。
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苹,这也可能是⽅姓名⼈在宋元明清时期最多的原因之⼀。
另外,宋⾦时期,“宋⾼宗建炎元年(1127年),⾦将宗翰复取郑州,阳翟县民迁于河北”;“⾦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迁阳翟等县民于河北”,其中有⽅姓⼈同迁。同时,⽅廷康的⼀⽀后代⽅缓和,从浙江严州府桐庐县迁往湖南今临湘县天井村⼩元堡。他的⼉⼦,南宋绍定进⼠⽅岳,先后迁安徽祁门县,明朝时⼜迁湖北嘉鱼县。⽅廷康的另⼀⽀后裔⽅迪,宋仁宗四年(1026年),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迁湖北崇阳。
⽅⽒溯源亭
居住沿海地区的⽅姓⼈向港、澳、台的迁徙,⼀般说应当与华夏民族向这些地区迁徙同步。⽅姓⼈迁往台湾的记载在清代。据《清史稿》载,顺治⼗⼀年(1654年),郑成功曾派⼀名叫⽅有的⼈与明末残帝鲁王麾下的张明振谈判,阻⽌张不听郑指挥的分裂⾏为。另据《第三届世界六桂恳亲⼤会纪念特刊》载⽂《源⾃⽅雷、⽅叔后代》说:“南宋时,长官(指⽅廷范)五代孙麟之、凤之、骥之及骏之四⼈由福建莆⽥⼊粤。……⾄于温陵(福建泉州别称)为⽅⽒始祖,乃廷范第五桂(⽅仁载)之后,⼊泉授武略将军,因居泉州,为⼊泉始祖,迄今已⼗四世矣,其后⾃漳、泉或其他各地渡台及散居海外各地”。
⽅姓⼈移居海外,⾃古有之。福建刺桐巷⽅姓⼈有与阿拉伯⼈通婚信奉伊斯兰教的,南宋灭亡时⼤批⼈逃亡东南亚,明朝航海业的发展和交流,近代中国⼈外出经商、留学、外派使团、内外勾结贩卖劳⼯等,都有⽅姓⼈随之外迁。从如今世界各地“六桂堂”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姓⼈的较⼤⽐例和地位的提⾼。
在历史上,宋朝时期(960~1279年)⽅姓⼈⼤约有45万⼈,明朝时期(1368~1644年)⽅姓⼈有44万多⼈,分别约占当时全国总⼈⼝的0.58%和0.48%,分别排列第35和第48位。
⽅姓⼤家族
据2016新版百家姓排名林⽅排名第62位,⼤约占全国⼈⼝的0.33%,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约占⽅姓总⼈⼝的37%,其次分布于⼴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集中了33%的⽅姓⼈⼝。安徽为当代⽅姓第⼀⼤省,居住了⽅姓总⼈⼝的15%。
四、历史名⼈贤达
作为中国⼤姓之⼀的⽅姓⼈,出现了许多地位显赫的历史⼈物,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科技⽂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名⼤辞典》收⼊了⽅姓名⼈242⼈,占名⼈总数的0.53%,排在名⼈姓⽒的并列第38位。⽅姓的著名⽂学家占中国历代⽂学家总数的0.8%,排在第25位。⽅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31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