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容摘要:工业和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体现了全球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对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以求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 哲学思考
正 文: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体现着全球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类已无法再漠视。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机动车违法查询 “人靠自然生活”。阿穆隆出狱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
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燃烧电视剧简介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关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步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啦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是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
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而要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
沈腾的孩子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性根源
当代人类对自然的驾驭和征服所引发的一系列非常棘手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上的可能性,更根本的乃是利益动机驱使的结果,特别是全球范围的自发市场化进程及其导致的盲目经济竞争,使得对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及对生态的危害难以避免。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沈阳一日游哪里好玩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的:人为了自身的身存,必然占有自然的物
质,为了使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得以顺利进行,必须研究自然本身的规律和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而客观规律。由于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类劳动,在人类使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这样,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的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生产劳动作为自然界和人联系的纽带,内在地包含着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
既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相联系的,因而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为事实上,人与自然矛盾的而尖锐化,也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日益严重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后,曾给人类带来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资本家那里,他们盲目地、狂热地把自然界固有的使用价值,通过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转化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来,自然界基本上被看做是任意处置的对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单纯的索取关系,以致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无计划的开发,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的运动在地球上建立起公有制时,“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
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化的人化,在社会关系上取得自由,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理想社会的设定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并不具有当下的操作意义,但在现实条件下,争取一种相对解决则是可能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当下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传统发展观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可支配的对象,人类不仅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改造甚至征服自然。其结果是人类在庆幸物质繁荣的同时,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使人类社会进入“增长的极限”。
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低代价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们要重新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将两者看做是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应在索取、利用自然的同时,承担起补偿、养护、建设自然的责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第二,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同代人之间也应该和谐、公正,一部分人不应占用另一部分人的自然资源,要正确处理好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机会、利益均等。可见,这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同时,也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以求得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与自然相对立,人支配自然的传统观念,矫正了传统发展观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冷风扇【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5】《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版。
【6】何中华:《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7】李万青:《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版。
【8】杨伟宏、冯东飞:《马克思的代价理论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发布评论